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研究生课业多吗  > 科学网

科学网

 本科生做科研:如何更好地“推一把”

 

编者按

本科生该不该搞科研,该如何搞科研?围绕这一问题,4月26日,《中国科学报》抛砖引玉,以专题形式展开讨论。目前学界的共识是,本科生做研究是有价值的教育手段,但在操作层面,要关注本科生该怎样做科研,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在这方面,导师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期本报特邀一位“C9高校”导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助力将本科生做科研落到实处。

■马臻

“你有没有做过科研?”

被考官这样一问,很多参加大三暑假“夏令营”和大四“九推”(九月正式推免)面试的本科生可能会颇为尴尬。如果他们回答说“没有做过科研”,那么就很难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C9高校”的导师,我常常亲眼见证这样的现场。

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本科生做科研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生读大四时做毕业论文,属于“规定动作”;另一种是学生在读大二、大三时自愿加入教师课题组做科研,是“自选动作”。考生参加上述面试时,还没有到“规定动作”环节,他们可说的只能是“自选动作”。

然而,对于“自选动作”,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所持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如果没人“推一把”,老师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浇灭”,学生也往往会“不了了之”,于是便出现开头的尴尬场景。

指导学生开展“自选动作”的意愿差别很大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不同学校对于大二、大三学生进课题组做科研重视和鼓励程度不同,有些学校缺少本科生做科研“自选动作”的氛围和条件;另一方面,哪怕在一些更容易开展“自选动作”的知名高校,老师对其认同度和鼓励程度也不同。

很多老师不愿意接纳本科生提前进课题组做研究。其原因在于本科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忙于上课和各种社团活动,没有完整的时间到实验室做科研。

而且,本科生进实验室后,由于缺乏科研基础,老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教他们,最终虽然学生得到了一些科研训练,但很难立竿见影地产出科研论文。如果既没有得到科研论文,又没有从院系得到相应的“工分”,那么老师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浇灭”。

然而,据我观察,还是有一些老师乐于接纳大二、大三学生到课题组做科研,这就好比有的高校教师就是乐意去中学开科普讲座,还有的教师热衷于在科学网写博客、在报刊发文。

究其原因,在于这样的老师有意发掘在科研上有潜力的苗子,好好培养学生,并把优秀的学生留在本课题组读研或者推荐出国读研。

当课题组有本科生取得了好的成绩(比如发表科研论文、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等),或者有了好的出路(比如去世界名校深造),不但课题组老师觉得脸上有光,而且课题组还能吸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