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清华大学法律硕士报录比例是多少分  > 清华大学法律硕士报录比

清华大学法律硕士报录比

⑴ 有没有法硕考研院校难度排行榜啊

看法学专业评估就可以了b加以上的基本上都很难考

⑵ 您好,您知道清华大学往年心理学录取复试线吗报录比是多少呢真心请您帮助~尽快~~

2010年是345 。。。我师复兄那年差制三分。2011年是330. 这年试题有点变化,造成分数普遍下降一些。报录比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应该可以找到的,不过要麻烦点找。清华大学心理系复系不久,招人很少。每年大概是四五个。报清华大学心理系性价比不高。有那个分可以去其他更好的学校。清华大学很好,但它的心理系并没有那么好,因为刚刚复系。

⑶ 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报录比谁有啊~~~~~~~~

这个看着好几天了,我给你答一下吧。可能没有标准答案,各个专业的情况不一回样。但总的说来,竞争答比较激烈。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名额大部分留给本校直推了,一小部分,一般是个位数,3个以内,留给外校直推;稍大点的院系,一般每年有10个左右的名额留给外考。如果按10个名额算,估计报名的得有至少一百五以上(这可能都有点保守)。不一定准,但比较难这一点是肯定的。

⑷ 上海各个大学的法学院研究生录取率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0.00%重庆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0.00%上海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0.00%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0.00%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0.00%暨南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0.00%浙江工商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法律硕士0.00%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5.88%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法律硕士6.58%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6.70%中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十所大学的金融学报录比最高率值依次排列。其中中南大学的法硕报录比位居榜首。表格上的数据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表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招录差距。接下来,我们以法硕这一热门专业报录比最高的中南大学法学院为例,了解一下中南大学法学院及其往年的报录相关信息。中南大学法学院概况:中南大学法学教育始于1993年中南工业大学创建法律系,至今已有14年历史。2002年5月,中南工业大学法律系和长沙铁道学院社会科学系合并组建法学院,由此迎来了法学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南大学法学院已成为学校重点扶持、迅速崛起的二级学院。学院现有法学、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经济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等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经济法学、行政法学方向已招收博士研究生六届。法学院设有法律系和社会学系。在系之下,以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依托,组建了九个研究所,承担着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教学的基础职能。另外还设有中南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等六个校级研究中心。师资概况: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博士后6人),在读博士21人,博士、在读博士已占专任教师的61%.在教师中,有我国著名的经济法学专家、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漆多俊教授;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江必新教授;有留日10余年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谢新华博士,等等。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此外,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法学家、社会学家作客座或兼职教授,他们有:日本竞争法协会会长、中央大学教授尹从宽先生、日本信托法学家、亚细亚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中野正俊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院长赖源河教授等。法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计1857人。中南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告诉你偶 一般情况三本院校没有硕士点,但法学近几年十分热门,一些学校都开了法学专业,很可能一些三本有硕士点,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大学看看。本人强烈推荐上面第二种选择,一些地级市的二本院校。

⑸ 清华大学考研报考信息 清华考研真题资料参考书报录比等资源哪里全

天天都有清华最新考研信息和资料的推送,清华的师兄师姐维护运营管理的

⑹ 谁有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硕士研究生报录比、复试线、报名人数等信息,需要前辈指点呀

今年招了四个,明年招三个。你好牛啊,有信心考清华微电子。good luck!

⑺ 法律硕士近年录取率如何

您好!法律专业硕士的录取率各所大学不一样,录取率比较高的大学是西版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权 (法律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法律硕士)、厦门大学 法学院(法律硕士),近几年的录取率都在7%左右。谢谢阅读!

