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研究生导师的意义  > 从“经师”到“人师”:新时代导师的使命担当

从“经师”到“人师”:新时代导师的使命担当

【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如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领域“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题中应有之义。

导师:师者之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导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是大学的名片,应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的优秀典范。

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3万人,高校专任教师167万人,其中研究生导师38万余人。可见,导师是广大教师中的少数,由导师构成的杰出群体,大师云集。大学是社会文明的灯塔,教师是公民道德的标杆,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和关键,而导师以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导师制是与学分制、班建制并行的三种教育模式之一。导师,既是“学业(论文)指导教师”,也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制下,通过师生间一对一的“导学”关系,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论文)、思想、科研、心理等全方位的教育、辅导和指导。我国古代书院有“从游”的传统,其目的是让学生与老师充分接触、耳濡目染,如梅贻琦先生所言,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更是师者中的师者。从学术水平上讲,导师首先是一个学术职务,学术背景、学术水平和治学能力是遴选导师的学术基础,指导学生学术,教书育人,是导师的基本职责,因此,导师无疑应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研究能力。虽然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导师遴选规则,但毋庸置疑的是,导师都是经过严格标准选拔的,是大学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学术翘楚。此外,大学教师一般都有研究生学习经历,都有自己的导师,育人薪火代代相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德才状况对广大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示范与“关键少数”作用,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就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牛鼻子”。

导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导师不仅要做一日之“经师”,更要做终身之“人师”。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坚定理想信念,恪守学术道德与社会公德是导师安身立命之本。导师对学生的作用不止于学业,导师制度下,师生间交往除了学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