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自考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Citation preview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陆俭明

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北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数据 现 代 汉 语 语 法 研 究 教 程/ 陆 俭 明 著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3 . 8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 ISBN 7-301-06422-5 Ⅰ. 现… Ⅱ. 陆…

Ⅲ. 汉语-语法-现代-高等学校-教材

Ⅳ. H146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3) 第 062771 号

名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著作责任者 : 陆俭明 著 责 任 编 辑: 徐

标 准 书 号 : ISBN 7-301-06422-5/ H・0866 出 版 发 行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

址 : h ttp :/ / cbs .pku .edu .cn

100871

电 子 信 箱 : zpup@ pup .pku .edu .cn 电

话 : 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者 : 北京华伦图文制作中心 82866441

者 : 北京大学印刷厂

者 : 新华书店 890 毫米×1240 毫米 2003 年 8 月第 1 版

价 : 20 . 00 元

A5

11 印张

编辑部 62752028

312 千字

2003 年 8 月第 1 次印刷

绪论 ………………………………………………………………… 1 0 .1

关于语言 ………………………………………………… 1

0 .2

关于汉语 ………………………………………………… 4

0 .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 …………………………………… 12

0 .4

语法和语音、语义 ……………………………………… 13

0 .5

关于语法单位 …………………………………………… 17

0 .6

三组重要的概念 ………………………………………… 22

0 .7

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 26

第一章

词类研究 ………………………………………………… 27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 27

1 .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 27

1 .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 29

1 .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 …………… 35

1 .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 39

1 .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 45

1 .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 53

第二章

汉语句法分析 …………………………………………… 56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 …………………………………………… 57

2 .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 57

2 .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 61

2 .3

关于层次分析法 ………………………………………… 62

2 .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65

2 .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 68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2 2 .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 73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 77

3 .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 77

3 .2

关于“ 变换”这个概念 …………………………………… 82

3 .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 84

3 .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 86

3 .5

变换分析的作用 ………………………………………… 92

3 .6

变换分析的局限 ……………………………………… 101

第四节

语义特征分析法 ……………………………………… 102

4 .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 102

4 .2

关于语义特征 ………………………………………… 104

4 .3

关于“ 名词 [主语 ] + 动词 + 名词 1 + 给 + 名词2 ” 句式 ………………………………………………… 107

4 .4

关于“ 动词 + 了 + 时量 + 了”句法格式 ……………… 111

4 .5

关于“ V 有……”格式 ………………………………… 114

4 .6

关于“ 形容词 + ( 一 ) 点儿 !”祈使句式 ………………… 115

4 .7

关于“ 名词语 + 了”句法格式 ………………………… 118

4 .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 121

第五节

配价分析法 …………………………………………… 122

5 .1

语法研究中的“ 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 122

5 .2 “ 喝啤酒的学生”和“ 喝啤酒的方式” 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 ……………………………… 123 5 .3 “ VP + 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 歧义问题 …………………………………………… 126 5 .4 “ 放了一只鸽子”和“ 飞了一只鸽子” 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 ……………………………… 130 5 .5

形容词都能受“ 对……”这一介词 结构修饰吗 ? ……………………………………… 131

5 .6

介词结构“ 对……”能作什么样的 名词的定语 ? ……………………………………… 134

目录

5 .7

3

为什么可以说“ 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 “ * 他是王刚的教师”? …………………………… 140

第六节 6 .1

语义指向分析 ………………………………………… 141 为什么“ 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 一” 有时能省略 , 有时不能省略 ? ……………………… 141

6 .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 142

6 .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 语义指向的问题 ? ………………………………… 144

6 .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 需考虑哪些问题 ? ………………………………… 146

6 .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 某些特殊的要求 ? ………………………………… 150

6 .6 “ 究竟”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 , 有时不能移位 ? …………………………………… 150 6 .7 “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 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 ………………………… 152 6 .8 第三章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 154 范畴研究 ………………………………………………… 161

第七节

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 161

7 .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 161

7 .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 163

7 .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 166

7 .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 175

7 .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 181

第四章

汉语虚词研究 …………………………………………… 186

第八节

汉语虚词研究 ………………………………………… 186

8 .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 186

8 .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 191

8 .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 193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4 8 .4 第五章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 201 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 205

第九节

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 206

9 .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 206

9 .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 207

9 .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 210

9 .4

再说层次分析 ………………………………………… 217

9 .5

两种描写模型 ………………………………………… 219

9 .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 222

9 .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 224

9 .8

乔姆斯基理论与汉语研究 …………………………… 227

9 .9

用乔姆斯基理论重新分析“ NP + 的 + VP” 这一名词性结构 …………………………………… 229

第十节

功能学派的研究思路 ………………………………… 236

10 .1

功能学派的兴起及其渊源 …………………………… 236

10 .2

功能学派面面观 ……………………………………… 239

10 .3

关于主语和谓语、主位和述位、 话题和陈述 ………………………………………… 246

10 .4 “我不知道她不在家”和“我不希望 她不在家” ………………………………………… 248 10 .5

关于“汉语式话题句”………………………………… 252

10 .6

汉语和英语在“东西” “ 南北” 说法上的差异 ……………………………………… 255 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

10 .7

用“是”和用“不”的差异 …………………………… 258 对双宾结构的再认识 ………………………………… 260

10 .8 第六章

汉语语法应用研究 ……………………………………… 267

第十一节 11 .1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语法研究 ……………………… 270 关于中文信息处理 …………………………………… 270

目录

5

11 .2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字处理”………………………… 271

11 .3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处理”………………………… 274

11 .4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 278

11 .5

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策略 …………………………… 281

11 .6

基于统计的“句处理”策略 …………………………… 285

11 .7

实现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策略 ………………………… 287

第十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研究 ……………………… 291

12 .1

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 ……………… 291

12 .2

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 ………………………………… 294

12 .3

语法教学教什么 ? …………………………………… 295

12 .4

语法教学怎么教 ? …………………………………… 301

12 .5

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性研究 ………………… 304

第十三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研究 ……………………… 307

13 .1

关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 ……………………………… 307

13 .2

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 310

13 .3

语文课中讲授语法知识的目的 ……………………… 313

13 .4

语文课中需要讲授哪些语法知识 ? ………………… 315

13 .5

语文课中怎样讲授语法知识 ? ……………………… 318

13 .6

针对语文教学的语法研究 …………………………… 330

结束语———应有的研究素质 ……………………………………… 333 索引 ………………………………………………………………… 337 后记 ………………………………………………………………… 34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 , 是 在同 学们先 前学 过的“语 言学 概论” 和“现代汉语”两门基础课程的有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 专题性的选修课程。本课着重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所运用的一 些主要的 理论方 法和一些 热点问题 , 也 适当介 绍当前国 际上形式 语 言学与功 能语言 学这两大 语言学学 派的研 究思路 , 同时 从中文信 息 处理、对外汉 语教学和 中学语 文教学这 三个方 面说明了 当前急需 的 汉语语法的应用研究。每一 讲都 紧密结 合汉 语实际 , 并 尽量 做到 深 入浅出。希望通过这个课 , 能有 助于 大家拓 宽视 野 , 更新 知识 , 进 一 步引导大 家对现 代汉语语 法有更深 入的了 解和认识 , 特 别是使大 家 对怎么研 究现代 汉语语法 , 研 究现代汉 语语法 需要用一 些什么样 的 理论、方法 , 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 同时教给大家一些具体研究、考虑 语法问题 的方法 和思路 , 为有 志于日后 进行汉 语语法研 究的学生 打 下更坚实的基础。 考虑到你们从学习“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到现在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 有的内容可能都已经淡忘 , 所以在“绪论”部分将 先给大家复习一下学习本课程所必须要掌握的有关语言、有关汉语 , 特别是有 关汉语 语法的知 识 , 同时也再 给大家 讲授一些 有关这方 面 的新的知识。 0. 1

关于语言 关于语言 ,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它 , 一是从语言的功用来认

识它 , 一是从语 言的 本 体来 认 识 它 , 一 是从 语 言的 表 现形 式 来 认 识 它。 从功用来说 , 语言是人 类最重 要的 交际 工具 , 也就 是 说 , 它是 人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2

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人之所以能生存 , 就因为彼此能合作共济 , 抵 御自然的和人为的灾害 , 不断创造幸福的生存环境 ; 而彼此所以能合 作共济 , 就因为有语言这 个信 息载体 , 有 语言 这个交 际工 具 , 人们 靠 它来互通信息 , 互相交际。从功用来说 , 语言又是人类赖以思维的工 具 , 人进行思维 , 思考问题 , 都必须依附于某种具体的语言 , 所以语言 一向被认为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从语言的本体来说 , 所有语言都是有声语言 , 所有语言都是用来 表情达意的。在没有文字之前 , 或者不借助于文字的时候 , 一个人要 向他人表情达意 , 就从口中发出一连串的声音 ; 听的人就根据这一连 串的声音来理解、体会对方的意思和情感。人有目的地发出的、而他 人能从中 理解、体会其 意的声 音实际是 一种声 音和意义 相结合的 符 号。语言就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对于语言我们还需认识这样一点 :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 , 语 言还是一个很有规则的结 构 , 而且 是一个 变动 的结 构。这是 什么 意 思呢 ? 我们知道 , 作为一个结构 , 一定具备三种性质 : 整体性 , 可分割 性 , 内含规则性 ( 何大安 1988 ) 。这意思 是说 , 作为一 个结构 , 一定 是 一个有规则的整体 , 在这个整体里一定包含有许许多多的成分 , 这许 许多多的成分一定受到一套规则的支配而互相层层组合形成种种关 系。所以 “ , 整 体”、 “ 成分”、 “ 关系 ( 或 者说 规 则 ) ”, 是结 构 的三 大 要 素 ; 其中成分与关系是 整体结 构的 两大支 柱。按 上面的 理解 来衡 量 语言 , 那末语言显然是 一个有 规则 的结构。 语言 是随着 社会 的发 展 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我 们现 在看 古文所 以会 感到吃 力难 懂 , 就因 为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了差异 , 而且差异还不小。所以说 , 语言又是 一个变动的结构。 从语言的表现形 式 看 , 语 言 有 口 语、书 面 语、体 态 语 三 种形 式。 口语是指 有声语 言 , 也 就是我 们日常生 活交际 时通过嘴 巴所说出 的 话。所有语言都有这种 表现 形式 , 所以 口语 是语 言最根 本的 表现 形 式。书面语是指将口语 用文 字记 录下来 而且 加以提 炼、加工 的一 种 表现形式 , 从某个角度 说 , 可以认 为是 语言的 代用 品。我 们知 道 , 口 语在为人类交际服务时 , 要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一般说 , 一个人 说话 , 在 距他 50 米 之外的另 一个人就 很难听 清楚了 ; 而一 个人现 在

