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目录  >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中文授课)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中文授课)

【学科/专业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汉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紧扣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大需求,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密切衔接,以海外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中非融合型培养方案为保障,基于“容·和”(包容理解、和而不同)理念,培养具有6C综合素养、拥有“五通”知识能力结构,胜任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和人文交流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本土中文师资人才。

其中,6C即Chinese(中文知识积累)、Culture(中外文化理解)、Communication(人文沟通交流)、Comparison(文明比较互鉴)、Compassion(中文教育情怀)、Commitment(中文教育担当);“五通”即语言畅通、文化会通、情感相通、专业精通、领域贯通。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方案以全国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

(一)培养目标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沟通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本土化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对汉语教学工作持之以恒的热爱和热情,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3.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包括:

3.1语言畅通

(1)能够运用汉语流利自如地进行沟通交流;

(2)能够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教学,准确地对知识点进行阐释说明。

(3)能够阅读汉语文献资料、撰写学术论文。

(4)能够对母语和汉语进行对比分析。

3.2文化会通

(1)能够较好地感知、理解、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以及地域文化。

(2)具有跨文化比较意识,能够客观比较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3)能够以本国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客观介绍和解读中国文化。

4.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

4.1专业精通

(1)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汉语教学设计,熟练运用汉语课堂教学方法,有效管理课堂。

(2)具有语言文化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3)能够开展汉语教学研究、文化教学和传播研究,有一定的汉语教学规划能力。

4.2领域贯通

(1)能够适应非洲汉语教学多领域需求,开展专门用途汉语教学。

(2)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服务孔子学院“汉语+”。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密度集中教学阶段(第一学年),第二阶段为教学实习阶段(第三学期),第三阶段为毕业论文撰写阶段(第三、四学期)。其中课程学习2个学期,实习及论文撰写共2个学期。原则上不受理提前毕业的申请。

三、招生对象

(一)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相当于中国大学本科毕业以上的学历,通过新HSK5级并达到220分以上,身心健康的外籍人士。

(二)入学流程

由相关部门审核申请材料,提供的申请材料需符合入学要求。

四、课程设置计划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

采用学位公共课程、学位核心课程、学位拓展课程、学术训练课程四种类型。

(1)公共课程(10学分)

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读写能力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2)学位核心课程(14学分)

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及教学的基本能力。

(3)学位拓展课程(≥4学分)

重在通过训练加强学生在教学各环节或各类型课程中的教学技能,以及中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

(4)学术训练课程(5学分)

重在通过专题性研究提升学术研究的能力。

课程学习不少于33学分,其中,学位拓展课程不低于4学分,学术训练课程5学分。

此外,专业实践6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9学分。

(二)课程设置与学分结构

1.学位公共课程(10学分)

中国概况(2学分)

当代中国(2学分)

高级汉语读写(2学分)

汉语语言学(2学分)

汉语水平考试指南(2学分)

2.学位核心课程(14学分)

汉语国际教育概览(1学分)

汉语语音及其教学(1学分)

汉语词汇及其教学(1学分)

汉语语法及其教学(1学分)

汉字及其教学(1学分)

汉语技能教学观察与实践(2学分)

国际中文课堂管理案例与实践(1学分)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案例与分析(双语)(2学分)

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双语)(2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学分)

3.学位拓展课程(≥4学分,实际排课门类视具体学期情况而定)

(1)汉语教学模块

汉语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1学分)

国别中文教材研究与编写设计(1学分)

汉语测试与评估(1学分)

专门用途中文教学(1学分)

中小学汉语课堂教学(1学分)

(2)文学、文化与传播模块

中国文化与习俗(1学分)

中华经典研读(1学分)

中国文学作品选取与教学(1学分)

中华传统才艺及其教学(1学分)

(3)教育与教学管理模块

汉语文化项目组织管理与宣传(1学分)

国际中文教育技术应用(1学分)

国际中文教师发展(1学分)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1学分)

4.学术训练课程(5学分)

国际中文教学研究方法专题(1学分)

国际中文教育论文写作(1学分)

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写作(2学分)

5.教学实践(6学分)

助教见习(1学分)

微格教学(含教学技能竞赛)(1学分)

校外实践(4学分)

6.国别中文教育前沿讲座(1学分)

