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学历“通货膨胀”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通过不断提升文凭来对抗就业压力。然后有时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一些高学历学生在就业时还不如低学历学生有优势,问题出在了“第一学历”上。
其实“第一学历”的影响还不仅限于就业领域,在留学、考研等方面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如何破解这一“魔咒”?专家们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第一学历”偏好大行其道,
已渗透到升学求职等各个领域
小刘本科毕业于双非(即“非985、211”)的一本院校,在英国取得金融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求职。尽管已投出超50份简历,但往往止步于面试阶段。他无奈地表示,在求职某证券公司时,一同实习、本科毕业于211院校的学生都已收到公司的面试邀请,但自己却没得到任何消息。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小刘觉得是由于这家公司筛选了第一学历,“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是这么做的”,小刘说。
“在招聘会上,当了解到我们专升本的背景时,所有的国企和央企都不招我们。最初各个公司的HR都说专升本可以报名,但到最后却和我们讲只招收全日制本科”,来自四川某院校的毕业生也吐槽道。
前程无忧校园招聘网络申请数据显示,双一流高校学生(2021届)平均投递2.7份简历获得一次面试机会,平均2.5次面试就可获得一份offer。此次调研发现,本科985/211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数是本科非985/211院校求职者的1.8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第一学历”偏好的普遍存在。
前程无忧资深职场顾问王剑指出,部分用人单位由看中应聘者的“最高学历”转而看重“第一学历”,究其原因是时下取得“最高学历”的渠道众多,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应聘者的最高学历含有水分,从而影响了最高学历的含金量。
除此王剑还指出,不仅在求职上,学生在出国留学的录取上同样会受到“第一学历”偏好的影响,比如本科是“985”或“211”院校的毕业生,要比“双非”院校学生更容易申请到海外名校。一些海外学校还明确要求普通大学的学生在申请时GPA要达到90分以上,但是“985”和“211”院校学生85分以上就可以申请。另外像英国在开放工作签证时有一个大学名单,只要是名单上所列大学的学生,哪怕还没有拿到工作offer也会给你发签证,而名单上的都是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学校。
在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升学规划校长何艳丽看来,研究生招考领域也存在这一现象,比如研究生的“推免”,不同学校比例有所不同,“985”院校的推免率能达到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五十以上,“211”院校的推免率也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双非”院校的推免率就非常低。“好的院校没有把所有考研名额都给到‘裸考’生,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他们想要‘推免生’”,何艳丽说。
如何看待“第一学历”现象,
专家们观点不一
谈及“第一学历”现象产生的原因,何艳丽提到了一个专业术语――生均经费,即不同学校平均投入到每个大学生身上的经费,不同学校差异很大。以清华、北大为例,每年国家的经费投入在两三百亿,平均到一个学生头上可能要六七十万、甚至更高。但对于一些普通院校而言,生均经费可能只有一两万元。“生均经费参差带来的培养结果也会产生差异,包括师资水平上的差异,高资金能吸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