3

说的话就不 可 能让 以 后的 人 也听 到。 为克 服 这种 地 域和 时 间 的 限 制 , 人便创造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 , 从而出现了书面语言。为什么 说书面语言是由口语经过提炼、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呢 ? 我们知道 , 一个人说话 , 常常会说得 比较 噜苏 , 没有 条理 , 也 可能会 一时 说得 不 是很清楚 , 甚至前言不搭后语 , 但这没关系 , 因为是当面说话 , 听话人 如果不明白 可以当 场问 , 反复问 , 直到 双方达 到满意的 交际 ( 即彼 此 都了解了对方所说 的意 思 ) 为止。 书面上 可不 能这 样。人类 创造 文 字使用书面语的目的 , 就 是为 了克服 口语 在地 域上、时间 上的 限制 , 如果书面上只是照录口里说的话 , 如果书面上出现条理不清、意思不 明、前言不搭后语的语句 , 那么在远方的读者、在后代的读者 , 就没法 读懂了 , 也不便于甚至不可能再去问说话的人 , 这就起不到利用文字 进行交际的目的了。所以 , 书面语必须在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加 工。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语言都已经有书面语 ; 但相当多的语言 , 目前还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体态语 , 主要是手势语 , 此外还有唇 语 , 这主要是聋哑人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聋哑人不能正常发音 , 便用 手势来代 替有声 语言 ; 聋哑人 有时通过 观察正 常人说话 的唇形来 理 解对方话语的意思。几 乎每 个民 族都有 聋哑 人 , 所以可 以说 几乎 每 种语言都 有体态 语这种表 现形式 , 只是 只有极 少数人使 用这种语 言 形式。 有了上面的认识 ,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给语言下定义 : 语言是人 类藉以思 维和互 相交际的 一个音义 结合的 符号系统 , 是 一个变动 的 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 在语言这个系统里 , 一 般认为 语音、词 汇、语法是 语 言的 三大 要 素。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 语言不是文化的产物 , 虽然在语言里会 反映人特别是民族的文化信息 ; 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 , 人获得语言不 是靠学习 ( learn , study ) , 而是 靠 习 得 ( acquire, acquisition ) 。正 是 这 种本能 , 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据有人所做的粗略的统计 , 世界上大约有 5000 多种语言。其中 使用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语言有 117 种 , 使用人口在 1000 万以上的 语言有 17 种 ; 这 17 种语 言 , 如 果按 照使 用人数 的多 少来 排列 的话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4

次序是 : 1 . 汉语 , 2 . 英语 , 3 . 俄语 , 4 . 西班牙语 , 5 . 印地语 , 6 . 印 度尼西 亚语 , 7 . 阿拉伯 语 , 8 . 孟 加拉 语 , 9 . 日语 , 10 . 葡萄 牙语 , 11 . 德语 , 12 . 法语 , 13 . 意大利 语 , 14 . 旁遮 普语 , 15 . 韩语 ( 朝 鲜 语 ) , 16 . 泰卢固语 , 17 . 越南语。 0. 2

关于汉语 前面我们说了 ,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有 5000 多种。汉语是汉

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 它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 , 使用人数 大约有 11 亿多。汉语主 要分布 在中 国 , 它有悠 久的 历史 ; 用 以记 录 汉语的文字是方块汉字 , 据有关专家考证 , 这种文字是从图画发展来 的。 汉语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 过程 中 , 产 生并 形成 了许 多方 言。汉 语 各方言的分歧首先而且主要表现在语音上 , 这大家很清楚 , 无须举例 说明。其次是词汇上的分 歧 , 如“ 白薯”, 这是 北京话 的说 法 , 山东 人 叫“地瓜”, 苏州人叫“ 山芋”, 四川人叫“红苕”; 再如连词“ 和”, 那是北 京话里的词 , 苏州话里是“ 搭”, 广州话是“共”; 再如 , 说到鸡蛋、苹果、 篮球等事物的数量时 , 所使用的量词 , 各个方言就有区别。北京话用 “个”, 如“ 一个鸡蛋” “ 一个苹果” “ 一个篮球”; 苏州话用“只”, 如“ 一只 鸡蛋” “ 一只苹果” “ 一只篮球”; 广 州话、福 建话 则用“粒”, 如“ 一粒 鸡 蛋” “ 一粒苹果” “ 一粒篮球”。语法上也有些分歧 , 但相对说来分歧比 较小。如北京话说“小王比小李高”, 广州话说“ 小王高过小李”; 再如 北京话问菜的咸淡说“菜咸不咸”, 苏州 话 说“ 菜 阿咸”。 不过 相对 说 来语法上的分歧比较小。 一般认为汉语可以 分 为七 大方 言区 : 1 . 北 方方 言 ( 以北 京话 为 代表 ) ; 2 . 吴方言 ( 以上海话或苏 州话为代 表 ) ; 3 . 湘 方言 ( 以 长沙 话 为代表 ) ; 4 . 赣方言 ( 以南昌话为 代表 ) ; 5 . 客 家方言 ( 以广东 梅县 话 为代表 ) ; 6 . 闽方言 ( 又 可以 分为 闽南 方 言和 闽北 方言 , 闽南 方言 以 厦门话为代表 , 闽北方言 以福 州话 为代 表 ) ; 7 . 粤方 言 ( 以广 州话 为 代表 ) ; 次方言则不计其数。 就口 语来说 , 不 要说 各方言 区之 间人 们 难以通话交际 , 甚至一个方言区之内的不同次方言之间 , 都有可能很 难通话 , 这是因为各方言之间语音上的差别比较大。但是 , 汉族人在

5

书面上基本上是统一的 , 其原因有二 : 第一 , 我们所使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 而是一种基 本上表意的方块汉字。这种方块汉字 , 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 可以超越 方言的限制 , 使汉语在书面上一直保持统一 , 使汉语在长期的发展中 保持着稳定的延续 , 而不至于分化为不同的语言。 第二 , 汉语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 中 , 形成 了汉民 族的 共 同语 , 即 整 个汉民族可以通用的汉语标准语。现在 , 这种汉语的标准语 , 在中国 大陆叫“普通话”, 港澳台叫“ 国语”, 在新加坡等海外称为“华语”。汉 语的标准 语是近 百年来在 北方方言 的基础 上逐渐形 成的 , 它以北 京 语音为标准音。汉语标 准语 的形 成和推 广 , 使不 同方言 区的 人得 以 顺利地进行口头交际 ,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汉语的统一。 方言 , 可以说是语言的 一种 活化石。 汉语 发展的 历 史轨 迹大 致 可以从方言里看出来。根据 目前 的研 究 , 无 论从 语音、词 汇、语法 上 来看 , 汉语从南到北的方言差异 , 大致反映了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变 化。汉语发展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从方言里看出来。譬如拿声调来 说 , 中古时期 , 汉 语 有平、上、去、入 四 个 调 类 , 而 每 个 调类 又 各 分 阴 阳 , 一共有八个声调。到现代汉语 ,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只剩 下三个调类四个声调 , 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而南方一些方言 , 如 粤方言、闽方言等 , 基本上还 是保 留了 中古时 期平、上、去、入 又各 分 阴阳的 声 调状 况 , 吴 方言 也还 保留 了四 个 调类 七个 声调 ( 没 有阳 上 调 ) 。再 拿 一 些 词 为 例 , 日 常 生 活 中 煮 饭、烧 菜 的 工 具 , 闽 方 言 叫 “鼎”, 吴方言叫“镬 ( 子 ) ”, 北方 方言 叫“ 锅”, 这也 反映 了从古 至今 的 变化 ; 再拿“ 走”和“ 行”来说 , 在先秦古汉语里“ , 走”是“ 奔跑”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守株 待兔”这个 成 语。这 个 成语 出 自《韩非 子・五 蠹》: “田中有株 , 兔走 , 触株折颈而死。”此处的“ 兔走”, 是“兔子奔跑”的意 思 , 而决不是“ 兔子走路”的 意思。因 为兔 子只 会跑 , 或蹦 跳 , 从不 会 行走 ; 再说 , 如果“兔走”是“ 兔子 行走”的意思 , 那 么那 兔子是 决不 会 “触株折颈而死”的。至 于“行”, 在 先 秦古 汉 语 里 是“ 步 行”的意 思。 唐宋时期出现了“跑”这个词 , 于 是古代 表示“ 奔跑”意义的“ 走”逐 步 让位给了“跑”, 而表示步行的“ 行”, 则逐步让位给了“走”。到现代北 京话里 , 表示“ 奔跑”的“ 走”和表示“ 步行”的“ 行”, 都只作为构词成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6

