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的初春,处处孕育着生机和活力,一场备受关注的招聘活动火热开启,吸引了众多2024届毕业生的关注与参与。
就业始终都是热点话题,前不久,清华大学全校就业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披露了2023届8000多名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引发社会关注。每一年,都有众多的毕业生从清华园出发,开启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我们以十年为刻度,记录下他们的足迹。
到重点单位就业比例超八成
3月15日,清华大学年度规模最大的校园招聘会——2024届毕业生大型就业洽谈会拉开帷幕。
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430余家用人单位带来上万个招聘职位。当天下午的大国重器专场成为此次招聘会的一大亮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120余家单位集体亮相,通过面对面地交流,进一步坚定同学们投身重点行业领域的职业选择。
“2023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到国防科工领域签约就业人数较2022年增长25%”。在全校就业工作会议上,这一数据的公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就业引导工作的有效成果。
“在清华五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气氛格外浓厚。”精仪系2023届博士毕业生代宗仁参加了2022年“国防科技人才周”的活动,并深深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在毕业之际选择入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个人的追求与价值。
十年前,站在同样的人生十字路口,材料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方洲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毕业之际,他入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投身中国航天事业,并先后参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五号探月返回舱、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飞船外表面大面积防热结构的研制,更是成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后在清华人朋友圈刷屏的“清华方洲守护方舟”的主人公。
以十年为跨度,在清华园中,众多“方洲”“代宗仁”们将个体的选择汇成群体的选择。
2014年至2023年,清华大学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到重点企业、省部级科研单位、重点院校、国家机关、部队、军工单位、重点媒体、重点金融单位、重点文体卫机构、国际组织等重点单位就业比例始终超过八成。签约人数排名前20位的就业单位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家电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等都位列其中。
赴西部地区人数连续多年增长
2022年的毕业季,两位互不相识的清华博士毕业生,却默契地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去西部!在那一年,精密仪器系2017级博士毕业生王宇晨和机械工程系2016级博士毕业生生黄博浩加入了航空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共同踏上了航空报国之路。入职两年,他们从学生成长为年轻工程师,“踏实质朴、吃苦耐劳,他们俩一个共同特点:都放弃了高薪”,这是二人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评价。
同样将自己像种子一样扎根在西部的,还有水利系2022届博士毕业生彭浩洋,在四川雅砻江一线,他正以所学之长服务雅砻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在险峻如天堑的高山河谷中坚守初心。
他们的故事只是缩影,西部,是无数清华学子毕业时毅然奔赴的“远方”。
据全校就业工作会议的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毕业生京外就业率连续九年超过50%,其中2023年西部地区签约就业人数较2022年增长15%。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勋国出席了这次全校就业工作会议,并作为地方代表发言。两个月前,他的身影就曾经出现在清华大学2023年秋季“西部人才月”首场招聘会暨清华大学“贵州人才周”活动中。
加大重点地域人才输送力度,是近年来清华大学就业引导工作的重点之一。2020年以来,学校重点开展了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优化专项行动。以定向选调工作为引领,与各地组织部门密切合作,通过选调招录宣讲及恳谈会、地域行就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砥砺奉献;先后举办“西部人才周”“西部人才月”等活动,邀请各地人社部门,组织重点企事业单位“组团式”进校宣讲引才,加强重点地域全口径人才输送。
数字显示,清华大学2023届毕业生赴西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22%,并有一批毕业生选择扎根西藏、青海、新疆等重点地区。
从广东到北京再到青海,法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苏铧烨成为青海第一批定向选调生,在青海海东见证并参与建设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北京市外辐射的第一个产业基地,也完成了从“外地人”到“本地人”的转变。于他而言,“远方”如今已成了“故乡”。
从西藏到北京再到西藏,新闻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仁增顿珠抱着“走出青藏高原是为了更好地回去”的信念,选择回到西藏做一名大学生村官,为当地父老乡亲做些实事。于他而言,“远方”难抵“故乡”的呼唤。
出国(境)深造毕业生中近七成赴世界排名前50高校
曾经因为“最牛学习计划表”火遍全网的清华“双胞胎姐妹花”马冬晗和马冬昕,近日再次火遍全网——在美国普渡大学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并取得卓越学术成就后,姐妹二人于2022年共同归国,分别就职于大连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成就留学人才归国的一段佳话。
从跨越山海到踏浪归来,马冬晗和马冬昕姐妹的故事是越来越多清华毕业生的缩影。在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中,近七成赴世界排名前50位的高校深造。
钱学森力学班2021届本科毕业生蒋琪,毕业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心理学系2021届本科毕业生宫栋宇,毕业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生命科学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严齐,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在求学之路上不断探索,迎接更大的挑战与更广阔的舞台。
根据清华校友总会注册信息,清华大学近20年出国留学的校友完成学业后,大部分已归国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赴学术单位就业和国际组织任职成新亮点
16岁考入清华大学,24岁博士毕业,从电子工程跨界航天航空,毕业即入职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担任准聘副教授,电子工程系2023届博士毕业生安琪儿的故事在2023年毕业季刷屏媒体。
安琪儿的故事是清华大学2023届博士毕业生的千分之一。
2023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学术单位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千人,“学术单位就业率”达到47.1%。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贡献着力量。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毕业生赴学术单位就业和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方面取得亮眼的成绩。
2023年清华大学累计102人次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38家国际组织中都可以看到清华学子的身影。公管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杨清就是他们中的代表,立志成为国际组织气候专家的她,毕业后前往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工作,为“一带一路”和中国“3060”双碳目标贡献智慧。
工物系2017届博士毕业生李姝莹,任职于国际原子能机构;五道口金融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杨元辰,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电子系2021届硕士毕业生杨帆,到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实习,后到联合国秘书处任职……“既然想要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就应该先走出象牙塔,真正了解这个世界。”铿锵的话语,彰显出清华学子、中国青年走向世界的信心与决心。
坚定地走在创新创业道路上
2024年1月11日,2024年中国民营商业航天海上首发箭——引力一号(遥一)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首飞圆满成功,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创造这一纪录的,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5届硕士毕业生、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姚颂。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高校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他们利用专业优势和强大的实践能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创新,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丰硕成果。
像姚颂一样,十年间,也有很多清华学子满怀热血、脚踏实地,坚定地走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毕业后选择直接创业的人数年均超过40人,创业领域集中在文化创意和互联网、技术服务等领域。
成为记录真实的记者、成为救治病患的医生、成为守护正义的律师……在清华毕业生中,可以看到别样的众多选择,生动地诠释着“多彩人生因为选择而不同”。
编辑:李华山
2024年03月22日 07: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