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研究生导师和老师是不是一个人  > 论研究生、论文指导老师、导师三者关系? (深度好文)

论研究生、论文指导老师、导师三者关系? (深度好文)

除了上述这一类的老师不说,我以为最好把研究生的老师再细分为两类,一种可以称为论文指导老师,另一种是真正的导师。论文指导老师是在研究生做学位论文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者。能够做到这点,已经符合“老师”这个崇高的称号了,目前大部分带研究生的老师其实是属于这一个类型。而导师这个称号,我以为并不需要高教局或者大学当局加以任命,而是应该由研究生在完成他的学业以后加以界定。一个老师可以能被学生称为导师,应该看他能否将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之道传授给学生,以及能否用他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显然,哪怕这个老师再优秀,如果一年只与学生见一次或者少数几次,学生是不可能学习到这些的。而我以为这些恰恰是研究生除了做论文以外最应该学习的东西。因为研究生毕业之后便要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没有学术思想的传承,治学方法的确立,仅仅靠一篇学位论文的经验是远远不夠的。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必须要靠与导师之间毎周甚至每天的接触和讨论,这有点像老工匠教小徒弟一样,是要从手把手开始的。学做科研的过程,一方面是靠导师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悟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为其中的最高境界应是,学生还同时学习到了导师的人格魅力。当然以上的讨论,还有一个前提是这个老师身上有那些学生所要的“货色”,如果他没有很好的学术水准,那是会误人子弟的。

约翰 . 巴丁(JohnBardeen,1908-1991)因发明晶体管及其相关效应、超导的BSC理论,分别在1956、1972年两次获得诺贝尓物理学奖。巴丁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教时,他的讲课可能不是很有趣,但是总是用心地帮助学生。一次他担任一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小组成员,那位学生在作开题报告时告诉指导小组老师,自己无法找到某方面的论文资料。当时巴丁在台下一言不发,但在报告结束时,他递给这个学生一张纸条,上面详细列出了所需查阅的刊物和文章。超导微观理论是巴丁一生的心血。虽然他的研究遇到过重重困难,但是始终沒有气餒。他通过吸纳优秀人才,来推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后来,巴丁和库泊、施里弗组成研究小组,于1957年初建立了关于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 - BCS(巴丁-库珀-施里弗)理论。1957年3月美国物理学会年会时,巴丁让库珀和施里弗去参加会议,公布他们的研究成果,而自己却留在伊利诺斯大学。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给这两位年轻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