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硕士毕业发sci  > 硕士毕业发表12篇SCI?这位医学生怎么做到的

硕士毕业发表12篇SCI?这位医学生怎么做到的

李中博说,如果回到过去,即便分数够得上211院校,他也不去了。

撰文 |凌骏

今年7月,《科学》子刊封面报道了一项揭示肾癌治疗全新机制的研究。这是一篇中科院一区TOP的SCI论文,也是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第一作者是新乡医学院的研究生李中博。他刚刚被中国医科大学拟录取为外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方向是肿瘤学。

7年时间,一位医学生可以把科研做到什么地步?李中博给出的答案是12篇SCI。其中有4篇他是一作/通讯作者(含共同),3篇中科院一区、1篇二区,4篇总影响因子39.658,这是很多博士毕业生,甚至高年资医生都无法达到的。

2024年7月,Science Signaling封面报道了李中博的研究成果

河南省优秀毕业生、河南省研究生创新之星、连续三年一等奖学金、获批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各类学术报告比赛奖项更是拿到“手软”,“科研开挂”的背后,是李中博玩命般的拼搏。从大一起,李中博几乎就没有完整的周末,放假其他同学回家,他依然待在实验室和“实验癌细胞作伴”。

医学生就业越来越卷,而李中博的起点并不高,能取得如今的成绩,有运气,也有努力。李中博曾经也有名校情结,觉得“上不了211人生都毁了”。但现在他却说,如果回到过去,即便分数够得上211院校,他也不去了。

以下是李中博的自述:

做科研的本科生

和那些从小就有“医学梦”的人不同,我在高考结束填志愿时,对医学并没有太多了解,家里没有人从事这个行业。我本来想上的是郑州大学,它是河南唯一的211院校。但当时没有考好,非常沮丧,感觉没能上211,自己的人生都毁了。

最后选择医学,是因为本能觉得这个专业未来可能比较容易就业。但填报新乡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相关专业时,我的分数也不够临床相关专业,于是最后就选择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刚入学时,我没有太多所谓的理想和职业规划。后来能逐渐对医学科研产生兴趣,发了这么多文章,完全要感谢学校特殊的教学培养体系。我们专业有一个科研创新班项目,每年会从大一新生中选拔出20人,一对一分配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导师,相当于大一就可以接受研究生模式培养。

很多人参加这个项目,都是觉得多个学习机会总归是好的,对未来深造可能也有帮助,但没想到科研会这么苦。我们专业课是早上8点,中午吃个饭就得往实验室赶。下午有课的话再去上课,不然就要一直待到晚上。因为新鲜感,刚开始大家也觉得没什么,可到后来我们这届将近一半的人都退出了这个项目。

每到周末,室友们都可以在宿舍玩游戏,或者约着去吃吃饭、唱唱歌,而我依然要在实验室做实验,寒假也只能休个春节假期。高考结束后我买了一台游戏笔记本电脑,本来准备和大家一起玩英雄联盟的,没想到后来这台电脑里装的全是实验数据。

李中博和同学在导师庄婷的指导下开展实验

刚进实验室时,我就是帮着师兄师姐们“打打下手”,学习科研项目思维和一些基础的实验操作。我的导师庄婷教授研究的是肿瘤学,大二下学期,她给了我一个课题,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的新治疗靶点,让我自己设计方案,安排项目推进时间。

这个项目的挑战非常大。第一次“统揽全局”,我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更不用提其中涉及的很多实验操作我从没接触过,起初感到特别迷茫。后来多亏了导师,每周组会上,她都会针对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指导我们该如何一步步往下,需要查阅哪些文献,做哪些准备。

三阴性乳腺癌是最致命的乳腺癌亚型之一,至今都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多数患者只能依靠化疗。这个课题我整整做了4年,直到研究生才发表。它证实了一种叫RBCK1的蛋白,其过表达可以在体内、体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进展,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的方向。

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会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那就是“选对导师”有时甚至比“选对专业”还重要。我们实验室的氛围特别好,不论资历和名头,鼓励创新不抢成果,谁的贡献大谁就当一作。付出和回报呈正比,是让我能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不是没想过往临床方向转型,大三时我还去过医院的检验科实习。但现在医学生就业真的太卷了,对于我们这种非顶尖医学院的学生,哪怕是研究生都很难进“大医院”。本科毕业要么去基层医院,要么去企业做销售。我希望自己能在专业方面做出一点成绩,临床这条路行不通,那靠自己的努力,科研方向总还是有希望吧。

本科四年里,我一共参与发布了3篇SCI,虽然仅仅是第九、第十作者,却给我的科研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时我半夜回到寝室,看到室友们还亮着灯在一起玩游戏,也会心痒想打上两局。但一想到明天还要早起做实验,也就忍住洗洗睡了。

《科学》子刊封面报道

我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医学天赋”,不是那种只要稍微看看书,就能考出好成绩的“天才”。由于大量时间花在了实验室里,本科四年我几乎每年都在挂科的边缘,最后平均绩点才2分出头,在全专业排名相对靠后。

科研创新班允许大四学生暂停半年实验,全心投入升学考试。由于专业课前面落下得太多,那半年我每天早上7点就到图书馆,晚上11点后回宿舍,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全在看书,很多知识点都是从大一的开始重新背起。

最后我的考研成绩是全专业第一,高出了国家线100多分。我依然报考了庄婷教授的研究生,继续在医学技术学院研究肿瘤相关实验。

如果说本科还可以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接触科研,那研究生想做出成绩,就必须有研究主导者的思维,对科研项目完全负责。我们实验室在另外一个校区,那三年正好赶上疫情,有时周边出现一个疑似病例,出不了校,几天后养的细胞全死了,又得从头开始做。

从本科时就开始做的那项课题,我在研一上学期便开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