在某些词或成语中出现 , 前者如“ 奔走” “ 走马观花” “ 飞沙走石”, 后者 如“行人” “ 人行道” “ 行远 自迩”等 , 而不 再作为 词来 运用。但 在粤 方 言里“ , 走”和“ 行”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而作为词来运用 , 例如 : (1) 你唔好周围走 ( [ = 你别到处跑 ] ) 。 (2) 你行先 ( [ = 你先走 ] )。

跟大家所熟知的英语、俄语、日语等相比较 , 现代汉语在语音、词 汇、语法上都有一些特点。 一、语音上的特点 就现代汉语语音看 , 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 ( 一 ) 汉语每个 音节 都 有声 调。汉语 属 于有 声调 语言。 音节 的 高低升降 , 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 如“ 妈”、 “ 麻”、 “ 马”、 “ 骂”, 他们 的 声母和韵母相同 , 声 母都 是 [ m ] , 韵母 都 是 [ a ] , 就 因为 音高 不 同 , 表 示的意义就不一样 , 在 书面上 就写 成四个 不同 的汉 字。这种 区别 意 义的音高就叫“声调”。 就汉语标准语说 , 有四个声调 , 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简 称“四声”。有的方言 有 9 个声 调 , 如 广州 话 ; 有的方 言有 7 个 声调 , 如苏州话 ; 有的方言有 6 个声调 , 如客家话 ; 也有的方言是 5 个声调 , 如合肥话。我是苏州人 , 大家不妨听一听苏州的 7 个声调 : 阴平

44/ 55

高[k

]

24/ 1 3

阳平

穷[d o

阴上

古[k u

阴去

肺 [ fi

52/ 51

412/ 5 13

] ]

洞 [ do

2 1/ 31

阴入

不[p

4/ 5

阳入

夺[d

23/ 3

阳去

]

]

] ]

汉语里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几个音节连读时 , 有的会发生变调。 例如普通话里上声 跟上声连读时 , 前一个上 声会变成类似阳 平的 35 调。如“土改”跟“涂改”在读音上差不多 , 而原先“ 土”是上声字 “ , 涂” 是阳平字。

7

( 二 ) 汉语音节分明 , 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汉语是单 音节性很 强 的语言 , 音节特别分明。汉语以音节为基本的表意单位 , 每个音节都 有意义 ; 汉语里最小的 音义结 合体 基本上 都是 单音 节的。因 此汉 语 历来看重音节的分析。 对汉语音节的分析 , 除声调外 , 历来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 两部分。声母是指一个 音节 开头 的那个 辅音 , 韵 母是指 声母 以后 的 55

以元音开始的整个部分。拿“天”( tiān , [‘ian t ] ) 来说 , 其 中的 t [‘ t ] 是声母 , i n [ ian ] 就 是 韵母。 汉 语 中 有的 音 节 开 头 没有 辅 音 , 譬 如 “安”(ān , [ an5 5 ] ) , 这个音节一开始就是 一个元 音

[ a ] , 但我 们设 想

它开头也有一个声母 , 只是那个声 母是个零 ( 记 作 ) , 这种声 母就 叫 做“零声母”。建立了“零声 母”这 个概 念 , 汉语的 音节 分析就 变得 极 为简单明了了 , 那就是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三部分 : 声

声母

韵母

二、词汇上的特点 就现代汉语词汇看 , 主要有以下特点 : ( 一 ) 在古代汉语里 , 单音节词占优势 ; 在现代 汉语里 , 双音节 词 占优势。根据对 使 用 频率 最 高的 8000 个 常用 词 的 统 计 , 现 代 汉 语 里 , 双音节词占 71 % , 单 音节 词占 26 % , 三、四、五音 节 的词 ( 基本 上 都是外来音译借词 ) 只占 3 % 。但 是 , 在 日常 口语 中 , 单 音 节词 的 使 用频率高达 61 % , 而双音 节词 的使用 频率 只有 37 % 。这 就是 说 , 就 现代汉语口语而言 , 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仍然大大高于双音节词。 ( 二 ) 在双音 节 词中 , 从 构词 上来 看 , 合 成词 占绝 对的 优势。 从 世界已知的语言来说 , 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三种 : 1 . 重叠———词根的重叠 , 如“爸爸、星星、刚刚、试试、轻轻”等。 2 . 派生 ( 附加 ) ———主要是词根前 加或后 加词缀派 生 , 如“ 老虎、 老弟”和“ 桌子、馒头”等 , 其中的“ 老”、 “ 子”“ 、 头”就是词缀 “ , 老”是前 缀“ , 子”、 “ 头”是后缀。 3 . 复合———词根与词根组合 , 如“ 学习、聪明 , 白 糖、深 造 , 合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8

扶手 , 扩大、车辆 , 地震、冬至 , 留任、借用”等。 汉语的合成词以复合为主。 ( 三 ) 有丰富的成语 , 而且大多是四个音 节的。任何 语言都有 成 语 , 但汉语的成语特别丰富 , 这跟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有关。而从 语音形式上看 , 汉语的成语大多是四个音节的 , 即以四字格为主。 ( 四 ) 汉 语 有 量词 和 语 气 词。汉 语 里 有 量词 , 在 说 明 事 物 数 量 时 , 不能 直接 用“ 数词 + 名词”的 说法 来表 示 , 中 间一 定 要加 一个 量 词。例如 , 我们不能说“ * 五书”、 “ * 六笔”、 “ * 三狗”、 “ * 四 桃子”, 而得说“五本书”、 “ 六支笔”、 “ 三 只狗”、 “ 四 个桃 子”。那“本”、 “ 支”、 “只”“ 、 个”就是量 词。这是 大家都 知道 和了 解的。英 语里似 乎也 有 量词。例如 : (3) I take a piece of chalk . Would you give me a cup of tea ? I bought a fish of 2 kg ( kilogram ) yesterday .

但英语里的 piece、 cup、kg ( kilogram) 是作为名词来用的 , 而且也 用得很有限 , 这跟汉语的量词有本质区别。 汉语里有系统的语气词 , 如“ 啊、吗、吧、呢、呗、了”等。这些词通 常用在句子末尾表示一定 的语 气。用不 同的 语气词 , 句 子的 意思 就 不一样。请看 : (4) 他不愿意啊 ! 他不愿意吗 ? 他不愿意吧 ? 他不愿意呢 ? 他不愿意呗。 他不愿意了。

英语里没有语气词。英语的语气主要靠句调来表示。 三、语法上的特点 ( 一 ) 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1 .词类无形态标志。在汉 语里 , 我们 不能 从词形 上 看出 哪个 是

9

名词 , 哪个是动词 , 哪个是形容词 , 哪个是副词。 2 .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 句子 无形 态变化。 例如 , 汉语 里的 动 词可以作谓语、带宾语、带补语、作主语、作宾语、作定语 , 也可以受定 语修饰 , 而在形式上完全一样。试以动词“ 研究”为例 : 他研究

[ 作谓语 , 可用来回答“他研究汉语语法吗 ?”这样的问题]

研究语法

[ 带宾语]

研究清楚

[ 带补语]

打算研究

[ 作宾语 , 可用来回答“汉语词汇你打算研究吗 ?”这样的问题 ]

研究课题

[ 作定语]

语法研究

[ 受由名词充任的定语修饰 ]

( 二 ) 只要语境允许 , 句法成分 , 包括重要的虚词 , 可以省略。 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可省略的。请看 : (5) Do you eat an/ one egg every day ?

(你每天吃一个鸡蛋 ?)

——— Yes, I eat an/ one egg every day . (是 , 我每天吃一个鸡蛋。) ——— * Yes, I one egg every day .

(是 , 我每天一个鸡蛋。)

——— * Yes, eat an/ one egg every day . (是 , 每天吃一个鸡蛋。) ——— * Yes, eat every day .

(是 , 每天吃。)

(6) W hat do you eat every day ?

( 你们每天吃些什么 ?)

——— We eat t he bread every day .( 我们每天吃面包。) ——— * Eat t he bread every day . ( 每天吃面包。) ——— * T he bread . (7) W ho is Jiajun Wang ?

( 面包。) ( 谁是王家俊 ?)

———I am Jiajun Wang .

( 我是王家俊。)

——— Jiajun Wang is me .

( 王家俊是我。)

——— * I .

( 我。)

——— * Is me .

( 是我。)

——— * I am .

