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网络和新媒体考研换专业  > 050306T网络与新媒体

050306T网络与新媒体

一、专业定位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于2008年开设网络传播方向,2015年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19年),深圳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本科专业培育项目,深圳大学国际化专业。拥有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等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立足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地位,发挥深圳互联网产业优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前瞻思维,掌握新媒体内容创作、产品设计运营、大数据分析等技能,具有过硬政治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系下辖两个专业研究方向:

(1)网络传播方向:面向快速变动的互联网与新媒体产业发展态势,本方向以网络与新媒体为融合点,以数据挖掘、新媒体设计、新媒体营销、用户研究、健康传播等板块为引领,将技术、市场、内容三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精神以及价值塑造,建立新媒体传播能力的培养体系,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

(2)视听传播方向:互联网视听产业的急遽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更新的培养需求。本方向积极整合传统广电行业和新媒体视听产业资源,以视听内容的策划、研发、摄制、管理、宣传、运营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策划创意能力为起点,以拍摄制作能力为基础,以全产业链思维为指引,探索网络视听及影视行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适用于网络视听、影像创意、影视宣发、运营管理领域的高端人才。

二、培养目标

互联网与新媒体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挑战。本专业积极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着力培养在网络和新媒体领域中从事内容创造、信息资源管理、创意 设计、策划及管理运营的高端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本专业实施“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涵盖新闻传播学、 计算机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基础,构筑复合型知识体系;“专才教育”以网络与 新媒体运营为枢纽,将技术、市场、内容三者有机结合,重点研究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用户体验,培养项目研发、效果测量、内容创意、视听设计和运营管理的复合型、创造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将适合在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或社会组织从事网络与新媒体 的策划、采编、创意、设计、调查、教学、研究、开发、管理、宣传、营销等业务工作。

三、培养规格

3.1 学制要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进一步深造,学生完成培养方案中学分要求,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3.2 毕业学分要求

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学生毕业并取得学位的总学分最低要求为152分,其中包括课程模块学分132学分、实践模块学分17学分、创新创业模块学分3分。

3.3 知识及能力要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针对公共新媒体传播、商业新媒体传播、互联网创业的精英教育。本专业实施阶梯式培养。递进通识教育、必修、个人兴趣和才能的方向选择,最后分别进入前端程序设计工作坊、用户研究工作坊、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坊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教育或研究性教育,最终学习成效由第四年的毕业设计体现总体而言,本专业旨在综合锻炼学生在新媒体策划、设计、技术和用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知晓1-2门基础计算机语言;

2、掌握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媒体用户分析的知识与实践运用;

3、掌握新媒体的策划与运营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新媒体公共关系的知识和应对能力;

4、掌握新媒体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5、掌握新媒体内容的创造性包装与分发的知识和能力;

6、掌握公共新媒体平台和商业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知识与实践运用;

7、熟悉互联网管理的法规和政策;

8、在数据挖掘、前端程序设计、用户研究、用户体验设计四个领域中,选择一至两个领域深入拓展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9、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网络与新媒体系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包括基本通识课和扩展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

本专业方向的核心知识建构于数字媒体的传播特性、制作技术和市场需求。在基础课程中,讲授数字媒体的传播特性、用户特点、内容建设;讲授数字媒体的制作技术,数字媒体节目的创意思维、策划制作、规划设计数字媒体的类型和形态;讲授新媒体的行业特点以及运营协作机制。在应用层面上,讲授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非线性编辑等知识。在创新能力上,引导学生在新媒体的应用领域的拓展。

4.2 课程设置

基本通识课:由学校统一组织建设并开设,要求全校各专业学生都必须修读的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军事理论、体育等方面课程。这部分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修读满29学分,其中包括要求修读基本通识课必修课表中的全部课程共25学分,以及要求修读基本通识课英语选修课表中的课程4学分。

扩展通识选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选择性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系列课程及非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学生须选修不少于24学分,其中包括必须修读1门思想政治理论选择性必修课程和至少1学分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

大类平台课:包括新生导学课和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共13学分,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内开设,包括《媒体与社会》《社会学基础》《纪实写作与公共说理》《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院新生导学课》。

专业核心课:网络与媒体专业必须修读本专业核心课程24学分,其中《视听传播导论》、《新媒体设计基础》、《新媒体概论》、《视听基础》、《动态设计》、《新媒体用户研究》、《互联网程序设计:基于python语言》为专业必修,《数据抓取与清洗》、《数据可视化》、《网络营销》、《网络哲学》为网络传播方向必修,《摄影艺术》、《纪录片创作》、《影像声音创作》、《网络视听媒体文化》为视听方向必修。

