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或者寻找技术类的岗位时,科研经历或者技术类的实习经历,应当占据简历中最大的篇幅,当然对技术类的职位应聘也是相同的道理。
除了本科阶段在实验室中的经历外,本科的毕业设计、大的课程作业,都可以作为科研经历的组织部分,包括在企业中实习的技术岗位,帮助研究生师兄师姐的研究课题都可以作为科研经历的组成部分,
如果是针对应聘,学校范围内偏应用层的一些研究课题,且该技术应用领域与该岗位直接相关,那必然是加分项。如果应聘的是研究院、高校、或者是保研申请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相对偏基础和理论,这个时候则适合将这些模块单独放置在研究经历(科研经历)模块,将这段经历进一步突出。研究经历可以作为单独模块在简历中陈列,也可以将部分研究性质的经历放在项目经历中。
研究经历(科研经历)单独作为一个模块一般主要针对以下几种情况:
1)保研考研复试、申请出国读研、申请奖学金
2)应聘研究所、高校、部分公务员岗位
3)企业中偏基础层、理论层的技术研究、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等领域
科学研究可以分类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社科研究,思维科学研究等,对于大多数求职的同学而言,相关的科研经历一般以应用型研究为主,所以科研经历(研究经历)一般是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对于在读学生而言,本科的毕业设计、硕士和博士的研究课题,都可以归属于这个范畴。研究经历一般会涉及与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相应的研究方法、实验完成环境、数据分析、对应结论等,随着研究的完成,也会发表相应的论文或专利。
本科毕设一般要持续半年、硕士博士的课题一般都是3~5年、而对于一些大型的科研项目,可能长达数十年之久,而基于科研属性,往往涉及很多理论和技术,这也意味着这段经历的撰写既需要体现出研究的专业性,又需要尽可能地用简洁的描述方式阐明项目背景,以方便负责简历初筛的HR能够看懂项目基本内容。
在简历撰写中,STAR法则(关于Star法则技巧,可参考这篇文章)同样适用于科研经历,Action中重点突出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Result中除了突出自己科研成果的优势外,同时要附上在研究中的论文名称(发表在著名杂志同样也需要进行突出),专利情况等。如果论文是和大牛导师共同完成的,共同作者也要强调一下,比如这个研究论文获了什么奖,被SCI、EI等收录了也要加上。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