( 我是。)

可是汉 语 里 常 常 省 略 , 只 要 语 境 允 许 , 只 要 不 引 起 误 解。 例 (5 ) — ( 7) 右边翻译成汉语的句子都是可以说的。汉语里还常常能见 到、听到这样的句子———句中只有一连串的名词 , 而没有一个动词 : (8) 今天下午全校大会。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10

上面这句话 , 你可以分别理解为 : ( a) 今天下午有全校大会。 (b) 今天下午是全校大会。 ( c) 今天下午开全校大会。 (d) 今天下午召开全校大会。 ( e) 今天下午举行全校大会。

( 三 ) 在汉语里 , 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 多的对应。 这是由于 汉 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而带来的特点。我们知道 , 在印欧语里 , 词类与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 如下图所示 : 主语/ 宾语

形容词

副 词

可是汉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则是一对多的对应。如下图所 示: 主语/ 宾语

形容词

这样 , 很自然的 , 在汉语里 相同的 词类 序列 , 可以 代 表不 同的 句 法构造。例如 : 动词 + 名词 广播新闻

[ 动宾关系 ]

广播事业

[ 修饰关系 ]

广播赵忠祥

[ 主谓关系 ]

动词 + 动词 研究讨论

[ 并列关系 ]

打算回家

[ 动宾关系 ]

挖掘出来

[ 动补关系 ]

研究结束

[ 主谓关系 ]

访问回来

[ 连动关系 ]

请他坐下

[ 递系关系 , 也称兼语关系 ]

讽刺说

[ 状语 - 中心语修饰关系 ]

养殖研究

[ 定语 - 中心语修饰关系 ]

11

( 四 ) 句子的构 造规 则 跟词 组的 构造 规则 基 本上 是一 致的。 这 是由于汉 语缺乏 形态标志 和形态变 化 , 以及词 类与句法 成分不一 一 对应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 , 在印欧语里 , 句子与词组是对立的 : 作为句子 , 一定有 一个定式动词 ( finitive verb) ; 而作 为词 组 , 一 定没 有定 式动 词 ; 句 子 一定是主谓关系 , 词组 一定不 会是 主谓关 系。因 此我们 通常 说的 主 谓结构 , 在印欧语里不列入词组的范围。例如 : (9) I study t he Chinese grammar . To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 It is importan t to study t he Chinese grammar . Studying t 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 * Study t 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 * It is importan t study t he Chinese grammar .

汉语则不同 , 由于汉语没有形态变化 , 汉语里的动词就没有所谓 定式不定式的不 同 表 现形 式 , 汉 语 的句 子 也 就不 一 定 是“ 主 语—谓 语”的模式。这样 , 在汉语里 , 句子和词组在语法构造上不形成对立 , 主谓结构跟其他一般的词 组处 于同 等的地 位。在汉 语里 , 词 或词 组 只要能加上一个句调 , 就能成为句子。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 , 在印欧 语里 , 词、词组、句子之间 是层层 组成 关系 , 即由 词组 成词 组 , 由词 组 构成句子 ; 而在汉语里 , 词和 词组 之间是 组成 关系 , 词组 和句 子之 间 则是实现关系 , 即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 五 ) 同一种语法关系 可以 隐 含较 大的 语义 容量 和 复杂 的语 义 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试以动宾关系为例 : (10 ) 吃苹果

[ 动作 - 受事]

( 这锅饭可以) 吃五个人

[ 动作 - 施事]

吃大碗

[ 动作 - 工具]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12 吃食堂

[ 动作 - 方式]

吃利息

[ 动作 - 凭借]

躲高利贷

[ 动作 - 原因]

排电影票

[ 动作 - 目的]

( 六 ) 语序固定 , 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 意义的重 要手段。汉 语 的基本语序是 : 主语在谓 语之 前 , 宾语在 动词 之后 , 修饰 语在 中心 语 之前 , 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语序变动 , 结构关系和意义随之改 变。例如 : (11 ) 眼睛大大的 [主谓关系]

0. 3

≠大大的眼睛

“ [ 定 - 中”偏正关系]

吃饭了

[述宾关系 ]

≠饭吃了

[ 主谓关系 ]

客人来了

[主谓关系 ]

≠来客人了

[ 述宾关系 ]

来早了

[述补关系 ]

≠早来了

“ [ 状 - 中”偏正关系 ]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 我们要研究现代汉语语 法 , 必 须对“ 语法”这 个概念 有较 好的 理

解与认识。那么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 最通俗的说法 “ , 语 法是 人们 说话时 所要 遵守的 一种 规则”。 但 这是很不 严密的 一种说法 , 因 为说话时 所要遵 守的规则 不限于语 法 规则 , 还有语音规则、语义规则、语用规则等。 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 “ , 语法 是一种 语言 组词造 句的 规则”。 这 个说法 , 所指范围比较明确了一些 , 但还是缺乏概括性。为什么说这 个说法缺乏概括性呢 ? 因为 这个 说 法 ( 1 ) 没 能说 明由 什 么来 组词 , 由什么来造句 ; ( 2) 按 这 种说 法 , 有些 组 合规 则概 括不 进去 , 譬如 说 “形声字”这个词 , 它的内部构造是 : 形声 + 字

“形声字”里的“形 声”不是 词 , 但又 不是一 个语 素。对于“ 形声” 的内部组合 , 上面的说 法就概 括不 进去。同 样 “ , 戴红帽 子的 人是 我 小学时的同学。”这句 子里 的“ 戴红 帽子 的”、 “ 小学 时的”, 既不 是词 , 也不是句子 , 这样的组合 , 上面那个说法也概括不进去。 到目前为止 , 最为科学的说法是 : 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

13

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为什么说这是最 科学的说法呢 ?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 , 语言是人类藉以思维和互相 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作为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体 , 有 大有小。由小的音义结 合体 组合 成大的 音义 结合体 所依 据的 规则 , 就是语法。 0. 4

语法和语音、语义 由于语法是音义结合体之间进行组合所依据的规则 , 所以 , 语音

和语义必然会分别对语法有所影响 , 语音、语义和语法之间会有某种 制约关系。 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 ( 一 ) 音节数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 汉语是音节性很强的语言 , 以音节为基本的表意单位 , 所以音节 数有时会对语法有所影响。譬如说 , 在日常生活中说到花卉 , 不知大 家注意到没 有 , 如 果那花 儿的名字 是双音 节的 , 那末可 以带“花”字 , 也可以不带“花”字。例如 : (1) 我送她一枝玫瑰花

我送她一枝玫瑰

她很喜欢牡丹花

她很喜欢牡丹

那丁香花真醉人

那丁香真醉人

但是 , 如果那花儿的名字是单音节的 , 那末一定得带“花”字。下 面左边的说法成立 , 右边的说法都不成立 : (2) 她采了一大把菊花

* 她采了一大把菊

我喜欢桂花

* 我喜欢桂

她摘了一枝荷花

* 她摘了一枝荷

地名、人名也存在类似 的单 双音节 对立 的现 象。如 全国 各个 县 的县名 , 有双音的 , 有单音的。双音的“ , 县”字可以不说出来。例如 : (3) 她出生在原北京昌平县

她出生在北京昌平

我明天去山西万荣县

我明天去山西万荣

我老家在江苏海门县

我老家在江苏海门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14

但是单音的 , 那“ 县”字非说出来不可。请看 : (4) 她出生在原北京通县

* 她出生在北京通

我明天去山西宿县

* 我明天去山西宿

我老家在江苏吴县

* 我老家在江苏吴

人有单姓的 , 有复姓 的。单姓 的 , 可以 有“ 老王”、 “ 小王”这样 的 称呼 ; 复姓的 , 就没有这样的称呼 , 譬如一个人姓欧阳 , 一般我们不会 叫他“老欧阳”或“小欧阳”。反之 , 复姓 , 我们可以以姓相称 , 例如 : (5) 欧阳 , 你来一下。 (6) 司马 , 王老师叫你去。

单姓就不能这样称呼 , 我们不说 : (7) * 张 , 你来一下。 * 秦 , 王老师叫你去。

在现代汉语里 , 像“进行” “ 加 以” “ 予 以”一类 动词 事实上 不表 示 实在的意思 , 只 起某种韵 律或语 用的作用 , 譬 如“ 住房问 题明天我 们 还要进行讨论”, 从意义上说 , 跟“住 房问 题明天 我们 还要讨 论”没 有 多大差别 , 句中的“ 进行”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 所以这种动词也有人称 之为“形式动词”。这种动 词在使 用上 有两个 特点 , 一 是要求 后面 由 一个动词来作它的宾语 , 二是这个作宾语的动词只能是双音节的 , 不 能是单音节的。请比较 : (8) 金融问题你还需进行学习 * 金融问题你还需进行学 (9) 这些情况需进一步加以调查 * 这些情况需进一步加以查

( 二 ) 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 轻重音也对语法有一 定影响。 像“ 学习 文件” “ 进 口设备” “出 租 汽车”等 , 都既可以分析为述 宾结 构 , 也可 以分析 为“定 - 中”偏正 结 构 , 而区别就表现在轻重音上———如果分析为述宾结构 , 重音在后面 的名词上 ; 如果分析为“ 定 - 中”偏正结构 , 重音在前面的动词上。请 比较 :

绪 (9) 述宾结构

15

“定 - 中”偏正结构

学习′ 文件

′学习文件

进口′ 设备

′进口设备

出租′ 汽车

′出租汽车

再拿“洗得干净”来说 , 这个结构是有歧义的 , 它既可以理解为带 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 , 意思大致相当于“ 能洗干净”; 也可以理解为带 情态补语的述补结构 , 意思大 致相 当于“洗 得很 干净”。而二 者的 区 别也就表现在轻重音上———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 , 重音在“ 洗”上 ; 带情态补语的述补结构 , 重音在“ 干净”上 , 即 : (10 ) ′洗 得 干净

( 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 )

洗 得′ 干净

( 带情态补语的述补结构 )

( 三 ) 停顿对语法的影响 停顿对语法也有影 响。在 汉语语 法学 界 , 说到由 于 构造 层次 不 同而造成的歧义时 , 常常会以“ 咬死了猎人的狗”作为实例 : (11 ) a . 咬死了

猎人的

1

b . 咬死了 猎人的

2

1

2

( 意思是“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 意思是“把猎人咬死了的那条狗”)

