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民间文学概论自考重点知识归纳  > 11342自考民间文学概论重点.docx

11342自考民间文学概论重点.docx

1、考卷试题类型及各部分所占分数比重等,请见下表:序号题型题量X题分合计题分两大部分占总分比重1单项选择题20X12030%2多项选择题5X2103判断改错题5X21070%4简答题4X5205分析题2X10206论述题2X1020一、单项选择题高尔基说,民间文学是和()绝缘的。A.乐观主义B.悲观主义C.唯物主义D.理想主义信天游是流传于()地区的民间歌谣。A.内蒙B.甘肃C.陕北D.东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A.《奥德赛》B.《伊利亚特》C.《新约全书》D.《可兰经》《召树屯》是()的作品。A.撒尼族B.蒙古族C.汉族D.傣族我国民俗发韧时期,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是()。A.《歌谣》周刊B.《民俗学刊》C.《民俗周刊》D.《民俗丛刊》《柳毅传》是在传说()上加工创作的。A.《龙女牧羊》B.《一枝花》C.《东海孝妇》D.《白蛇传》"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一()。A.民间传说B.民间故事C.原始歌谣D.谚语”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提出的。A.汤姆斯B.阿尔奈C.凡尔纳D.格林兄弟毛泽东在()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A.《从古田会议决议》B.《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湾改编》D.《遵义会议》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的特征。A.口头性B.秘密性C.匿名性D.人民性流传学派以()为代表。A.格林兄弟B.本菲C.库伦D.泰勒12“童话”这个名称由日本学者()第一次使用。A-山东京传B.柳田国男C.阿尔奈。.川端康成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时代初期。A.石器B.铁器C.渔猎D.农耕据考究,我国古代寓言早在()己初具雏形。A.夏商B.殷周C.春秋D.战国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祖等的歌谣是()。A.仪式歌B.劳动歌C.政治歌谣D.生活歌谣()是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A.孔雀公主B.阿诗玛C.诸葛亮D.格萨尔王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又叫()。A.谜面B—迷目C.谜底D.谜格《虎门销烟》是一则()传说。A.人物B.风物C.史事D.土特产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的故事。A.七仙女B.石敢当C.李老君D.鲁班()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A.信天游B.二人转C.花儿。.爬山调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我国著名的四大传说是()。A.《牛郎织女》B.《孟姜女》C.《梁山伯与祝英台》《赵州桥》E.《白蛇传》民间文学的工作方针是()。A.全面搜集B.重点整理C.认真对比D.加强研究E.大力推广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包括()。A.《德国民间故事书》B.《提德曼老爷》C.《给爱人》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E.《爱尔兰歌谣札记》谚语的特点是()。A.哲理性B.训诫性C.形象性D.短小精悍E.幽默性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是()。A.中国B.印度C.北欧D.希腊E.罗马三、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J”;错误的打”X”,并改正划线部分。每小题2分,共10分)郭沫若的《风凰涅槃》、鲁迅的《故事新编》等,都取材于神话、传说、故事。()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6个兄弟民族。()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民间歌谣是儿歌和童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五姑娘》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是狭义的民间故事?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述谚语和成语的区别。五、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读下面两则《指纹螺铲歌》,谈谈你对民间文学变异性的认识。指纹螺铲歌(二则)一一螺精(指为人机灵),二螺饱(言不愁吃喝),三螺没米咬(言穷得没饭吃),四螺吃生水芋头(生水芋头价贱),五螺唔死六螺愁(指这两种人都一生坎坷),七螺七个仓(仓指谷仓),八螺八眼塘(塘指鱼塘),九螺足足上山装谷(以上三句言生活富裕),十螺齐齐上山装泥(指此人一生劳碌却一无所获)。(汤卓慧收集)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开档铺,四螺担水磨豆腐,五螺平平过,六螺[这个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罗”字]老婆,七螺谷满仓,八螺看牛上山岗,九螺九头鸟,十螺十粪箕,有钱无人知。(李茵收集)应用传说的艺术特点来分析下面这则传说的整理是否成功。西来初地的五眼井[原文]下九路西来初地的西来后街有个五眼井,历史上是名闻遐迩的。相传该井是西来初地五百罗汉堂的僧人挖的,其历史的久远,现在活着的人也说不清。该井井台建在寺院内的青砖转墙内,井台约五平方米,五个奇异的井眼,有比例地排成星型,各井之间有间隔隔开,该井水质极优,水量充盈,H流传着一些有趣的传说:有人因打水,绳子断了,水桶沉下井底,用竹杆打捞,捞了半天都找不到,在场的人建议,何不捞一下别的井眼?