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研究生的感悟  >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一位优秀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总结

我的一个博士后在写基金时,方法很创新。最后很不自信地说:

“老师,我们将来的结果没有其他数据可对比,怎样才能说服别人?”。

“老师,我们将来的结果没有其他数据可对比,怎样才能说服别人?”。

我回答说:

“能否逆向思维,正是因为创新,走的是别人没走的路。逆向思考一下,我们的数据将来就是别人对比的基础。

“能否逆向思维,正是因为创新,走的是别人没走的路。逆向思考一下,我们的数据将来就是别人对比的基础。

我们开创了一种新方法,如果成功,则后续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别人也可能跟进。单一的数据确实无法让别人完全信服,还需要数据的重复性,数据是否具有全球统一性等等。

我们开创了一种新方法,如果成功,则后续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别人也可能跟进。单一的数据确实无法让别人完全信服,还需要数据的重复性,数据是否具有全球统一性等等。

但是目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原理是否正确?方法流程是否正确?推理是否正确?所以基金题目应该是《.. 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但是目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原理是否正确?方法流程是否正确?推理是否正确?所以基金题目应该是《.. 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学生又问:

“这样的题目很可能无法通过评审。万一不通过,那不就白忙活了么。”

“这样的题目很可能无法通过评审。万一不通过,那不就白忙活了么。”

我回答:

“有句名言,人每天应该向死而生,才能感受今天的快乐。做事也一样,有着能承担失败的勇气,才能真正做好事情。

“有句名言,人每天应该向死而生,才能感受今天的快乐。做事也一样,有着能承担失败的勇气,才能真正做好事情。

目前基金资助僧多粥少,大部分人的努力是没有即时回报的,这是常态。但是要坚信,创新的思维一定能感染人,要敢于把自己的思想抛出和评审人碰撞,最后肯定会有火花。”

目前基金资助僧多粥少,大部分人的努力是没有即时回报的,这是常态。但是要坚信,创新的思维一定能感染人,要敢于把自己的思想抛出和评审人碰撞,最后肯定会有火花。”

学生之所以不自信,其根源还在于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扎实,迈向未知世界,多走一步就会有点胆怯。可见创新之难。

从学习型到科研创新型,刚来的研究生有一个适应期。有些学生早期的表现过于热情,分配的任务没日没夜地做,想尽快出结果。

其实这是一种浮躁的表现。科研需要的是持续的创新能力,靠劳动密集型的方式做科研,效率并不高,迟早也会失去科研兴趣,得不偿失。

做实验需要用心,做得太快,就失去了思考的余地。在实验前,最好有一个初始模型,在试验过程中,要实时关注实验结果,及时调整思路,并根据目前的实验结果,思考下一步的补充实验。

与学生讨论数据时,经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老师,数据不怎么理想’。这种情况下,一般会得到我的谆谆教导----炮轰一小时。

自然界,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有特殊现象必有其形成的原因。如果样品采集与数据测量都没问题,在数据质量保障的情况下,就没有‘理想’和‘不理想’的概念。

所谓数据理想,就是和自己的预期模型相符。所谓不理想,就是大大超出自己的预期,暂时没有新理论和模型来解释。用理想与不理想来区分数据,是思维懒惰的表现。如果有新的思路能解释目前的数据,那这些所谓‘不理想’数据则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数据解释是考验学生和科研人员知识功底和研究思路的标杆。同样的数据,能够看出新意的属于高手。导师的作用很大程度是引导学生用全新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只有好想法与一般想法之分,没有‘理想’与‘不理想’数据的判别。

佛说:

“就差那么一点点”。

“就差那么一点点”。

1

科研独立性

做科研如养孩子。自己带孩子的时候,该什么时候给他喂饭,该什么时候给他换尿布,他出门衣服是否够,等等这些问题,父母很自然地会全想到,因为是出自内心地想要照顾他。

做科研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做科研不是给导师或者其他人做科研,科研属于自己。孩子必须自己亲自带,科研必须自己亲身力行。

导师作用犹如专家,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导师就是医生,帮忙诊断与医治。当孩子调皮捣蛋管不了的时候,导师就是心理医师,帮助调理其行为。但是绝无可能让导师当全职保姆,替代自己去照顾孩子,这样长大的孩子很难成熟。

做科研如同谈恋爱。在人海中,与自己的心仪之人见面。一见钟情之后,接下来很自然地想要深入了解这个人的脾气秉性、思想深度、社交圈子、家庭背景等等与之相关的任何东西。

做科研亦如此,在众多的研究题目中,找到一个喜欢的科研题目之后,肯定要进一步了解与这个题目相关的任何科研背景,包括文献搜寻、该领域的热点、该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与团队动态、国内相关研究单位等等。

如果一个研究生几年之后都不知道自己领域的动态,肯定不合格。谈恋爱、养孩子这些是天性,几乎无师自通。做科研有也要有这种天性,也就是独立自主的天性,不要过于依赖导师。

比起以前的学术环境,现在学生面对的学术平台与资源要高很多,具体表现在实验室更加成建制,仪器和实验手段更为丰富,导师的科研经费更充足,团队的国际视野比以前更高。

应该说在高起点上,学生的发展应该更好。这个问题就犹如富二代的问题,其发展往往还真和预期差距甚远。

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可能变成“啃老族”。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面对良好的实验室,学生变成一个实用主义者,只要仪器有人管,能用就行,不再关心仪器的原理,不会最基本的维修,更加不会关心实验室的发展规划。

其次,每当学生有问题,则倾向于询问导师,轻易获得解决方案,自己没有深入思考。这样啃实验室和导师的老,学生可能看似也可以发文章,但是缺乏独立性,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2

科研深度

有一对夫妇非常相爱,但是不小心得罪了死神。死神要求这对夫妇猜拳,输的一方必须赴死。于是这对夫妇商量好一起出拳。一会儿,妻子抱着丈夫哭着说:“你为什么要出布”。

这时,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会说,这个丈夫怎么这么自私,人心冷漠。其实这是科研初级选手的反应。

第二种则被丈夫的精神所感动。

第一种会说,这个丈夫怎么这么自私,人心冷漠。其实这是科研初级选手的反应。

第二种则被丈夫的精神所感动。

他知道妻子爱他,肯定会出剪子故意输给他。于是他就故意出布,把生的机会让给妻子。能够再想出这层故事的是科研高级选手。真相只有一个,这个妻子一定明白背后的故事。

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做科研的人,面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经常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我们要尽可能想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