其实“ , 咬死了猎人的狗”这个结构只是从书面上看有歧义 , 就口 语来说 , 并不会让人觉得 有歧 义 , 因为表 示不 同意思 时 , 语音 停顿 是 不同的———表示 a 义时 , 停顿在“咬 死 了”之 后 ; 表示 b 义时 , 停顿 在 “的”字之后 , 即 ( 语音停顿用∨表示 ) : (12 ) a . 咬死了∨猎人的狗 b . 咬死了猎人的∨狗

再如“张三写的散文”, 可以有两种构造层次 : (13 ) a . 张三

1 3

散文 2

4

b . 张三

写的

1

散文 2

3

4

a 和 b , 语音停顿当然会不 一 样 , 这无 须赘 说。我 们 要提 醒大 家 注意的是 , 按 ( 13a ) 切 分 “ , 张 三 写 的 散 文 ”仍 然 会 有 歧 义 , 因 为 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16

(13a ) 切分后 , 内部还可能表示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主谓 关 系和“定 - 中”偏正关系。分析为主谓关系时 , 意思是“ 张三写的是散 文”; 分析为“定 - 中”偏 正关 系时 , 意 思是“张 三所 写的 散文”。而 二 者的区别 , 也明显地表 现在语 音停 顿上———表 示主谓 关 系的 停顿 可 以比表示“定 - 中”偏正关系的停顿来得长 , 即 ( 语音停顿长的用∨∨ 表示 ) : (14 ) a . 张三写的∨∨散文 b . 张三写的∨散文

[ 主谓关系 ] [ 偏正关系 ]

二、语义对语法的影响与制约 大家都知道 , 许 多 词具 有 褒贬 义 的 色 彩 , 而 词 具 有褒 义 还 是 贬 义 , 这对语法有时会产生影响。下面试以形容词为例来加以说明。 现代汉语的述补结构中 , 要表示含过分义的“ 结果的偏离”时 , 可 以有两种说法 : A.“ 动词 + 得 + 太/ 过于 + 形容词 + 了”, 例 如 “ : ( 头发 ) 剪 得太/ 过于长了”; B“ . 动词 + 形容词 + 了”, 例如“ ( 头发 ) 剪长了”。 采用哪一种说法 , 就跟 形容 词是否 具有 褒贬 义色 彩有 关。具 有 明显褒贬义色彩 的形容词 , 只 能采用“动 词 + 得 + 太/ 过于 + 形容 词 + 了”的 说 法 ; 而 具有 中 性 义 的 形容 词 ( 即 不 含 褒 贬 义色 彩 的 形 容 词 ) , 则两种说法都可以采用。请看实例 : ( 15)

动词 + 得 + 太/ 过于 + 形容词 + 了 动词 + 形容词 + 了

有明显褒贬

摆得太/ 过于整齐了

* 摆整齐了 ①

义的形容词 :

(日子 ) 过得太/ 过于舒服了

* 过舒服了

洗得太/ 过于脏了

* 洗脏了 ②

说得太/ 过于乱了

* 说乱了

走得太/ 过于快了

走快了

来得太/ 过于早了

来早了

中性形容词 :

“ 摆整 齐了”、 “ 过舒服 了”都可 以说 , 但都 不含 有“ 过分”的 意思。

“ 洗脏 了”、 “ 说 乱了”也可 以说 , 但 也都不 含有“过 分”的意 思。

17

(菜 ) 炒得太/ 过于咸了

炒咸了

剪得太/ 过于短了

剪短了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词语褒贬义色彩的对立对语法影响的实例。我们 知道 , 副词“ 还”作为程度副词可以表示两种语法意义 : 一是表示程度 深 , 大致相当于“ 更”, 一是表示程度浅 , 含有勉强过得去的意思 , 大致 相当于 文 言 里 的 程 度 副 词“ 尚”。 我 们 把 表 示 程 度 深 的“ 还”记 作 “还 1 ”, 我们把表示程度浅的“还”记 作“还 2 ”。“ 还1 ”, 无论 是褒 义、贬 义还是中性义的形容词 , 它都能 修饰 ; 而“ 还2 ”只 能修 饰 褒义 或中 性 义的形容词 , 不能修饰贬义形容词。请看 : 还1 :

(16)

还2 :

她家比我家还1 干净

相比之下这个房间还2 干净

那地方比这儿还1 脏

* 相比之下这个房间还2 脏

那孩子比他还1 难看

* 相比之下那孩子还2 难看

他家的山墙比我们家还1 厚

这个房间的山墙还2 厚

他擀的饺子皮儿比我擀的还1 薄

他擀的饺子皮儿还2 薄

褒贬义 , 也是词语的语 义特征 的一 种。下面 我们 将会比 较详 细地 讲 到 , 词语的语义特征对语法会 产生 很大的 影响 ( 参看 下文第 四节“ 语 义特征分析”) 。 0. 5

关于语法单位 前面已经说了 , 语法是 一种语 言中 由小的 音义 结合 体组 合成 大

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 套规 则。语言 中的 音义结 合体 有大 有小 , 为了语法 研究的 需要 , 我们有 必要根据 大小不 等的语言 成分的不 同 性质 , 设立若干单位。语法研究中所使用的单位就叫“ 语法单位”, 任 何一种语法单位都是音义 结合 体。我们 学习 语法 , 就需 要知 道这 些 语法单位。 一般把语法单位分为四种: 语素、词、词组、句子。下面分别介绍。 一、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 的音 义结 合体 , 是最 小的 语法 单位。 语素 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18

特点是它不能再被分割 为更小 的音 义结合 体。“ 铁路”不是语 素 , 因 为它还可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 结合 体“铁”和“ 路”。“姐”是语 素 , 因 为它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了。注意“ : 姐”, 单纯从语音 上来看 , 它还可被分割为更小的单位 , 譬如说 : jie 214→ jie + 214 └→ j + ie └→ i + e

单纯从意义上看 , 也还可被分割为更小的成分 , 譬如说 : 姐→[ + 事物 , + 具体事物 , + 有生命 , + 动物 , + 人类 , + 女性 , + 同辈中年长者 , …… ]

箭头后面方括号内带加 号的任 何一 项 , 都可以 看作“姐”这个 语 素所含有的语义成分 , 这种语义成分 , 一般称为“义素”。 但是 , 从音义结合体的角度看 “ , 姐”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 结合体了。所以“姐”是语素。 “垃圾”, 从表面看 , 它跟“铁路”很相似 , 也是包含两个音节 , 写出 来也是两个字。但是 , 它跟“ 铁路”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 那就是它不 能像“铁路”那 样 可以 再 被 分 割 为 更 小 的 音 义 结 合 体 , 因 为“ 垃”和 “圾”虽分别是一个音节 , 但都没有意义 , 因此“垃”和“圾”都不是音义 结合体。“垃”和“圾”合成“ 垃圾”后 , 才既 有声 音 , 又有意 义 , 才能 被 看作音义结合体。而这个音义结合体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 合体 , 所以“ 垃圾”是一个语素。 语素的功用有两个 : 一是用来构成词———可以自身直接成为一个词 , 例如“ 一个组五 个人”里的“人”就是由语素“ 人”直 接构 成的词。 由一 个语素 构成 的 词一般称为“单纯词”。更常见的是跟别的语素一起按一定的构词规 则构成词 , 例如“ 人民” “ 人口” “ 人缘”和“ 工人” “仙 人” “ 凡 人”, 以 及 “人来疯” “ 人生观” “ 辩护人” “ 人面兽 心”等 这些 词 , 就是 由语素“ 人” 跟别的语素组合成的。由两 个或 两个以 上的 语素组 合成 的词 , 一 般 称为“合成词”。 二是构 成 包 含 在 词 内 部 的“ 语 素组”。例 如“形 声 字”里 的“ 形

19

声”“ , 林阴道”里的“林阴”“ , 切割机”里的“ 切割” “ 姑息养奸”里的“ 姑 息”和“ 养奸”, 以及“研究生”里的“研 究”等 , 都 属于 语素组。 在上 面 所举的例子里“ , 切割 机”里 的“ 切割” “姑 息 养奸”里 的“ 姑 息”, 以 及 “研究生”里的“研究”, 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词 , 但在这里它们不是作 为词的身份出现的 , 它们只是作为词的一个组成成分的身份出现的 ; 而“形声字”里的“形声”“ , 林阴 道”里的“ 林阴”, 压 根儿 就不能 成词。 不管本身能否单独成词 , 只要是包含在词里边的、作为词的构成成分 的那种语素 组 合 , 都 称为“语 素 组”。 所 以 , 语 素组 是 包含 在 词 内 部 的、作为词的组成成分的一种语素的组合。 注意 “ : 语 素 组”不等 于“ 语素 的 组 合”。“ 语素 的 组 合”, 可 能 是 词 , 也可能是语素组。同 一个“语 素的 组合”, 在有的 场合 可能 是词 , 在有的场合可能是语素组。如“研究1 生就应该搞研究 2 ”这句话里 的 “研究1 ”和“ 研究2 ”都是 语素 的组 合 , 但 前 一个“ 研 究1 ”不 是 词 , 只 是 “语素组”, 后一个“ 研究2 ”才是词。 从上可知 , 语素是词的“ 建筑材料”。 二、词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词都是由语素构 成的 , 它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 词的特点是 , 第一 , 能独立运用 ; 第二 , 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能 独立运用的单位。 词的第一个特点 , 使 词区别 于语 素。譬如“ 弟”, 它 有 意义 , 能 表 示“弟弟”的意思 , 但“ 弟”不是词 , 因为它不能独立运用 , 我们不说 : (1) * 我有一个弟。 (2) * 弟还在上小学。