专业选修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必须从专业选修课表中选修并获得42学分,网络传播方向选修课包括《图文信息处理》《电影赏析》《管理学基础》《摄影基础》《中国艺术史》《说服传播》《社会心理学》《Html+css网页设计》《网络社会与社交媒体》《文化与传播》《社会研究方法》《数据处理与SPSS应用》《网络心理学》《人际传播》《数字色彩》《数字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组织传播》《互联网新业态思维》《javascript网页前端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工坊》《数字健康传播》《新媒体产品概论》《电子游戏研究导论》《新媒体广告前沿》《计算传播学导论》《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新闻与可视化》等。

视听传播方向选修课包括《影视发展史》《视听工作坊:音视频编辑与制作》《导演基础》《视觉文化》《社会心理学》《西方艺术史》《试听内容创意与策划》《试听工作坊:场景分析》《试听工作坊:视效分析》《剧情短片创作》《影视写作》《视听工作坊:融媒体演播厅内容制作》《试听工作坊:虚拟现实影像创作》《视听节目营销》《世界经典电影分析》《电子游戏研究导论》《新媒体产品功能设计》《影视策划与编剧》《影视美学》《视听项目训练营》《影视实践》《创意短视频鉴赏与实践》等。

实践课程:包括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系列讲座、军事技能、读书报告(阅读学分)、思政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军事训练、新生讲座、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这6个必修实践环节,共计17学分

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全校开设创新领航讲座、大学互联网创业课程2学分,和短课等创新创业选修课程1学分。

4.3 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大部分课程具有实践教学环节,且搭建有多个实践平台,强调网新专业特色,凸显新技术引领的实践平台建设,开发虚拟仿真平台、AR新闻报刊训练、VR交互展示训练等多个实验教学模块,创建了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网新专业的《挖媒人》全媒体平台也为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

同时,以“大广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为依托,开展仿真实战。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初级实战化教学;以引入企业命题的整合性大 作业为载体设计中级竞争性实战;以毕业设计为载体设计高级创新创业型实战 。借助递进式实战化教学手段探索全程紧张型教学,实现从作业到作品,再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化。

最后本专业毕业设计讲究融合实战真题真做、公开答辩接受检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网新专业毕设以“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为立足点,鼓励学生灵活多样选题,既有深沉的人文情怀(如《数字代沟背景下 的反哺行动》等),也有对业界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如《彩虹友好医生》等 ),毕设成果获得同行院校及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借鉴采用。

五、师资队伍

5.1 师资队伍概况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拥有一支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业界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3名,讲师7名,毕业于海内外著名高校的新闻传播学、艺术学、计算机学等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有1/3老师毕业于香港、英国等海外名校,1/3老师有业界从业经历,另有3位老师有海外访学经历。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本专业现任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占比达到76%,其中田少煦教授先后获得“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015)、第三批国家教学名师(2018)。巢乃鹏教授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研究委员会首任主席(2018-2020),广东省教育厅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获得教育部双创导师称号(2017)。常江教授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此外多名老师获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南山区领航人才、深圳大学荔园优青等称号。

六、教学条件

6.1 课程与教材支持:

近五年,本专业教师获得省市及学校各级教改项目多项,立项深圳大学MOOC课程4门,获批深圳大学品牌通识课2门,获得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成功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色彩》(2016 ),培育省级精品在线课程项目《新媒体产品》(2020)。着力打造产教融合课程,与腾讯公司合作开设《从菜鸟到高手:新媒体人必修的运营课》、与快手公司合作《短视频创作方法论》等。本专业在过去三年出版6部高水平教材,如《新媒体数据挖掘---基于R语言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移动产品设计逻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专业教师在SSCI和CSSCI刊物上相继发表多篇教研论文总结了网新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

6.2 硬件平台建设:

本专业依托深圳大学传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平台建立了包括摄影实验室、视觉传达基础实验室、平面及多媒体实验室、新闻采编实验室、全媒体实验室、舆情调研实验室、虚拟演播厅、AR研究实验室、VR虚拟现实实验室、数字录音棚、配音室、直播室、4K高清编辑室、影音后期编辑室,创意工作坊等23个教学实验室和1个器材管理室,共有实验教学面积2547平方米。

6.2 实习平台合作: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卫健委、腾讯、快手等不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平台或者是实习基地,或者是联合教学,或者是合作指导毕业设计,为师生提供了教学实训及教育创新平台。

6.3 国际合作平台:

2016年至今,与全球新闻学教育的领跑者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了合作办学的2+2模式,与科罗拉多大学等都建立了密切的师生合作、交流机制,这都将有力推动本专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造成为更具有前沿国际视野和鲜明地域特色的高水平专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