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网上读研究生是真的吗  > 读研抑郁,真的是当代大学生矫情吗?三大“病根”找到了

读研抑郁,真的是当代大学生矫情吗?三大“病根”找到了

在一份上岸研究生给考研学生们的经验分享中,不止一人提到要好好选导师,导师质量关乎你的睡眠质量、心态起伏,甚至整个研究生生涯会怎样度过,导师选不好,轻则整日无精打采,更有甚者读研读出抑郁症。面对这样的言论,也有人不以为然,不就是读个研嘛,怎么还抑郁了,现在的孩子们太小题大做了,读研读抑郁,真的是当代学生矫情吗?

一、研究生课题压力

读研之前,大家对所谓的科研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也不了解在某个领域有小小的突破有多难,当成为研究生后,特别是偏理科的专业,可能做了很多实验,看了很多资料都毫无进展,对于没有受过多少挫折的研究生来说,多多少少会被打击,如果心态不好,真的可能会抑郁。这个时候好的导师就像一盏明灯,帮助学生把握大方向不出错,同时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不过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导师有几个呢?

二、导师原因

有的学生将导师分为以下四类,小硕觉得也十分贴切了

►最完美导师

学术能力强、人品又好的导师无疑是学生的理想型导师,既不会压榨学生,还能给学生全方位指导,读研能遇到这种导师,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差一点导师

这种导师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能与学生交流,课题研究也愿意指导学生,给出合理建议,不过度压榨学生。

►能凑活导师

这类导师属于“放羊型”,给够学生足够的经费支持,课题方向要自己想,遇到问题自己解决,虽然不管不顾,但至少自由,学生自制力强,学习能力强,顺利毕业没什么大问题。

►最差导师

最后一类导师,也是所有学生不愿遇到的。自己学术能力不强,还喜欢压榨学生。课题研究给不了学生任何有效指导,甚至可能把学生带跑偏,出现问题完全推卸给学生。正事不管,一天就让学生跑腿,遇到这样的导师也算倒了大霉。

三、家庭原因

很多父母都不相信孩子关于“导师指导不了我”的言论,在父母的眼中,导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怎么可能连一个小小的学生都知道不了,一定是你不努力,不听话。要知道很多现实中抑郁症的孩子,都是太过听话了,把什么事都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形成抑郁。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一定要耐心听一听孩子们的想法,即使给不了最优的建议,至少可以从心理上安慰到孩子。

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