由“弟”重叠而成的“弟弟”才是一个词。例 (1 ) 、(2 ) 得说成 : (3) 我有一个弟弟。 (4) 弟弟还在上小学。

词的第二个特点 , 使词区别于词组。试比较“ 白药”和“ 白马”, 从 表面看 , 它们好像是一样的 , 它们中的“白”意义一样 , 都能独立运用 ,

2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药”和“马”也都能独立运用。但事实上 , 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 : 白马” 里的“白”和“马”结合得很松 , 中 间可以 插入 别的 词 , 如可以 说成“ 白 的马”、 “ 很白的马”。这就是说“ , 白马”可以 再被 分割 为 更小 的能 独 立运用的单位。而“白药”里的“ 白”和“ 药”则 结合 得很紧 , 不 能被 随 意拆开 , 即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 , 在任何场合中 间都不能插入别的词 , 如不能把“ 白药”拆开 , 说成“ * 白的药”“ 、*很 白的药”。常识也告诉我们 , 了解了“白”和“马”的意思 , 就能推知“ 白 马”的意思 ; 但是了解了“白”和“ 药”的 意思 , 并 不能 推知“白 药”的 意 思。这也足见“白药”不同于“白 马”。 从语 法 上说 “ , 白 马”是 一个 词 组 , 其中的“ 白”和“ 马”是以 词的身 份出 现的 ; 而“ 白药”是 一个 词 , 其 中的“白”和“药”是以语素的身份出现的。 汉语里的词 , 有两个功用 : 一是构成词组 , 这好理解 , 这里不再解 释 ; 二是有时能独立形成句子 , 例如 : (5)“你想吃什么 ?” “馒头。”

上面对话里作为答话的“馒头。”就是由一个词独立形成的句子。 词构成词组也好 , 独立形成句子也好 , 最终都是构成句子。因此 说词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三、词组 词组是由词和词按一定的句法规则所组合成的比词大的能独立 运用的音义结合体。如“木头桌子” “ 喝咖 啡” “ 洗 干净” “ 妈妈好” “唱 歌跳舞” “ 刚来”等 , 就都是词组。 词组的特点是一 定 能 被分 割 为更 小 的能 独 立 运 用的 音 义 结 合 体。 词组的功用也有两方面 : 一是构成更复杂的词组 , 即成为另一个 复杂词组的组成成分。如“木 头桌 子”这 个词组 可以 用来组 成“一 张 木头桌子” “ 做木头桌子” “ 木头桌子便宜”等复杂词组 “ , 木头桌子”在 这些复杂词 组 里是 作 为一 个 组成 成 分 出现 的。二 是 单独 形 成 为 句 子 , 仍然以“ 木头桌子”为例 , 在下面的对话里它就单独形成为句子 : (1)“你想买什么桌子 ?” “木头桌子。”

21

汉语中绝大部分 的 句 子都 是 由词 组 直接 加 上 一 定的 句 调 形 成 的。所以 , 词组也可以看作句子的建筑材料。 词组 , 从长度上说 , 比词大 ; 从功用上说 , 跟词基本一样。所以在 汉语里 , 词组跟词是属于同一级别的语法单位。 四、句子 句子是语言中前后有较大停顿、伴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 义的音义结合体 , 是最大的语法单位。一句话完了 , 有一个较大的停 顿 , 书面上用句号 ( 。) 、问号 ( ?) 或感叹号 ( !) 来表示。例如 : (1) 他们都去广州。 (2) 你先走吧。 (3) 你想吃点儿什么 ? (4) 狼来喽 !

句子的特点是 , 第一 , 一定 伴有句 调 , 前后 停顿可 看 作是 一个 完 整句调的起点和终点 ; 第 二 , 能表 示相对 完整 的意义 , 在 交际 中能 成 为一个基本的表述单位。 句子的这两个特点 , 决 定了句 子跟 语素、词、词组 这 些语 法单 位 有很重要的区别———语素、词、词 组是 静态语 法单 位 , 句 子是 动态 语 法单位。 有人把句群看作一级语法单位。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同意吕 叔湘先生的意见 , 语法 只研究 到句 子为止。 吕先 生下面 这段 话把 这 个问题说得很清楚 : 比句子大的单位 是段、大 段、全篇 ( 或章、节 ) 。一 般讲语 法只 讲到 句 子为止 , 篇章段落的分析是作文法的范围。事 实上句和句 之间的 联系 , 往 往也应用语法手段 ( 主要 是虚词 ) ; 但 是除 此之 外还 有其 他手段 , 如 偶句、 排句、问答等等 ; 还常 常只 依靠 意义 上的 连贯 , 没有 形式 标志。因 此篇 章 段落的分析方法和句子内 部的 分析 方法 有较 大的 差别 , 语法 分析 基本 上 到句子为止 , 还是有点道理的。 (吕叔湘 1979 )

在汉语里 , 四种语法单 位可分 为三 个级 别 : 语 素是 一 个级 别 ; 词 和词组是一个级别 ; 句子是一个级别。具体如下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22

句子———最大一级语法单位 词、词组———居于句子和语素中间的一级语法单位 语素———最小一级语法单位

这四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 大致可以表示如下 : 语素

词组

句子 横箭头

0. 6

表示组成关系 , 竖箭头

表示实现关系。

三组重要的概念 一、自由与粘着 语法学中的所谓自由 , 是指一个音义结合体能处于单说的地位 ,

即能单独成句。譬如说“看”, 在下面的对话里 “ , 看”可以单独成句 : (1)“你看京戏吗 ?” “看。”

所以“看”这 个 音 义 结 合 体是 属 于 自 由 的 语 法 单 位。 再 如“ 面 包”, 在下面的对话里“ , 面包”可以单独成句 : (2)“你吃什么 ?” “面包。” “面包 ?” “是啊 , 面包 , 怎么啦 ?”

所以“面包”这个音义结合体是属于自由的语法单位。 语法学中的所谓粘着 , 是指一 个音 义结合 体绝 对不 能处 于单 说 的地位 , 即绝对不能 单独 成 句。 譬如“妄 图”、 “ 着 想”、 “ 悄 悄”、 “ 吗” 等 , 就都属于粘着的。 自由和粘着这一组概念 , 主要适用于词、词组 , 也用于语素。 ( 一 ) 自由词和粘着词 自由词是指能处于单说地位的词。如 : 吃、去、学习、研究、馒头、英语、好、干净……

粘着词是指绝对不能处于单说地位的词。如 :

23

企图、看头、已经、对于、似的、就、才、吗……

注意 , 词的自由 与 粘着 , 千万 不 要 一上 来 就 从 词 类的 角 度 去 考 虑 , 不要认为某类词是自由的 , 某类词是粘着的。当然 , 有个别词类 , 如语气词、助词 , 都绝对 不能 处于 单说地 位 , 这两 个词类 里的 词都 是 粘着的。但是 , 别的词类 就不 是那么 整齐 划一 了。像上 面举的“ 看” 和“妄图”都是动词 , 但“ 看”是自由的 “ , 妄图”是粘着的 ; 上面举的“ 面 包”和“ 看头”都是名词 , 但“面包”是自由的“ , 看头”( 这个戏没有什么 看头 ) 就是粘着的。 ( 二 ) 自由词组和粘着词组 自由词组是指能处于单说地位的词组。如 : 看电影、我去、拿起来、别去、回来了、我爸爸、从上海……

粘着词组是指绝对不能处于单说地位的词组。如 : 把你的书、对于学校、一说、越玩儿、参加了会……

这里也需要注意的是 , 对于词组的自由与粘着 , 也不要一上来就 从词组的类别去考虑 , 不要认为某类词组都是自由的 , 某类词组都是 粘着的。往往是同一类词 组里既 有自 由的 , 也有 粘着 的。譬 如上 面 所举的“看电影”和“参加了会”都是 述宾词 组 ( 或 者说 动宾词 组 ) , 但 “看电影”可以单独成句 , 是 自由的 , 而“ 参加 了会”不能单 独成 句 , 所 以是粘着的。而像上面举的“ 从上海”和“把 你的 书”都 是介词 结构 , 但“从上海”可以单独成句 , 例如 : (3)“她是从哪里来的 ?” “从上海。”

显然“从上海”是自由的 ; 可是“ 把你的书”不能单独成句 , 所以是粘着 的。 ( 三 ) 句子是否 有自 由 与粘 着之 分 ? 为 什么 ? 这 个 问题 请大 家 自己去想想 , 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得出正确答案。 ( 四 ) 语素能否分为自 由 语 素和 粘 着语 素 ? 朱 德 熙 ( 1982 ) 将 语 素分为自由的和粘着的两类 : 所谓自由语素是指能单独成词、成词后 能处于单说地位的语素。如 : 灯、笔、吃、看、好……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24