结果在另一个井眼捞起,这就奇怪了。据说,小孩子身上出了痱子,到井洗三几次,痱子就不治而愈。不少人发现用该井水堡粥,很快就堡好,且软绵香滑,很是可口,像硼砂粥似的。用于煮饭,饭也香滑,特别开胃。人们说,今天如用该井水搞清凉饮料,有特殊价值。五眼井在解放后曾由政府清理过,抽干井水,清除沉积,井水清澈碧透多丁,成为西来初地一带居民的饮用水源。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家户户大都装上自来水,兴旺已久的五眼井,逐渐被人冷落,处于荒废之中,黯然失色了。该井原有一些记事碑刻,己不存在,只有井台旁边,那方小碑,文日:”西来众约”,依然屹立。此井现在还是一些外国朋友、侨胞寻访古迹的好去处。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为什么说民间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的原则是什么?广东省200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8068一、单项选择题12分1、《赵州桥》、《伏波井》、《日月潭》这类传说属于()。A、史事传说B、地方风情传说。、山川风物传说D、土产技艺传说2、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采用的分类是()。A、AT分类法B、BP分类法C、普通分类法D、母题分类法3、神话学派的创始人是()A、格林兄弟B、泰勒C、威廉-汤姆斯D、库伦父子4、湖北的《薅草锣鼓》,川北的“立歌堂”等,是()A、劳动歌B、情歌C、儿歌D、仪式歌5、《孔雀公主》是()的长诗。A、白族B、傣族C、蒙古族D、壮族6、下列这首客家山歌用的是()手法。走尽惠州并河源,井里烧火暗出烟。新打茶壶得人锡,仔细看真系有铅;只交人情莫交钱。只交人情摸交钱,有缘总爱嫩娇莲。灯草拿来整扫把,总爱有心慢慢缠;缠来缠去就团圆。A、顶真B、尾驳尾C、排比D、叠字7、《伊耆氏蜡辞》是一首()。A、仪式歌B、劳动歌C、情歌D、理论歌8、谜语:“一、四”(打一俗语,谜底:接二连三)。这则谜语的毛病是()。A、谜面不成文B、底面相犯C、浅露D、闲字无着落9、“骑马不带鞭一一尽拍马屁”是()。A、歇后语B、谚语C、成语D、谜语10、谜语:大力士。(谜底:武汉)这则谜语的主要毛病是()。A、底面相犯B、谜面不成文C、浅露D、闲字无着落11、招子庸的《粤讴》反映的多的是()。A、码头工人B、水上居民C、青楼妓女D、农民12、“民俗”一词最早在我国使用,是(),但只是作为“民间风俗”的缩称。A、宋朝的朱熹B、明朝的冯梦龙C、清朝的李调元D、汉朝的杨孚二多项选择10分13、俗文学的特点是()。A、口头流传B、内容通俗化C、书面流传D、形式大众化E、流传俗行化14、仪式歌主要用于()。A、劳动B、节日C、礼俗D、征战E、祭祀15、神话和传说的区别在于()A、神话的产生早于传说B、传说更富于社会性C、传说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神话则不然E、有些神话和传说分不开16、故事性的含义有()A、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B、有情节、有起伏。引人入胜C、有头有尾、层次分明、线索清楚D、语言尖刻、幽默E、通过动态来刻划人物性格17、《狼外婆》故事在不同的地方又可分别称为()A、《猪哥精》B、《老虎外婆》C、《狗婆精》D、《蛤蟆精》E、《熊人婆》三、填空题20分18、民间文学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文字,也就无所谓民间与宫廷的分野,也没有―和的差别。19、恩格斯曾翻译过古丹麦民歌《提德曼老爷》,并著有―和___等民间文学的专文。20、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完全脱胎于—,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写成的,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中找到它的影子。21、民俗学(FolkerE)这个术语最初是由国学者于1846年提出来的。22、民间文学作品整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和—。23、《粤风》的编选者24、受藏族《格萨尔王传》影响,蒙古族十一世纪初产生了2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刘禹锡的26、高尔基说,民间文学是和绝缘的。27、屈原是在采录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作的优秀诗篇。28、鲁迅先生说,传统民间文学是艺术,它是和的艺术对立的。29、动物故事产生于时代,植物故事产生与时代。四、名词解释18分30、两兄弟型故事31、灯谜32、感生神话33、玛纳斯34、十六字方针35、人类学派五、简答题20分36、狭义的民间文学故事是指什么?37、简述《蜡辞》的大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38、续写下面几则谚语。1、一家盖不起龙王庙,2、木匠家里无凳坐,3、三个臭皮匠,4、土帮土成墙,5、富人一席酒,39、为何要坚持“全面搜集”的原则?六、问答题20分40、马克思说:“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这句话怎么理解?41、对比下列两则民谣,指出其整理的优劣所在。1、《汉书》:“一尺布,尚可缝;一斗栗,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2、《前汉书》:“一尺布,暖童童;一斗米,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一、考核形式:闭卷,集中考试。答题技巧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分类、代表作品等内容的掌握程度。本课试题的单项选择题比多项选择题要容易得多。因为,一是正确选项只有一个,没有少选多选的问题;二是内容确定,选项之间在内容上的相似性小,如果对该知识点熟悉,能很快地确定正确选项;三是选项字数少,理解得快。单项选择题选项的内容主要是确定性的内容,如作品名称、体裁分类名称、作者名、阶段等。如果对重要知识理解了并记忆准确,单项选择题会做得快而准;如果对它不熟悉或没印象,就根本没法做。