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硕士是md还是phd  > 构建新时代“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

构建新时代“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在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医药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类对健康医疗的新需求和对疾病谱的新认识,以及对人类生命信息的解读、生命奥妙的揭示,医学教育如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面对未来医学挑战,建设顶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让本科生有学习自主权,让研究生有科研课题选择权、创新自主权,承担起科研的责任,提高我国在医学科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笔者在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学位体系框架下,回顾“MD+PhD”双学位项目发展历程,拟构建将八年制医学教育优化为“MD+PhD”医学教育的新模式。

1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学位体系1.1 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培养

我国学位制度是按学士、硕士、博士3级学位授予,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医学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则分设为科学学位(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别侧重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是未来医学科学家和高层次临床医师。

1.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衔接

2010年,上海市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结合的改革试验。

2014年,教育部等联合发布《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1]:确立了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培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或高等医学院校,组织开展“5+3+X”[X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需年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2015年,《关于印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学位〔2015〕10号)[2],将“申请人为本科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至少3年”修改为“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或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 考试内容以临床专业知识及其实际运用为重点。申请人完成住培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学位授予单位则认定其通过临床能力考核。这促进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培的有机衔接,为“5+3”同等学力者申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开辟了绿色通道。

1.3 临床医学七年制和八年制:调整优化1.3.1 七年制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

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1〕1号)[3],宣布撤销518个高校本科专业,其中包括1988年设立的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早在2015年3月,教育部就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5〕2号)[4],规定不再招收七年制学生,将七年制临床医学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即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培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

1.3.2 八年制优化为“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住培制度的建立,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八年制学生“问题论文”频现,表明八年制教育的现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难以达到临床科研能力并重的“医师科学家”培养目标[5-7]。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8]印发,明确要严格控制八年制医学教育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机制。

2020年,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专家组发表“专家共识”[9],提出进一步完善、优化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培养定位在具有临床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医学科学家。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住培并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后,增加2~3年时间,完成进一步的科研训练,增授理学博士学位。

根据目前的国家住培制度,以上“专家共识”的“MD+PhD”双学位学习时间将长达14年[8年“MD”+3年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3年“PhD”],笔者认为并没有达到优化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理想目标。

2 “MD+PhD”双学位项目发展历程2.1 美国

196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设立医师科学家项目(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 MSTP)基金,专门用于支持“MD+PhD”双学位计划,培养高精尖人才,特点是长学制、小规模、精英教育,目前美国有40余所医学院获MSTP项目资助,每年招生计划为600余人[10]。

2.1.1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MD+PhD”双学位计划每年约有400人申请,面试约75人,最后录取10余人。第1至第2年, 学生在医学院学习“新教程(New Pathway)”或“健康科学和技术(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ST)”课程;第3至第4年, 在教学医院学习临床理论课程,完成临床实践轮转;第5至第8年,学生注册在研究生院学习“PhD”学位课程,参加博士资格考试,进行课题研究,提交论文和论文答辩。“PhD”论文研究课题既可以在哈佛大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遗传学、病理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病毒学等学科进行,也可以选择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脑和认知科学、化学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进行。

2.1.2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学生入学后第1年暑期就开始“PhD”研究工作。第2年学习基础科学课程,包括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师和社会、医学导论(临床技能和高级临床技能),开始临床轮转。第3至第6年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第7年,学生再回到医院完成临床轮转。这种“2+4+1”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典型培养模式, 其他少数培养模式为“1+4+2”或“2.5+4+0.5”等, 但是每个模式中的“4”都代表不间断的4年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2.2 中国2.2.1 协和医科大学

1995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CMB)的支持下,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原卫生部批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通过两种路径设立“MD+PhD”双学位项目:(1)医学生前4年完成预科及基础医学课程,再进入实验室完成3~4年博士学位论文科研训练,后4年回到医院完成临床医学理论教学临床轮转;(2)医学生在完成8年医学博士教学计划后,进入实验室在博士导师指导下进行3~4年科研训练,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995—2010年,协和医科大学共有27人获得“MD+PhD”双学位[11]。

2.2.2 北京大学医学部

2001年,北京大学设立了面向七年制医学生的“MD+PhD”双学位计划。目前对于学业修满5年的八年制医学生,在自愿报名与选拔的原则下,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MD+PhD”双学位项目。在国外/境外知名大学学习研究3~4年,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者,准予毕业,授予博士(“PhD”)学位。归国后学生继续接受3年临床二级学科阶段的培养,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和考核,准予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2007—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医学生申报“MD+PhD”双学位计划分别为7、13、5、5和7人[12]。