⑻ 清华大学法学研究生录取率

2009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报录信息:专业 报名人数录取人数 报录比国际法学56 712、50%环境与经济保护法42 4 9、52%经济法学73 810、96%诉讼法学54 5 9、26%民商法学71 7 9、86% 刑法学1071110、28% 法理学48 4 8、3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59 610、17% 法硕150616911、12%2008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报录信息:专业 报名人数录取人数 报录比国际法学42 614、29%环境与经济保护法59 610、17%经济法学76 7 9、21%诉讼法学86 910、47%民商法学83 8 9、64% 刑法学96 1010、42% 法理学51 4 7、84%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63 711、11%法硕 122215512、68%只有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⑼ 法律硕士非法学考哪个学校

法律硕士考研院校难度系数排名,法硕专业院校梯队分析

“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这几所高校的法律学科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近年来法学格局、地理因素、师资力量和政策扶持的不断改变,如今的法学界出现了新格局。截止2021年,招收法硕的院校全国已有二百多所,针对法律硕士考研,科教园法硕小编现为大家整理了不同考试难度梯队的法硕院校,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哦。同时也祝各位法硕考生成功考取自己的理想院校!

第一梯队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

无论是教育资源、实习资源还是未来的就业资源,都是其他地区的高校无法比拟的。学校拥有我国一流的法学学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立法进程产生一定影响。连续多年,北大法硕复试分数线一直最高,原因有三:报录比居高不下;部分考生出身优,本科就读于985高校;二战高分同学越来越多。

最优秀的资源自然属于最努力的考生,大家要想考取这几所院校的法律硕士,必然要付出非同寻常的努力。

第二梯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这一梯队前四所院校都是老牌五院四系中的,而前三个是传统政法类强校,法学实力雄厚,校友资源强大,如果未来就业方向是公检法系统的同学,非常值得大家报考。

第三梯队

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大、西北政法大学中科大、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等。

这一梯队的高校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院校,是所在省份的佼佼者,法学实力不容小觑,难度尚可。

第四梯队

其他211高校、省级重点大学。这一梯队的院校法学办学都各有特色。难度一般,建议大多法硕考生将此梯队院校作为保底目标。

第五梯队

其他法硕招生院校和B区院校。一般过了国家线就能进入复试了,若当年的报考人数超多的话可能复试线会高于国家线。

以上是从法硕考研院校的报考难度出发,给大家整理出来几个梯队的院校难度分析。可能部分院校与大家的认识有偏差,仅供参考。每年各院校报考难度还受报考人数等因素影响。希望大家理智择校,选择适合自己的法学院校!

附:法律硕士联考近年国家线(2012-2020年)

⑽ 2020考研报录比是什么

根据教育部本月公布的数据,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共计341万,报录比预计是4:1,如果预估没错,这样的报录比数据将是近20年来最高位,也就是录取比例最低的一年。

众所周知,2019考研报名人数是290万人,当时的报录比预计为3.6:1,比2018年明显提升,教育部最终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预计是准确的。

为何报名人数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扩招,但是报录比却下降了呢?原因当然也是很简单的:虽然这20年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增幅却要远低于报名人数增长幅度,导致研究生报录比不断提升。

不过,像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不仅突破300万人且达到了341万,这确实有些出乎人的意料。

下面这张图是20年考研的相关数据:

近20年考研报录比数据

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从1999年开始,2001年是扩招比例较大的一年,我们也因此看到这几年研究生报录比出现较大的变动。而自2019年开始,报录比又开始攀升。

很多人都知道硕士研究生招生年年扩招,但并不知道具体扩招的是什么?

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这几年所谓的“研究生”扩招,主要针对的是专业学位的扩招,很多学术学位研究生并没有扩招。

10多年前,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小,我国毕业研究生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部分学者由此主张迅速扩大培养规模。学者们的理由如下: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规格多样化;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现有职员队伍素质不能满足需求;硕士直接进入科研和教学的几率大大降低;大部分硕士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大量直接进入实际工作领域的本科毕业生需在职提高。

所以,学者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扩大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合理统筹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规模比例以及不同专业学位之间的规模比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