单项选择题的选项中也有一小部分分析性的内容,字数较多,难度稍大。复习重点和难点绪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的范围。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第三章:神话的含义、历史上的主要神话学派及其对神话的解释、神话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第四章:传说界说、传说的种类与思想内容、四大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的界定、故事的特点、提出AT分类法的人物及其著作、故事的价值、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第六章:民间歌谣的含义、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六类民歌的名称与定义、民歌的形式与分类第七章:本章重点掌握史诗的特征与三大英雄史诗第八章:民间叙事长诗的概念、特点与类别、中国民间叙事长诗概况、《哭嫁歌》作品分析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第十章:民间说唱概说、评书、快书与快板、相声第十一章:什么是民间小戏、民间小戏的类型、民间小戏的源流。练习题关于杨家将与契丹人作战的传说可归为(C)。农民起义传说B.起义英雄传说C.反抗外来侵略传说D.革命历史事件传说1846年,发明了“Folklore(民俗)”一词的英国考古学家名叫(B)。阿兰•邓迪斯B.威廉•汤姆斯C.马林诺夫斯基D.斯密斯•汤普森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它长(B)。A.10多万行B.50万行以上C.20余万行D.30万行以上鬼故事属于(D)。魔法故事B.变形故事C.动物故事D.生活故事河北农村流传的表述农民传统婚姻观念的谚语“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在内容的类型上可归为(B)。A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B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C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D其它民间文学在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中属于(D)。精神民俗B.社会民俗C.物质民俗D.语言民俗段成式《酉阳杂俎》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集,记录了大量民间故事。该书出现于(A)。A.唐代B.先秦时期C.魏晋时期D.明代有一种评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擂、拜山攻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这种评书的种类名称为(D)。A.世情书B.袍打书C.神魔书D.短打书9.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C)。A.岔断型幽默B.情感释放型幽默C.干涉型幽默D.含蓄型幽默鬼故事属于(D)。A.魔法故事B.变形故事C.动物故事D.生活故事许多地方在结婚仪式上都念诵撒帐歌,如“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等,这种歌谣属于(D)。A.法术歌B.情歌C.节令歌D.礼俗歌蒙古族讲述牧民武装起义反抗达尔汉王的黑暗统治与军阀暴政的民间叙事长诗是(B)。A.《钟九闹漕》B.《嘎达梅林》C.《召树屯》D.《十五从军行》鬼故事属于(D)。A.魔法故事B.变形故事C.动物故事D.生活故事侯宝林、薛宝琨等认为相声的名称经历了(人)的演变过程。从“像生”到“像声”,再到“相声”从“像声”到“像生”,再到“相声”从“相生”到“像声”,再到“相声”从“学像生”到“乔像声”,再到“相声”中国的狗耕田型(两兄弟型)故事首见于(B)。A.《山海经》B.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C.晋代干宝《搜神记》D.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多项选择题答题技巧这种题型,在给出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完全选对才得分,多选少选都不得分。这种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程度、对一些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多项选择题的难度很大,其难处在于:(1)选项内容主要是理解性、分析性的,往往有较大的深度;(2)选项字数较多,理解起来较费时间,把握每个选项的准确意思和意思的重心也比较费力;(3)选项之间的差别往往较小,有时只是一些微妙差别,辨别起来较费力。(4)正确答案的数量没有定数,稍有疏忽就会选择多选或少选,或选错一个,导致该题不得分。要做好多项选择题,首先要透彻、准确地理解课程基本内容,并记住重要内容,这样作起题来会举重若轻,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会很容易辨别。对于从缺乏专业知识角度设计的选项会轻易排除。其次,要善于分析选项的中心意思,注意选项之间的语义差别,并注意选项中涉及范围、程度、修饰语、限定语等内容的措词。如果两个选项说法差不多,要重点注意二者之间有哪些差别。有些选项是在说法和措辞上作文章,大致看起来意思好像对,但细看起来跟正确的说法差距很大。第三,要总结一下多选题设计选项的规律,比如常有哪些类型的内容,错误选项是从哪儿来的,是从什么角度设计的,比如考一种体裁的特征的题,设计选项时可能会把另一种体裁的某个特征的表述形式放到这里;有时一些选项是着眼于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容易那样认为,而实际上不是那样的,等等。搞清设计选项的一些规律会有助于提高多项选择的正确率。可以特别提示的是,本课程的多选题基本没有设计五个选项都是正确选项的题目。复习重点和难点绪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的范围。