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1]。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国科学家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家精神是引领时代进步的不灭灯塔,它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驱动力,更是推动教育发展、激励科技创新、培育科技人才的内在动力。理工科研究生作为我国实现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后备储蓄力量,对科学家精神的主动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 科学家精神及形成逻辑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提科学家精神,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2], p. 35)。探寻科学家精神的形成逻辑,包括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文化逻辑,有利于深刻把握科学家精神的科学内涵,从而坚定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历史自觉。
2.1. 实践逻辑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3]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持续关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科学救国”[4]口号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向科学进军”[5],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 p.35),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持续不懈地奋斗,铸就了一系列辉煌卓越的科技里程碑。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作为科学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起之秀在当代的杰出风采,而且孕育了意蕴深远的科学家精神。
2.2. 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 p. 16)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科学家精神这一论述,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深入剖析,无疑为理解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科学研究中孕育的精神品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巨大能量:“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7]在阐述科学工作的精神内核时,马克思引用但丁《神曲》中的智慧箴言,以此激励科技工作者应怀揣革命者的无畏精神,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8]他们的观点不仅强调了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核心作用,也揭示了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应有的精神风貌。
2.3. 文化逻辑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科学家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肥沃土壤,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深深地印刻在科学家精神之中。首先,中国文化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钱学森、于敏等杰出科学家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为他们从小立下报国之志、无怨无悔为国奉献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上的支撑。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含有科学基因和求真精神[9]。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受到“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哲学思想影响,使得农、医、天、算四大科学体系呈现强烈的实践性特征,这成为了科技工作者们自觉继承的准则。最后,科学家精神同样深深根植于革命文化的沃土之中。在革命时期,科学家们以民族解放为己任,在战火纷飞、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这种精神依然在科技界薪火相传,激励着新时代的科学家们继续前行。
3. 理工科研究生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学家精神对于塑造理工科研究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1. 有助于摈弃功利性追求,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科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科技工作者能挨得住“冷板凳”,沉下心来潜心研究。针对当前众多理工科研究生心理浮躁、急于出成果的状态,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帮助理工科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摈弃功利性追求。一方面,科学家精神强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这种以满足人民利益为追求的价值导向,能引导个人将自己的学术追求与国家利益、人民福祉相结合,从而树立并坚守为了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坚定信念,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打破我国“卡脖子”科技的壁垒;另一方面,科学家精神强调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以获得功利上的成就作为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短视”,并且这样的心态也不利于在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唯有带着啃硬骨头的韧劲,才能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取得造福人民的成就。
3.2. 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与竞争力
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在于科学认知层面的科学精神,包括对真理的追求、客观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创新等[10],它鼓励人们敢于挑战现有理论,积极探索崭新的未知领域,勇攀人类科学发展的高峰。传承科学家精神,不仅能够激发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和科研兴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一方面,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有利于学生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勇于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在科学实验上积极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律,严谨设计实验,精准分析数据,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培养研究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科研技能。另一方面,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理工科研究生要做到与时俱进,需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
3.3. 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科学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理工科研究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家精神中的求真务实、探索未知的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等思想十分契合。理工科研究生在传承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自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进自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激发自身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历史自觉,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外,学生素质的提升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研究生在科研方面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