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原型法

原型法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原型法(Prototyping)

目录1 原型法概述2 原型法的开发过程3 原型法的特点4 原型法的优缺点5 原型法的应用范围6 原型法周期控制的必要性[1]7 原型法与生命周期法之比较8 原型法案例分析8.1 案例一:原型法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2]9 参考文献[编辑] 原型法概述

原型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反复修改,可以不断完善的系统。

基本思想: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始阶段,凭借系统开发售货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在强有力的人、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初始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MIS系统。

[编辑] 原型法的开发过程

1、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依据

2、构造初始原型

3、运行、评价、修改原型

4、确定原型后处理

工作流程如图

[编辑] 原型法的特点

1、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易于掌握和接受

2、将模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始阶段,沟通了人们(用户和开发人员)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结构化方法中最难于解决的一环。强调用户参与、描述、运行、沟通。

3、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摆脱了传统的方法,使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大大地减少,效率、技术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强调软件工具支持。

[编辑] 原型法的优缺点

1、从原理到流程十分简单,最终总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MIS--无高深理论和技术(方法本身)

2、用户与开发者思想易于沟通

3、使用软件工具效率高,摆脱了传统方法

4、要求管理基础工作完整、准确,一般只适用于小型系统

[编辑] 原型法的应用范围

适合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

不适合于:大型、复杂系统,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规范的系统;大量批处理系统。

[编辑] 原型法周期控制的必要性[1]

原型法虽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陷。原型法的主要缺点在于系统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对系统的开发缺乏有效的控制。原型法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用户的要求对原型进行修改。由于用户需求具有模糊性和变化性,使开发人员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已“圆满”完成任务,从而使开发过程无法终止,成为一个“死循环”。因此,必须对原型法开发周期进行控制。

[编辑] 原型法与生命周期法之比较

在信息系统开发中常见的另一种方法为生命周期法。它强调整体上的协调和规划,为保证整体性和全局性,它要求用户在分析阶段能够提出准确、完整的系统需求,开发者则据此给出严格的需求定义和描述,并按此进行阶段性的系统开发。为了保证生命周期法的成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用户应该能清楚、完整地提供有关系统的需求,而系统开发者要能够完整、正确地理解和定义这些需求;其次,在整个开发期间,需求一旦定义就不会再发生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一方面,用户由于缺乏计算机知识,很难确定和表达对未来系统的全面需求,而开发人员对用户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又不熟悉,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模糊不清(至少在短时间内),从而导致双方在沟通上出现各种问题,用户无法清楚、完整地表达需求,而开发者不能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和定义用户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生命周期法的开发周期一般较长,又要求系统设计的目标必须明确,在开发期内用户需求和企业环境很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使生命周期法不能适应环境、需求的变化,导致开发出来的系统达不到企业和用户的新需求。而且生命周期法的开发周期较长,用户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也就不能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鉴于此种情况,很多企业转向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型法。原型法则假定开发人员和用户一开始并不能正确、完整地定义需求,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也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原型法利用对原型的不断修改与完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首先,原型法在系统开发初始阶段只提出一个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原型;其次,原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