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第三章:神话的含义、历史上的主要神话学派及其对神话的解释、神话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第四章:传说界说、传说的种类与思想内容、四大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的界定、故事的特点、提出AT分类法的人物及其著作、故事的价值、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第六章:民间歌谣的含义、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六类民歌的名称与定义、民歌的形式与分类第七章:本章重点掌握史诗的特征与三大英雄史诗第八章:民间叙事长诗的概念、特点与类别、中国民间叙事长诗概况、作品《哭嫁歌》分析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第十章:民间说唱概说、评书、快书与快板、相声第十一章:什么是民间小戏、民间小戏的类型、民间小戏的源流练习题童话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其表现有(BCE)等。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童话多具有超自然的境界,充满浪漫的想象主人公方面,有神灵、仙女、妖怪,有法力非凡的人物,还有人兽一体的人物如蛇郎、怪孩子等虽然有虚构或夸张,但是没有用超现实的幻想营造神奇的形象和离奇的情节事物往往有神奇的、超自然的属性,如各种神奇的宝物、可以像人一样说话做事的动物等歇后语是一种幽默效果强烈的语言形式,从总体上看,歇后语的幽默效果构成的方式有(ABCDE)。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所讲的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征,而歇后语的间歇使人思索、猜测和期待,然后其目的语新奇巧妙,出人意外,造成岔断型幽默许多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使人们平时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从而形成情感释放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谐音歇后语因为比喻意歇后语多了一层谐音关系,也就是多了一层双关结构,而更为含蓄、巧妙,其幽默效果也就更强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语言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后世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又同(ABD)故事结合。A.两兄弟型B.难婿型C.怪孩子型D.毛衣女型E.蛇郎型关于传说与神话的联系,正确的说法有(AGD)。神话的内容是超现实的,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二者的情节整体上都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二者的故事的主人公有相同的属性,都以神格为中心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类型有(BCD)等。大众耳熟能详而缺点很少的英雄人物、崇高形象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大众耳熟能详但缺点明显的文学作品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常遭人嘲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德高望重的长辈与领导对天地开辟神话的文化意蕴可以分析为(AC)。神话中的垂死化身情节,体现了原始人灵魂不死的原始观念和积极旷达的生死观对洪水灾害起因的解释,是原始初民崇拜自然力的反映主要情节表现了原始人的创造精神,“讴歌人创造世界的伟大”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结婚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是后世人们出于道德规范对兄妹婚做的解释民间小戏是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由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BCE)等。A.越剧B.云南花灯戏C.湖南花鼓戏D.豫剧E.道情戏民间文学资料往往是文献记载中所没有的,所以是值得许多学科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料,其科学价值有(CDE)。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民间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是口头语言的真实体现,故民间文学作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民间文学记载着民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个人文学科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民间文学是“口传的历史”,许多历史资料特别是史前资料以及各个时期的部分民众生活文化资料是文献记载所缺少的,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民间故事的特点主要有三种(ADE)。A.类型化B.传奇性C.虚构性D.贴近生活E.泛指性山歌的特征有(ABE)。歌词可即兴创作,根据现场情况和感受现编现唱音乐节奏较为自由,句式、章法等也可灵活调整,便于感情的抒发和群体的社交主要在街巷之中演唱词句一般不是即兴创作,其章法与曲调也是较为规整和固定的以独唱形式为多,也有一些对唱的形式关于史诗的基本特点,正确的理解有(AD)。