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编导能报考的大学排名  > 同济大学2023本科专业概览

同济大学2023本科专业概览

专业概览332.jpg专业概览333.jpg

广播电视编导艺术与设计学科在2020年QS学科排名中位于全球第13亚洲第1名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目标本专业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兼具深厚理论素养和专业扎实技能的人才。我们尤其着重于学生在数字媒体营销、策划、写作、采编、摄制和理论研究等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并积极与主流媒体和具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体进行“产、学、研”合作。目前专业已经与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签约,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学生,使之具有现代理念、社会责任、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素质和才能,以胜任广播、电视和其它新媒体及其节目制作公司的编导人才需求,并进一步成为相关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特色优势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专业的教学注重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着力培养懂传播、会策划、善创作的融媒体影视内容创作精英,使其成为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内容产业和宣传文化部门从事音频、影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为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已成为立足广播电视节目创作,面向新兴电子媒介影像创作及传播领域,践行艺术学与传播学相结合,注重新理论与新技能相结合并具备宽广国际视野的专业。本专业重视实践能力的塑造,近半数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业界从业经历,他们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相互结合,深入浅出地传授创作规律,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学习氛围。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秉承同济大学一贯以来“与社会同行,以科教济事”的教育理念,协同主流媒体与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媒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创作的作品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学科地位本专业已逐渐形成了关注媒体发展前沿、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国际化办学的差异化优势。强调技术与艺术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应用结合,产业与教学相结合,依托强势的电信、城规、设计学科,借助与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的资源优势,在纪实影像、地方形象叙事、交互影像、虚拟制片等方面凝练特色,形成了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创作技能,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优势。对应的艺术与设计学科在2020年QS排名全球第13名,亚洲第1名。专业内涵以5G、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传播场景下的音视频创作规律的发展、变化为任务背景,培养学生如何用镜头说话、用镜头说好话,用好镜头说话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如何综合利用新技术手段在作品的呈现、传播等方面创新的能力。科研平台专业依托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部校共建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上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腾讯新闻共建产学研基地、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人工智能媒介实验室、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澎湃产学研合作基地 、数字影音工作室等,针对业界发展的前沿进行产学研教协同创新。本专业大力投入专业实验、 教学设施建设。所有实验室、工作室接纳、指导学生,为其提供创新研究条件。培养特色及亮点本专业设有数字影视设计微专业,学生可以在复旦大学和本校申请辅修专业学习。国际交流合作与交流的对象包括加拿大西安大路大学、法国南特高等商科、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台湾世新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与境外多所院校签有学生交流学习及教师互访讲学计划。除本学院的国际及港澳台交换生项目外,本专业同学还可根据自身意愿申请各类校级国际交换生项目,在本科期间出境交流访学,对外交流比例接近50%。专业广泛开展对外教研交流与合作。校企合作搭建以影视创作能力培养为本体,连接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创新媒体、协同产、学、研、创四大教学要素的“学习型”教学平台,利用两类媒体在传播实务中不同的优势,形成课堂教学、创新基地辅导、参与教师学术团队创作研究的“三维相济”,达成高校教学、传统机构媒体、创新自媒体“三方共赢”,强调在此过程中学生“基础创作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两翼齐飞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建构主义的专业培养计划,校企双方藉由产教融合在媒介内容创新上取得共赢,形成紧密的产学合作体,提升专业课课程质量,推出涵盖国家首批一流线下课程在内的一批精品实践课程,培养具有坚实创作能力的面向未来内容创新的人才。实践创新本专业积极推进跨学科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改革,与设计、城市规划等强势学科融合,校地协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先后与全国9省(市)的19个基层政府组织签约共建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将地方建设视为意义交流系统,协同不同学科的师生资源真做地方提出的以文化振兴乡村的真题,把本科生的创新训练、专业实践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并进行保证本研贯通培养实施的研究生选拔制度设计,提升了学生的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

就业前景本专业每年约有50~60%的毕业生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深造,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纽约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本校等。毕业生不仅在传统的电台、电视台采编、管理部门,500强、4A公司的策划、推广部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等单位就业,还活跃在腾讯、阿里、优酷、字节跳动等各大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平台等新兴媒体机构,许多已经成长为新闻、综艺、影视剧、公关、新媒体宣传等传媒业界的中坚力量。杰出校友肖湘宁 2000 级,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朱晓雯 2000 级,SMG 东方卫视中心业务支持中心党群副总监潘 华 2000 级,诺亚控股集团品牌总监胡晓峰 2000 级,人民网创新中心主任陈 超 2005 级,江苏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中英联合拍摄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 国》中方导演,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陈奕雯 2005 级,新生代配音演员,主要配音作品有影视剧《花千骨》花千骨、《青云志》碧瑶;动画作品《小猪佩奇》佩奇、《秦时明月》田言、晓梦等罗均月 2009级,南派泛娱有限公司编剧,具名编剧的主要作品《沙海》《重启》等,曾获德国作家基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