所谓粘着语素是指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以及虽能单独成词但成词后 不能处于单 说 地位 的 语素。 前者 如“ 杏、机、子、吝”等 ; 后者 如“ 也、 刚、了、吗、吧”等。 语素只是词的建筑材料 , 本身 不能 跨越词 的阶 段单 独实 现为 句 子。因此 , 从理论上来说 “ , 根据能否成句来确定语素的自由与粘着 , 是一种跨 级阶 ( rank scale ) 的 分 析”( 杨 锡 彭 2001 ) 。 考 虑 到 构 词 问 题 , 对语素作这样的分 类还是 有用 的。但鉴 于我 们这个 课主 要是 讲 句法的问题 , 所以语素的自由与否不在这里讨论了。 总之 , 语法学里的所谓“ 自由”是 指能单 说 , 即能 单独 成句 ; 所 谓 “粘着”是指绝对不能单说 , 即绝对不能单独成句。 二、定位与不定位 在语法学里 , 一个音义结合体跟别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时 , 所处的 位置总是固定的 , 那么这个音义结合体就是定位的。像“ 似的”, 它跟 别的音义结 合体组 合时 , 总是处 于别的音 义结合 体的后面 , 如“猴 子 似的” “ 饿狼似的” “ 飞似的”等 , 所以“ 似的”是定 位的。反 之 , 一个 音 义结合体跟别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时 , 所处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 那么这 个音义结合体就是不定位的。像“民”, 它跟“ 人”组合成“ 人民”时 , 处 于“人”的后面 , 而跟“ 主”组合成“ 民主”时 , 它又处 于“主”的前 头 , 所 以“民”这个音义结合体是不定位的。 定位不定位 , 主要适用于语素、词、词组。 ( 一 ) 定位语素是指跟别的语素组合时所处位置 固定 ( 或总是 在 前 , 或总是在后 ) 的 语素。 如作 为词 缀的“ 子 ( zi) ”, 它跟 别 的语 素 组 合时总是处于后面的位 置 ( 如“桌 子、椅子、尖子、胖 子”等 ) 。类似 的 定位语素如 : 阿 ( ~ 飞、~婆 )

老 ( ~弟、~ 王 )

了 ( le )

……

呢 ( ne)

[ 前置定位] [ 后置定位]

不定位语素是指跟别的语素组合时所处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如 : 人 ( 人 民 : 工人 )

吃 ( 吃力 : 好吃 )

白 ( 白菜 : 大 白 )

( 二 ) 定位词是指跟别 的词 或 词组 进行 组合 时所 处 位置 固定 的

25

词。如“已经”跟别的词语组合时 , 总处于前面的位置 ( 如“已经看了、 已经关闭、已经五个”等 ) 。类似的定位词如 : 妄图

加以

关于

对于

尤其

仅仅

而已

与否

罢了

似的

看头

以至

[只能在前 ]

的 ( 红~ 、木 头~ ) [ 只能在后 ]

不定位词 是 指 跟 别 的 词 或 词 组 进 行 组 合 时 所 处 位 置 不 固 定 的 词。 如: 狗 ( 打 狗 : 狗叫 )

笔 ( 买笔 : 笔丢 了 )

京戏 ( 看 京戏 : 京 戏爱听 )

走 ( 快 走 : 走去 )

写 ( 我写 : 写论 文 )

调查 ( 去 调查 : 调 查情况 )

不 ( 去不 ?: 不去 )

红 ( 很红 : 红衣 服 )

漂亮 ( 她 漂亮 : 漂 亮姑娘 )

( 三 ) 词组也有定位与 不定 位的 问题 , 例如 “ , 把 书”这个 介词 结 构就是定位的 , 它只能作状语 , 所以总是处于动词性词语的前面“ ; 看 电影”就是不定位的 , 可以 出现 在别 的词语 的前 面 ( 如“ 看电影 去”) , 也可以出现在别的词语的后面 ( 如“ 他看电影”) 。 词组的定位不定位 , 在语法研究中不是很重要。 定位语素也好 , 定位词 也好 , 定位 词组 也好 , 还可 以 根据 他们 固 定所处的位置的前后 , 再分别 分为前 置定 位语素 ( 如词 缀“阿、老”和 “也、又”等 ) 和后置定位语素 ( 如“ 子、的、们”等 ) , 前 置定位 词 ( 如“ 妄 图、加以、已经”等 ) 和 后置定位 词 ( 如“看头、似 的、而 已等”) , 前置 定 位词组 ( 如“把书、对客 人”等 ) 和后 置 定位 词 组 ( 如“ 参加 不、研 究 与 否”等 ) 。 从上可知 , 语法学里的 所谓“定 位”是指 一个 音义结 合体 跟别 的 语言成分组 合时所 处位置固 定 ( 或总是 在前 , 或总是 在后 , 或总是 在 中间 ) ; 所谓“不定位”是指一个音义结合体跟别的语言成分组合时所 处位置不固定。 三、简单与复杂 “简单”与“复杂”都是 句法 上的 概念。简 单是指 单词 ; 复 杂是 指 非单词 , 即指词的组合。像副词“ 白”和“ 白白”意思一样 , 但在用法上 有区别 , 区别就在于“ 白”所修 饰的成 分可 以是 简单的 , 如“ 白吃” “不 能白干”, 也可以是复杂的 , 如“ 白跟你说了”; 而“白白”所修饰的成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26

只能是复杂的 , 不能是简单的 , 如 只有“ 白白吃 了一 顿” “ 白白 干了 一 天”的说法 , 没有“ * 白白吃” “ * 白白干”的说法。 0. 7

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凡是由实词与实词组成的 句法 结构 里 , 总 是同 时并 存着 两种 结 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 主语与谓语的关系、述语与宾语的关系、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 等等。 语义结构 关系是 指实词与 实词之间 的语义 联系 , 诸如施 事与动作 的 关系、动作与受事的关系、事物与性质的关系 , 等等。 相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相同的语 义结构关系可以由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来表示。请看 : 语法 结构关 系

语 义结构 关系

张三走了

主谓关系

施事 - 动作

苹果吃了

主谓关系

受事 - 动作

衣服脏了

主谓关系

主体 - 性状

喝啤酒了

述宾关系

动作—受事

啤酒喝了

主谓关系

动作—受事

喝的啤酒

修饰关系

动作—受事

把啤酒喝了 “把”字句式

动作—受事

啤酒给喝了

动作—受事

被动结构

所以 , 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结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参考文献 何大安( 1988)《规律与方向 : 变迁中的音韵结构》, 学生书局 , 台湾。 凌德祥( 1998)《语言与语言科学论》, 暨南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 1980) 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 ,《中国语文》第 1 期。 陆俭明、沈阳 (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 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商务印书馆。 马

真( 1997)《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锡彭( 2001) 汉语语素论 ,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

斌( 1998)《汉语语法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德熙( 1982)《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 1985)《语法答问》, 商务印书馆。

第一章

词类研究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 所谓“词 的语 法分类”, 是 说语 法研 究 中的词类是词按照其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而分出来的类别。 我们知道 , 分类是人类 认识 客观世 界的 一种 最基 本的 方法。 人 类最初对事物的命名就是 一种 分类 活动。从 科学研 究的 角度 说 , 我 们所以要研究一种事物 , 目的是为了认识这种事物 , 以便可以能动地 驾驭和利用这种事物 , 使之为人类服务。而我们所要认识、研究的事 物往往是纷繁复杂的 , 群 体中 的各个 个体 从外 形到属 性 , 千差 万别 , 各不相同。可以这样说 ,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因此 , 我们要研究、认 识 事物 , 必须 对 所 研究 的 事物 进 行 分 类。可 以 这 样 说 , 没有分类就没有科学。 上面说到 , 词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 是造句的基本单位。而语言中 的词有千千万万 , 我们要研究词怎么根据一定的规则组合成句 , 就必 须对那千千万万个词进行 适当 的分 类。不给 词分类 , 就 没有 办法 总 结概括出语法规则 来。对 于词 , 我们 可以 从多方 面 去进 行分 类——— 可以从语音的角度去进行分类 , 可以从意义的角度去进行分类 , 还可 以从别的角度去进行分类。现在我们是为了学习、研究语法 , 具体说 是为了学习、研究句法而需要对词进行分类 , 那么语法研究中所说的 词类 , 当然应该是指“ 词的语法分类”。

第一节 1. 1

汉语词类研究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我估计有不少人都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 汉语词类问题是个老

大难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 ? 我 们知道 , 汉语 学术界 在 20

28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世纪曾经就 汉语词类 问题有 过三次大 的讨论 , 一次 是在 30 年 代 , 一 次是在 50 年代 , 还有一次是在 80 年代。通过讨论 , 大家基本上都逐 步统一到这样一个观点上 :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 是按词所具有的不 同的语法功能所划分出来 的类 别。不过 , 虽 然大 家对汉 语词 类问 题 有了这样 一个共 识 , 但 汉语词 类问题至 今仍被 认为是一 个老大难 的 问题。那是为什么呢 ? 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 第一 , 我们对词类的认识 , 来自西方印欧语语言学。印欧语里的 词有形态标记 , 入句后又各有形态变化 , 印欧语划分词类根据的就是 词的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 汉语 的词既 没有 形态标 记 , 更没 有形 态 变化 , 而且从语法功能上来看 , 也不像印欧语 ( 如英语、俄语等 ) 那样 , 词类跟句子成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 , 如基本上名词作主宾语 , 动词 作谓语 , 形容词作定语 , 副词作状语 , 等等。在汉语里 , 词类跟句子成 分则基本上是 一 对多 的 对应 , 一 个词 往 往既 能 作主 宾 语 , 又 能 作 谓 语 , 又能作定语或状语 , 等等。这使汉语学界凭借句子成分来给词分 类的学者在汉语词类划分上伤透了脑筋。汉语里还存在这样一种现 象 , 那 就是不少 句法结构 的句法 关系也难 以判断 , 例如 “ , 容易 掌握” 是述宾关系还是“ 状 - 中”偏正 关 系 ?“便 于 掌 握”是述 宾 关系 还 是 “状 - 中”偏正关系 ?“决心干到底”是述宾关系还是“状 - 中”偏正关 系 ? 不太好定。这些结构的句 法关 系不 好定的 话 , 就会 影响 人们 对 “容易”“ 、 便于”、 “ 决心”这些词的 词性 的认 识。因 此 , 划 分汉 语词 类 的依据到底应该是什么 , 大家一直拿不定主意 , 长期以来难以取得一 致的意见。 第二 , 任何语言共时平面上的词 , 都实际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 和领域层次。由于印欧 语有 形态 , 而且 词的 这种 形态变 动性 很小 很 小 , 基本不受历史层次和领域层次的影响。汉语由于词没有形态 , 不 同历史层次的词、不同领域层次的词在用法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 这无 疑会给汉语词类划分带 来不少 的麻 烦。譬如“ 金”, 在 日常用 语中 只 说“金子”, 不说“ 金”“ ; 金”只能 作定 语 ( 如“金 戒 指” “ 金手 镯” “金项 链” “ 金首饰”等 ) , 或是跟助词“ 的”构成“ 的”字结构 ( 如“金的”) , 除此 之外再没有别的功能了。按 这种 语法 功能特 点 , 应将“金”划 入区 别 词 ; 可是 在无机化 学的专 业书报中 “ , 金”还 可以作主 宾语 , 可以作 介