史诗只能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所以近代以来产生的歌唱历史内容或英雄人物的长篇叙事长诗即使内容上符合史诗的特点,因产生时间不对,也不能看作史诗史诗具有风格崇高,叙述庄严的特点,但在后世的传唱中,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讲述的庄严感逐渐减弱了,这些史诗就不再具有庄严性史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随着人的观念的逐渐科学化,神话色彩逐渐减弱,现实性逐渐增强,加入了很多后世的内容,这时的史诗也可以看作历史传说早期的史诗,就是用诗的形式表述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一些早期的创世史诗,与神话的内容基本相同,所以被看作史诗是不恰当的关于地方风物传说的含义,正确的说法有(ABC)。其内容常表现出当地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类传说关于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的解释不是科学知识有些地方风物传说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这类传说常对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进行科学的解释,因而有较强的可信性这类传说在旅游业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神话的论述,解释了神话的本质:“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段话可以理解为(ABD)。神话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这就形成神话的艺术构思原始人类借助神话就可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然的艺术加工”。他们虔诚地相信,世界本来就是他们所幻想的那个样子神话的内容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反映世界四大史诗有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和古印度的(BC)。A.《罗兰之歌》B.《罗摩衍那》C.《摩珂婆罗多》D.《格萨尔》E.《贝尔武夫》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有(BCD)。现代社会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信息传播媒体也越来越丰富和先进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进行在传统社会,信息传播媒体相比于今天很单调和贫乏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接触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民众认为口头创作比书面作品更为生动形象名词解释复答题技巧这种题型考察学生对课程中出现的概念、重要名词的掌握程度。考试题中的名词解释在概念解释课件中都出现过,这为复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本课的概念较多,覆盖面宽,复习仍有一定难度。在回答该题型时,要注意一般名词解释的内容是有层次的,首先是基本界定,然后作相关说明,比如题材类型的解释一般先下定义,再说明其范围或类型等。有些名词解释需要说明的内容层次有三四个,字数就多些;有些名词含义单纯,只作基本界定即可。所以名词解释的内容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需要多作解释就不能太简略。复习重点和难点绪论:民俗第二章:忠实记录第三章:自然崇拜第四章:山川名胜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第五章:童话的概念与分类、AT分类法、类型第六章:劳动歌、节令歌、爬山歌第七章:英雄史诗、《江格尔》第九章:谐音歇后语第十章:山东快书第十一章:采茶戏。练习题劳动歌2.民俗3.忠实记录4.白蛇传5.牛郎织女传说6.英雄史诗7.节令歌8.自然崇拜山东快书10.山川名胜传说11.爬山歌12.谐音歇后语13.《江格尔》14.采茶戏15.类型AT分类法17.童话参考答案劳动歌解答:劳动歌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多用于体力负荷很重或者动作重复单调的劳动,而且多为集体劳动,如打夯号子、装卸号子、行船号子等。民俗解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忠实记录解答:是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主要原则之一。其含义为:要忠实于现场的全部讲唱,包括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各方面,搜集者不加任何改变。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忠实于讲唱者的语言。必须现场做好记录,可用录音、摄影、录像等手段,并会使用相关设备。记录时要记下讲述者情况、采录者姓名、采录时间和地点等。白蛇传解答: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白蛇化身的女子与许仙相爱的传说。其基本情节为:(1)白蛇成仙,带青蛇来到人间;(2)白娘子与许仙邂逅相恋成婚;(3)白娘子被法海施计而现原形,吓死许仙,盗仙草救夫;(4)许仙被禁金山寺,白娘子一斗法海,水漫金山;(5)二斗法海,白娘子被困雷锋塔;(6)三斗法海,小青毁掉雷锋塔,救出白娘子。关于该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为明编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是一个妖精迷害人并被镇压的故事,其中已有白蛇传的核心情节。