五、培养环节

(一)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学习与研究规划

研究生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严谨、严肃地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和学习与研究规划,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中填写培养计划的相关内容,经导师同意并签字后,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中提交。

(二)课程学习与中期考核

在规定学制内,研究生入学后第1~2学期为课程学习阶段,需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及时认真地做好网上选课工作,积极修读研究生课程。选入个人培养计划的课程,必须修学并获得相应学分(同等学力或跨学科招录生须修学“补修课程”但不计学分)。研究生本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和任课教师等相关人员须按有关规定对培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安排、规范操作、认真核对。

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课程修学情况进行的考核。本专业学位(含留学生)中期考核时间为第二学期末,考察研究生的课程修学情况。

中期考核的结果管理:(1)中期考核结果分为“达到要求”与“未达到要求”二个等级;(2)一般中期考核达到要求后才能进入学位论文开题与写作阶段;(3)中期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在毕业论文预答辩前进行二次中期考核(具体再通知)。若仍不合格者,其毕业论文停止送审并延长学习年限。延期考核者,只能申请一次中期考核。

(三)实践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实践主要为教学实践,分为两个阶段:

1.校内实践

一般在第一学年进行,主要完成助教见习和微格教学等通识实践,由任课教师、校内导师指导完成;参加“汉语学习加油站”、网络夏令营等志愿服务实践,体验云网端汉语教学。

2.校外实践

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以赴实践基地集中实习为主,原则上尽可能回本国孔子学院,或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线上教学实践。校外实践导师全程指导及参与研究生的实践工作。

研究生在实践结束后,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规程》中关于实践的程序、内容、标准和要求,提交《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手册》作为支撑材料。相关的实习总结纸质材料由学院保存归档,并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给予审核。

(四)学位论文

1.开题及撰写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研究生一般在第二学期末完成开题工作,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共同参与完成。

学位论文开题需提交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并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开题报告应包含选题的来源、依据、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条件等内容。

开题结束后,须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开题环节有关信息,包括:

(1)研究生本人录入“开题申请”信息,并由研究生秘书审核;

(2)研究生本人录入“开题结果”信息,并由研究生秘书审核;

2.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三学期中后期完成,由导师组根据论文开题情况,检查学位论文写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

研究生须向学院论文中期考核小组汇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听取修改意见,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应共同参与。

3.预答辩

学位论文预答辩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完成,由导师组根据论文稿的实际水平判断能否按时送审,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

研究生须向学院论文预答辩小组汇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听取修改意见,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

4.答辩

研究生须在申请答辩所在学期结束前3个月前完成论文终稿,并在该学期结束前1个月前完成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第四学期后期完成。

在申请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前,研究生须按规定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中提交“答辩申请”信息,并由研究生秘书作出审核。

(五)科研活动

根据《浙江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和《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留学生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培养方式

通过大量的研究生海外实践真实案例,加深对“一带一路”国家语言、国情文化及语言需求的了解,通过多层次立体的海内外实践基地体系和国际研学基地,创建“课堂内外文化育人”的良好环境;通过“全员助教、全员教学技能比赛、全程实战化”的“三全”实践教学途径,在实践中有效提升语言文化传播能力。

1.采取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国际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学、文化传播相结合,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2.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突出体现本专业的复合性、应用性特点。课程教学采用讲授、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教学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提高汉语教学能力和适应国外汉语教学的能力;部分课程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

3.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海内外汉语教学或辅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专业学习与课程实践全过程的深度反思,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术活动环节的基本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留学生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完成以下学术活动环节:

1.至少参加12次学术讲座,详细记录讲座内容并至少撰写读后感5篇,作为国别中文教育前沿讲座成绩。

2.至少参加1次学术会议,并做小组发言;或参加学院组织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并做论坛发言。

3.至少参加1次院级及以上的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或优秀实践报告评选活动。

(三)专业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

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生须完成以国际汉语教学为主的教学实践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如下:

1.实践的目的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提升研究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和教学的能力,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反思、研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国际汉语教师、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步伐。

2.实践的组织形式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学实习原则上应以海外实习为主。本学位点实践组织形式以集体组织为主、自主实习为辅。

集体组织形式主要有:(1)赴孔子学院任汉语教师志愿者;(2)赴海外实习基地任教;(3)赴国内实习基地任教。

自主实习主要是指研究生个体自行联系开展国际汉语教学的单位或机构后前往实习。自主实习的研究生须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并提供实习单位有关情况。

