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研究生穿越古代科举考试  >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在古代考取举人进士,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在古代考取举人进士,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

又到一年高考季,很多家长、学生会觉得高考很难,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很难,想考上985、211难上加难。那么对比看看古代的科举,方知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古代读书人要登顶金字塔需要经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第一级——院试古代读书人先启蒙,再苦读,大约10年之后开始参加童试——童生试。该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考试通过后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府试。府试由府的官员主持,在四月份连考三场。连续通过了县试、府试的称为童生,便可以获得进入第三阶段的院试的资格。清朝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各省学政主持。院试在丑、辰、未、戌年的称为岁试,寅、巳、申、亥年的,称为科试。院试考得第一名的称为案首。童生如果通过院试,都被称为生员,即秀才。考中了秀才就算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虽然是最底层,但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院试按照成绩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官府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第三等是“附生”。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经过官府学政的考核、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的乡试。

院试每科平均到每个州府取大约30名左右,即三年60名。每年仅20人,按照每个府管5个县测算,需得是各县前四名的优秀学生才行。现在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省中考的升学比例都超过50%。如果再严苛一点,以升入各地的一中来测算,如我们这儿,每年2万名初中毕业生,一中每年录取超1000人,即每1000名初中生中有50人可升入一中。古代读书人也是不少,而且还有经年积累下来的复读生,有些人口大县,每年参加县试的就有两三千人,而通过县试的仅30名左右。按照仅4人最终考取秀才测算录取比例千分之二,即每1000名考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的三级筛选,仅2人胜出。第二级——乡试清代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举行,称正科。乡试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乡试分三场进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为正场,考生于每场正场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即每场考试要在考场的号房里待3天,

清代考生的食盒

三场考试,在那种狭小的空间待9天,出来后人绝对快要虚脱了。

考生的号房

乡试是分省定额,朝廷根据各省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决定中额数。一般而言每个省乡试的中额数在100名左右。康熙五十八年,江西省入场士子12000余人,但江西的乡试中额数只有90人。即录取比例为134:1。江西省并非士子最多的省份,其它重视教育文风鼎盛的省份如江南的省份录取比例悬殊更大。

江南贡院,清代最大科举考场戊子科(1888年)

说回我们的高考,现在也是实行康熙朝确定的分省中额制,只是稍微与时俱进,实行统一考卷或者是单独命题,但是大学实行的是分省录取。各省985的录取比例大约在1.5%--3.5%左右,211院校录取比例在2%-5%左右。下图是202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录取人数和比例:

可见,古代考取一名举人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现在的高考。如果古人看到现在帝都魔都的学生那么轻易的就能混上一所好大学,是否会发出感慨——老天让我晚生500年!乡试放榜时,由第六名写起,末名写完后再提写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写至第一名,谓之“五经魁”。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民间喝酒时猜拳行令说的五魁首,即由此而来。考取举人,朝廷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考中了举人就是老爷了,在乡里威望很高,而且取得了无限次参加会试的资格。

虽然成为了稀罕的举人老爷,但还没有官做,还得考中进士方可以进入体制内工作。虽然现在都说大学生就业难,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挑三拣四不去干那些辛苦且收入不高的工作。而且,对于那些985、211大学的毕业生,找工作对他们来说并不难。现在所说的难,其实对应的是找到更体面更轻松收入更高而言的工作的难。第三级——会试乡试后的第二年,举人入京参加会试。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清代会试于春季在京师贡院举行,试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称春试、春闱。主考官叫总裁,监考官叫知贡举。清代会试中额数各科多寡不同,一般为百余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为449名(1646年),最少一科为83名(乾隆五十八年)。会试四月十五张榜于礼部大堂前,此时正是杏花烂漫的时节,故此榜又叫杏榜。中式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之后有一轮复试,此场考试不再刷人,只是排定排定一二三等位次。第四级——殿试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举行殿试,廿五日传胪(公布名次),此后成为定制。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第一名称传胪,均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卷子

有清一代,举人共有十四万多名,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共录取26849名进士,考中比例大概是1:6。对比看一下近几年的研究生考试,全国每年约400万报考研究生,录取100万,要比考进士容易。不过如果以毕业的大学生这个数字计算,2023年研究生招生130万,本专科招生1042万,假设4年前本专科招生数不变,除去不具备报考资格的专科生,当年毕业的本科生数与130万研究生招生人数相比,这个比例与清代进士的录取比例相当。

清代殿试一甲和二甲的前几名,大约10人左右,可以直接选拔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我们知道,清代很多中枢大员都是出身于翰林院。

每年全国大约招收10万名博士生,对应的是毕业的100余万硕士研究生。这个比例与清代进入翰林院的比例也差不多。只是,古代考中进士,被点翰林,最终都能当官,而现在想当官可不仅仅看你能不能考,比的可不是你学习有多好。怪不得古代虽然科举比现在难,但是下面却没什么怨言,考不上只会怪自己学艺不精而不会想到其他什么,盖因起码是公平竞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