明代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有了完整的故事和细节,但仍然是“妖精缠人”的故事,不过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到清乾隆年间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白娘子已由蛇妖转变为蛇仙,成为民众理想中的妇女形象。到近现代,该传说突出了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牛郎织女传说解答: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该传说的基本情节为:(1)织女洗澡,牛郎拿去衣裳,牛郎织女相恋成婚;(2)王母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挑担追到天上;(3)王母划出银河,牛织隔河相望,雀桥相会。牛郎、织女本是星名,先秦时期二者只是神话中的形象,没有爱情关系。已有文献表明,该传说在东汉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其时牛郎、织女已有明确的爱情关系,而且有天河相隔、喜鹊搭桥、七夕相会的情节。后来传说又同“两兄弟型”“毛衣女型”“难婿型”故事结合。英雄史诗解答: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歌唱英雄、描写战争、记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其故事内容一般是讲述英雄如何率领本民族的民众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并征服分散部落、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在情节上有神话色彩、传奇内容。它以宏大的结构与篇幅叙述本部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分裂归于统一的主题。节令歌解答: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上古时期的节令歌大都在祭祀仪式上唱诵,是巫术与宗教活动的组成部份,也就是法术歌的一种。后来人们在节庆活动中仍然有巫术与祭祀活动,但许多活动法术色彩已很淡,已经演变为节日里举行的一般习俗行为或文艺活动,此时念诵歌诀只是习俗行为的一种,歌诀已不再被当作咒语。自然崇拜解答: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该种信仰认为某些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具有生命、意志和神奇的能力,因而将自然事物本身如太阳、大地、石头等作为崇拜的对象,祈求它们的保佑和关照。它是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山东快书解答:山东快书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侠义、武艺过人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山东快书也有其它题材,但以说武松为主,故原名“说武老二的“(因武松行二)或“说大个子的”(因武松个子大),也叫“竹板快书”“滑稽快书”。建国后,评书家高元钧在上海用山东语音演唱、录制快书,定名为“山东快书”,后沿用至今。山川名胜传说解答: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这类传说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看起来是在解说山水名胜的形成和特征,实际上表现的是当地人们对家乡景物的喜爱,和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愿望。这种传说使自然风光平添了人文情趣,因而更富于魅力。爬山歌解答: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叫“爬山调”或“山曲”。它一首只有两行,有时可以将许多首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诗篇,表达更为丰富的意思。谐音歇后语解答:是歇后语里较特殊的一类,就是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江格尔》解答:是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平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采茶戏解答:主要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最早源于茶农的采茶歌,又配以舞蹈,后来吸收地方戏曲成份,用以演出生活故事,成为带有浓郁歌舞色彩的小戏,表演时用茶灯、扇子、花篮等做道具。类型解答:类型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1910年由芬兰的阿尔奈提出该概念(英文为“type”)。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民间故事学家将许多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故事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AT分类法解答: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一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该分类体系将故事类型编为1至2499号,分为五大部分: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童话解答: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简答题答题技巧这类题型是就课程中较重要又规模不很大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要求考生简明回答。但简明回答并不是只回答几条干巴巴的要点,还要进行相关说明阐述,只是不要求像论述题那样要举出例子来论证。所以应注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的倾向,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尽量答得丰富些。