2.2.3 清华大学医学院

2019年,清华大学面向2009年开始招收的“3+2+3”医学实验班(八年制),推出“3+3(4)+3”模式的“MD+PhD”双学位项目,进入项目的八年制医学生需在联合培养院校(匹兹堡大学)完成3~4年科研训练,在毕业时需同时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博士(“MD”)的临床诊疗水平和基础医学学术型博士(“PhD”)的科研水平。2015级清华大学“3+2+3”医学实验班(八年制)有2人报名“MD+PhD”双学位项目,其中1人入选,于2020年7月进入双学位项目。

3 新时代“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

目前,全球范围“MD+PhD”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在我国,“MD+PhD”项目时间成本高(国外“PhD”+国内“MD”),不能为医学生择业加分,导致学生选择“MD+PhD”双学位意愿低下;在美国,主要受到NIH的MSTP资助计划限制,每年仅600人左右。

面向人民健康需求,如何以新理念谋划新发展、以新定位确立新目标,先试先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举措[13-15],这些都是“两校一市”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使命。针对上述问题,复旦大学拟推出“卓越医师+医学科学家”计划,培养医师科学家[16-18]。一方面,纳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项目,专项经费支持“PhD”学生培养;另一方面,学生获得博士毕业证书进入3年规培(临床博士后),有效衔接毕业后教育,博士生在校时间为8~9年。这样优化八年制教育培养模式,转变为“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预期医学生接受程度会大大提高。

3.1 复旦大学“卓越医师+医学科学家”计划3.1.1 明确培养目标,学位授予突破

2021年高考,复旦大学拟设立临床医学八年制(谈家桢-颜福庆班),培养目标是“卓越医师+医学科学家”,学位授予是“MD+PhD”双博士(表 1),计划招生50人。谈家桢院士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创建了上海医学院,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

表 1Table 1表 1 新时代“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的学位授予类型表 1 新时代“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的学位授予类型“MD”内涵分类学位授予类型适用政策毕业后教育衔接若“MD”内涵仍然是教育部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第9年获“PhD”学位,3年住培完成后进入专培,同等学力申请“MD”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19]经过3年住培,和专培衔接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若“MD”内涵是教育部新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类别第9年获“MD+PhD”双学位,毕业后进入住培2年(临床博士后)建议国家新设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B类(代码1050),区别于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A类(代码1051)标志其具备成为医师的学位资格,毕业后进入住培 注:“住培”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培”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3.1.2 完善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在1年通识教育期间,增加科学方法论等课程,早期接触临床,启动全程导师制;在4年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期间,运用复旦大学整合式教学方法,以案例库建设为重要抓手,强化临床实习,提升培养质量;在3~4年的博士研究生阶段着重培养训练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3.1.3 转段考核评估,管理机制创新

第1至第5年完成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培养要求,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学制5年。研究生院在第5年第2学期参照“直博生申请-考核制”,审查博士研究生资格,包括学位课程认定、科研能力考核等,进行阶段考核分流,通过者第6年进入“卓越医师+医学科学家”计划。

3.1.4 科研能力训练,临床规培接续

第6至第8(9)年的博士阶段(包括1年哈佛大学培养),纳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项目[20-21],在复旦大学建设的10个临床医学交叉研究院(癌症攻关、重大脑疾病、心脏医学与泛血管、代谢疾病、临床感染防控与耐药精准诊治、全生命周期健康、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中国视角下循证护理、健康医疗大数据与智慧医疗、健康医疗装备制造交叉研究院)进行培养。达到学术学位医学博士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者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医学博士学位(“PhD”)。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临床博士后”阶段,在临床博士后(住培)期间,住宿、工龄、收入方面享受博士后待遇。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19]“两个同等对待”的政策,即“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凡是获得住培合格证书并且进入“专培基地”者,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MD”)。

3.2 “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优势分析和政策建议3.2.1 优势分析

复旦大学“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优势如下:一是培养目标为科研和临床“双轮驱动”;二是将“MD”和“PhD”人才培养有机融合, 不同于北京大学“5+3(国外/境外‘PhD’)+3”模式;三是获得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不同于清华大学“3+3+3”模式本科阶段授予的理学学士学位;四是3~4年学术型博士(“PhD”)培养,提升学位论文质量,消除“问题论文”;五是获得博士毕业证书和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临床博士后(住培),有效衔接毕业后教育。复旦大学“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总体在读时间为8~9年,医学生接受程度会大幅度提高。

3.2.2 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医学科学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广“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一是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建议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适当扩大目前八年制招生计划,逐步推广“MD+PhD”医学教育新模式,到“十四五”规划期末,年培养人数达到1 500人左右,约占全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年招生规模的1%。

二是设立培养专项基金: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医师科学家培养基金”,专项资助“MD+PhD”精英人才培养。

三是拓展博士联合培养:建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建设国家高水平大学项目中单列“MD+PhD”联合培养博士项目。

·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