第一章

词类研究

29

词的宾语 , 还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例如 : (1) 金不能跟这些元素化合。 (2) 汞比金还重。 (3) 加入 0 . 01 克金。

按这种语法功能特点 , 应将“ 金”划入名词。 过去由于长期没有认识到词在语言共时平面上存在着不同的历 史层次和领域层次 , 因此在给汉语的词分类 ( 或者说归类 ) 时 , 常常让 人陷入困境。 第三 , 汉语词类 之 所以 一 直是 一 个 老 大难 的 问 题 , 更 根 本 的 原 因 , 还在于以往讨论汉语 词类 问题时 , 大 家都 只举些 典型 例子 , 而 一 直没有人真正面对现代汉语千千万万个词去一个一个地实际考察一 下它们的使用情况。这样 , 大家都只能纸上谈兵。 通过三次大讨论 , 加之 20 世纪 80 年 代以 来对汉 语 词类 的研 究 逐步扎实、深入 , 认识不断深化 , 特别是在“ 什么是划分汉语词类的最 佳依据”“ , 怎样按照现有的认识来对汉语的词进行分类”这样一些问 题上 , 取得了比较好的认识 “ , 老大难”的疑团正被逐渐解开。 1. 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上面说了“ , 词类是词的 语法分 类”“ , 是 词按 照其各 自语 法功 能

的不同而分出来的 类别”。这 一个 认识不 是一 开始 就有的。 早期 讲 汉语语法 的书 , 表面说 是根据 各个词能 作什么 样的句法 成分来给 词 分类的 , 实际上 , 或者说骨子里是按照词的意义来给词分类的。譬如 现代汉语语法学奠基 者黎 锦熙 先生在 1924 年出 版了中 国第 一部 讲 现代汉语语法的《新著国语 文法》, 提倡 句本 位 , 强调 要“ 依句 辨品”。 从此以后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 一般都说要按词能作什么样的句子成 分来给词分类。但是在解释“劳 动光荣”、 “ 劳 动人民”里的“ 劳动”的 词性时 , 说前一个“ 劳动”由动词转成名词了 , 后一个“劳动”由动词转 成形容词了。 这 里我 们 不禁 要 问 “ : 动 词‘劳 动’是 依据 什 么来 定 的 呢 ?”当然你可以回答说“ , 因为‘劳动’能作谓语 , 所以是动词”。但是 人们又得问 “ : 既然‘劳动’既能作谓 语 , 又能作 主语 , 又能作 定语 , 那

3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为什么不说作谓语的‘劳动’是由名词‘劳动’, 或者说是由形容词‘ 劳 动’转成动词的呢 , 而要说作主语的‘ 劳动’、作 定语 的‘ 劳动’分别 是 由动词‘劳动’转成名词或形容词的呢 ?”显然 ,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 之 所以把“ 劳动”首 先判 为 动词 , 是因 为“ 劳 动”表示 行 为动 作 , 换 句 话 说 , 依据的是意义。因此现 在大 家对划 分词 类的 依据能 取得 一定 的 共识 , 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研究探索的过程的。 虽然现在已都认为词类“是 词按照 其各 自语 法功能 的不 同而 分 出来的类别”, 但对一般人来说 , 内中的道理 , 不一定都很明白。所以 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具体说说这个问题。 划分词类的依据 , 前人 曾提出 过三 种依 据 : 词 的形 态 , 词 的语 法 意义 , 词的语法功能。从 理论上 来说 , 这 三种依 据中 的任 何一 种 , 都 可以成为我们划分词类的 依据。 但就划 分汉 语词类 说 , 最佳 的依 据 是词的语法功 能。为 什 么这 样 说 呢 ? 下 面我 们 不 妨 来具 体 分 析 一 下。 第一种依据 , 根据词的 形态 进行词 的语 法分 类。对 于像 印欧 语 那样有形态标志和形 态变 化的 语言来 说 , 譬如 对俄语、英 语等 , 这 是 非常可行的 , 划分起来 也十分 简单 明了。可 是 , 这个 依据 虽好 , 但 不 适合于汉语 , 因为汉语 没有严 格意 义的形 态标 志和 形态变 化。这 就 像中国古 代可以 根据一个 人的穿着 来判断 一个人的 身份 , 因为那 时 一个人的穿着跟身份是“挂钩”的———当官的跟平民百姓穿的衣服不 一样 , 而当官的 , 因官位的不 同 , 所穿 衣服的 衣料 质地、颜 色、服饰 等 有严格的区分。到了现 代 , 我们 就不能 依据 一个 人的穿 着来 判断 他 的身份了 , 因为现代人的穿着跟身份不“ 挂钩”。 第二种依据 , 根据词的 语法 意义进 行词 的语 法分 类。词 的意 义 有两种 , 一种是概念义 , 也有人称为“认知义”; 一种是语法意义 , 也有 人称为“语法范畴义”。例 如“ 农 民”,《现 代汉 语 词 典》上 的 解释 是 : “在农村从 事农 业 生产 的 劳动 者。”这 就是“ 农 民”的 概 念 义。而“ 农 民”的语法意义是“ 表示事物”。再如“ 写”,《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是“ : 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 ”这就是“写”的概念义。而“写” 的语法意义是“表示行为动作”。先前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凭词的概念 义给词分类 , 例如早期许多人将“ 打仗”和“ 战争”都看作动词 , 根据的

第一章

词类研究

31

就是它们的 概 念义。 其 实从 语 法功 能 上看 “ , 打仗”确 实 是动 词 ; 而 “战争”是个名词 , 并不是动词。再有“ 突然”和“ 忽然”, 先前许多人都 把它们归入副词 , 这固然是由于他们只注意到这两个词都能作状语 , 更实际的原因也是认为它们的意义一样。类似的误将不同类的词由 于觉得意义一样而误归为一类的如 “ : 经常”和“ 常常”“ , 刚 才”和“ 刚 刚”“ , 干脆”和“索性”等。现在 , 单纯依据词的概念义来给词分类 , 已 经没有人这样做了。现 在说 到按 词的意 义分 类 , 那意义 都是 指词 的 语法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 , 根据词的语法意义进行词的语法分类 , 这是可行 的。因为既然名词的语 法意 义是 表示事 物 , 动词 的语法 意义 是表 示 行为动作 , 形容词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物的性状 , 那么似乎理所当然 地可以倒过来说 , 表示事 物的 是名词 , 表 示行 为动作 的是 动词 , 表 示 性状的是形容词。但是 , 由于语法意义极为复杂 , 因此具体划分起来 难以操作。语法意义的复 杂性 , 就表 现在 语法意 义的 层面 太多。 就 拿“事物”来说 , 名词的语法 意义 固然是 表示 事物 ( 为区别 起见 , 不 妨 将名词表示的事物标记为“名词 1 ”) , 但是在一般人 的心目中 , 汉语 里 的“什么”是 用 来 问 事 物 的 ( 不 妨 将“ 什 么”所 问 的 事 物 标 记 为“ 名 词2 ”) , 与之相对的“怎么 样”是 来 问非 事物 的。然 而我 们看 到 , 在 实 际交际中 , 用来回 答“ 什么”的 , 既可 能是名 词性词语 , 也 可能是动 词 性成分。例如 : (1) 问 : 你在看什么 ? 答 : a . 我在看巴金的《家》。 b . 我在看打篮球。

a 句 , 用来回答“什么”的是个名词性成分“巴金的《家》”; b 句 , 用来 回 答“什么”的则是个动词性成分“打篮球”。显然“ , 什么”所问的事物 , 其外延要大于名词所表示的事物 , 即 名词2 > 名词1

再说 ,说汉语的人, 都会强烈地感到, 汉语句子里的主语、宾语都表示事 物( 不妨将主语、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标记为“名词3 ”)。可是我们看到, 在 汉语里 “什么”能作主语、 宾语“怎么样” , 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32

(2) 问 : a . 什么才是对的 ? b . 怎么样才是对的 ? (3) 问 : a . 你喜欢什么 ? b . 你喜欢怎么样 ?

显然 , 主语、宾语所表示的事物 , 其外延又要大于“ 什么”所问的事物 , 即 名词3 > 名词2

上述所谈的三种“事 物”都属 于语法 意义 的范围 , 就 外延 的大 小 看“ , 事物1 ”的外延最小 “ , 事物3 ”的外延最大 , 即 “事物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