复习重点和难点第四章:传说的价值、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四个结局的内容要点、四大传说的结局的特点、产生原因、艺术价值第五章:民间故事的特点、民间故事与神话的区别以及与传说的区别、生活故事的含义与特征第六章:仪式歌的含义与主要形式、民歌的功能第九章:歇后语的特点、歇后语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类型练习题简要说明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2.简述传说的主要价值。3.民歌的功能有哪些?4.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简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主要区别。举例说明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哪些人物形象类型。7.简述仪式歌的含义与主要形式。8.分析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9.什么是生活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附:参考答案简要说明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解答:民间故事的特点主要有三种:贴近生活。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与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泛指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表述时间时,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类型化。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多种说法,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简述传说的主要价值。解答:传说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娱乐价值。一方面民众在勤苦劳作之后,可以通过传说的生动离奇的情节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充实,另一方面,民众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困苦和压抑之中,那些传奇性情节实现了他们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教育价值。传说往往寄寓着民众的世界观、道德观、社会理想等,在传播中以“可信”的讲述方式和传奇性的情节对一代代的民众起着观念培育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当然也会有一些消极思想具负面影响。文化资料价值。传说承载着民众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史,包含着民众的生活习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资料。文艺借鉴价值。一方面传说的素材被借用到民歌、史诗等体裁中,对民间文学的其它文体而言有借鉴价值。民歌的功能有哪些?解答:民歌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抒情娱乐功能。民众可借助民歌抒发、渲泄自己的感情,使平日常处于劳苦、忧虑的内心得到补偿和平衡。教化规范功能。有些民歌传达着民众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教诲性的儿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实用功能。许多民歌有着更为直接的实用功能。劳动歌可以指挥、协调、鼓舞劳作;祝酒歌是一些地方招待客人的一种礼仪;有些地方的情歌是恋爱求偶的工具;有些民歌还被用在政治斗争中起舆论宣传作用。(四)文化资料价值。民歌记载着民众的生活与观念,从中可以见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的发展状况,有些资料是文字记载中见不到的。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解答: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1)表述紧凑,叙事精炼。快板书的讲述是随着快板击打的节奏吟诵的,节奏较快,语速匀称,不能有较大的停顿,因而快板书的表述显然比有唱腔的鼓词、曲词等节奏快,也比散说体的评书紧凑,在同样长的表演时间里,快板书所传达的内容含量要大得多。快板书艺人一般口齿特别伶俐,舌如利剑,话似连珠,语言明快酣畅,造成快板书表述的”快”。相应地,快板书的叙事也很精炼。每句话的意思都是相对完足的,一个意思不多作演绎。但叙事精炼的同时快板书也有较多的细节描写。(2)情节紧张,冲突激烈。快板书的主要魅力除了其语言的明快动听以外,就在于其情节的生动精彩。它所讲的故事都有一个完整、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起承转合的几个阶段,高潮过后迅即煞尾,显示出快板书干净利落的特点。(3)张弛有致,庄谐并出。快板书讲故事比其它文体更注重紧张的情节,但也不能自始至终都紧绷着,也要有较轻松的内容和节奏来调节,所以优秀的艺人编创和表演快板书都讲究急速与舒缓相搭配,使张弛有致,说到紧张时如同疾风骤雨,说到舒缓处仿佛流水潺潺。简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主要区别。解答: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的,主角是神;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举例说明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哪些人物形象类型。解答:以人物形象作为逗引素材的歇后语占有很大比例。