3.实践的单位的选择

开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单位和机构,有一定规模的学生,有可以进行教学指导的有经验教师。

4.实践的指导形式

实践指导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为本校有经验的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由实习单位(包括海外孔子学院)指派有经验教师担任。实习期间,研究生需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实习情况。

5.实践的内容和程序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内容以国际汉语教学为主。

第一学年为校内实践阶段。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完成助教见习和微格教学活动,并通过各种形式或活动辅导汉语学习者。

(1)助教见习,一般在第一学期进行,时间为一学期。研究生担任留学生汉语课程助教,完成课程教师指定的教学辅助工作任务,同时进行课堂观察。助教见习结束后,完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助教工作手册》。

(2)微格教学,一般在第一学期末至第二学期初进行。研究生按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规程》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大纲》,完成每生3课时的试讲,以及试讲观摩互评。微格教学结束后,由导师及小组成员分别打分,按一定比例构成微格教学总评成绩。

第二学年为教学实习阶段。在各实习单位实习期间,研究生每周完成4节以上的常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总时间不得低于120学时。同时,实习生应观摩实习单位实践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协助实习学校进行一些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或组织1次以上的中国文化活动。实习生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教学实践和语言实践活动。实习结束时,实习者须提交完整的实习材料,并单独提交案例、教学设计、或调查报告。

具体包括:

(1)常规课堂教学

实习期间,每周完成4节以上的常规课堂教学,由实习指导教师签字,作为教学学时数量计算的依据。在常规课堂教学前应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实习结束后应提交授课记录表及10次典型常规课的完整教案。

(2)课堂教学公开课

实习期间,完成一次公开课,须实践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并予以评价。实习结束后提交完整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录像光盘、教学反思,以及实践指导教师和听课学生对此次公开课的评价。

(3)听课评课

实习期间,在完成实习单位安排的课堂教学任务外,实习者需观摩实习单位实践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录听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并对该课教学进行反思。实习结束后应提交听课记录表及10次以上的听课笔记和教学反思。

(4)教学管理/中国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

协助实习学校进行一些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实习结束后应提交5个学生管理案例、班级管理总结,或者1次以上的中国文化活动设计方案、实际操作过程(制成书面材料)以及实习学校出具的活动组织证明,该活动有代表性的照片(两张)。

(5)教学调查研究

结合汉语教学实际,对教学实习所在地的汉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写成有一定水平的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报告须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翔实,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否则一经发现即按教育实习成绩不及格处理。调查研究报告一般不少于3000字。

(6)其他实践

在实习期间,实习者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教学实践和语言实践活动,如协助实习指导教师批改作业、为学生进行业余辅导、在业余辅导班进行辅导、培训实习所在国的汉语教师、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担任翻译工作等。

除上述实践内容和要求外,要求实习者在实习前制定实习计划,实习期间每天撰写教学日志,并在实习结束后提交该日志;在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结束时,实习者还须提交实习学校证明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已完成教学实习学时数(包括见习、教学管理),实习情况评价。

6.实践的考核标准

研究生实践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1)实践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实际工作情况评分,占总成绩的50%。

(2)专业导师查阅实践材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并对实习材料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35%。

(3)由学院组织研究生实习报告会,组织有关教师依据研究生的实践情况评分,占总成绩的15%。

7.实践材料归档

提交《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手册》作为支撑材料。相关的实习总结纸质材料由学院保存归档。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要求

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时,科研活动及成果须符合以下三条之一:

(1)以浙江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科研成果1项;

(2)获厅、局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等1项;

(3)提交已通过所在学院审核、3000字以上的教学案例及分析1份。

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是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改革与管理有一定价值的题目。须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汉语国际教育特色和一定的应用价值。

所谓“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国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推广等。其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既包括通用汉语教学和专门汉语教学的教学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的研究,也包括教学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教学内容的应用研究、基于教学的汉外对比研究等。

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而以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作为主题的论文,最终也必须将实践的内容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概念,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形成命题式的判断。

(二)学位论文的形式及规范

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

论文格式遵照《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正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一般由13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封面、扉页、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符号说明、论文正文、参考文献、注释、附录、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独创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