导航菜单
首页 >  考研公不公平  > 面对“要么考研要么考公”的选择,出路何在?

面对“要么考研要么考公”的选择,出路何在?

考研,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一方面,有学生出于对个人兴趣的追求,渴望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在学术领域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招聘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学生出于对“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现象的担忧,培养了“规避就业”的心态,最终选择走上考研之路。

近年来,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形势宛如万军过独木桥。在研究生学历逐渐成为简历筛选的“入场券”时,考研似乎也变成了迈过这一门槛的新选择。然而,这条独木桥却变得越发狭窄。

被戏称为最难就业季的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毕业生们发现,与三年前相比,就业的难度更甚。本科毕业同学已经在稳定的工作中度过了两三年,而自己却仍在为求得一次面试而辛苦奋斗;曾经不屑一顾的工作单位,如今甚至连面试的门槛都难以达到……

一些学生逐渐认识到,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未必比本科毕业的同学更为乐观。曾经的选择和机会或许比今天更为广泛,在综合考虑性价比的情况下,考研也不再是他们最优的职业发展选择。

放弃考研的人数持续增长

每年从备考初期一直到考场上,弃考现象屡见不鲜。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统考报考人数为17506人,弃考率约为36%;而在上海交大的本考点,8744名全国考生中,弃考率接近30%。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弃考呢?答案复杂多样。一些同学在工作方面缺乏把握,一有更好的机会就果断放弃考研;有的同学是因为“跟风”报考,进入考场后才发现准备不足而选择退缩;有的同学虽然准备充分,但一旦遇到考场上的意外情况,感到手足无措,只好提前结束;而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和不断变化的考试内容更是雪上加霜;另外,一些人认为即使考研,三年后未必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索性选择弃考……

然而,“弃考”并非一种束手无策的表现。降低精神内耗、减少时间成本、明确自身定位、果断转换赛道,这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与其坚持“无用功”,不如及时做出转变。

那转向考公怎么样呢?

与考研相比,考公具有更大的地域选择范围,可以在一年内多次考试,直至成功为止。考研和考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样,既有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

有一些人在考研或读研之后仍然选择考公,这是因为研究生学历能够报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