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因为这种人物形象不因表意鲜明,而且适于作为大众话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这些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歇后语中经常出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评书等,其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人物在歇后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简述仪式歌的含义与主要形式。解答: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它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1)法术歌,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众认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2)节令歌,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3)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分析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解答: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经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此传说的结局本是牛郎与织女被王母拆散,银河相隔,但民众觉得理想得不到满足,遂想象出鹊桥相会的情节。此情节最早见于《淮南子》和《风俗通》。这种结局使民众在愿望和情感上得到很大满足,又以神奇的想象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瑰丽的色彩。(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故事本是丈夫尸埋城下、妻子殉情的大悲剧,但人们不满足于这样压抑的收尾,想象出长城崩塌的情节,使民众心头压抑的愤懑得以宣泄。长城是暴政强权的象征,它的倒塌表达了民众的愿望,显示出民心的巨大力量,也给受压迫的民众以抗争的鼓励。(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梁祝的爱情在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的摧残下以悲剧收场,民众依据灵魂不死和转生的俗信,通过变幻的手法使主人公获得了新生,使他们的爱情获得了另一种方式的圆满和永恒。这种结局不落俗套,也不粉饰现实,而使民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4)白蛇传:法海变蟹。白蛇传结局本是白娘子被镇压在塔下,夫妻离散、母子分别的结局,但民间传说让小青和许仙的儿子斗败法海,救出白娘子,而法海无处躲避,只得藏在蟹壳里,永远被人嘲笑和作贱,表现出民众的斗争精神和幽默情怀。什么是生活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解答: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又叫做“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生活故事又包括许多具体的类型,如巧媳妇故事、呆女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生活故事除了具备一般故事的特点之外,相对于幻想故事而言,它的特征就是:(1)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2)故事里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里常见的那些类型、那种样子,没有神仙妖魔,没有神奇得不合现实逻辑的本领。即使是塑造能工巧匠的形象,也不会以超自然的手法渲染其技艺。2论述题答题技巧论述题是就课程中比较重要、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知识点提出问题,一般是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或者需要结合作品作出较详细的分析论证的问题。论述题的特点是要进行论述,好的论述就像做一篇小文章,观点明确全面,思路清楚,而且答案的开头结尾、起承转合都有章法。论述题的内容不仅要给出要点,作出相关说明,而且要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论证。有些问题可以作为简答题来考,也可以作为论述题来考,区别就在于对答案的要求不同,简答题回答得比较简明,论述题要回答得很详细,关键是有例证。以上对回答各题型的考题作了一些说明,不尽之处请参看例题分析课件,那里对各种题型的回答方法作了比较好的展示,可以借鉴。复习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传说的艺术特征第九章:歇后语的含义、歇后语的类型、歇后语的特点练习题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主要构成方式与运作机制。试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论述传说的基本特征。附:参考答案1: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主要构成方式与运作机制。解答:歇后语最显著的语体风格就是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四种:岔断型幽默、乖讹型幽默、情感释放型幽默、干涉型幽默。第一,岔断型幽默。指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一个间歇或停顿,造成语意的岔断,并在后一部分出语奇巧而构成幽默。歇后语的间歇使人思索、猜测和期待,其目的语越是出人意外,越是新奇巧妙,就越引人发笑。人的心理期待突然扑空,转而发笑,这是幽默构成的基本原理之一。歇后语的岔断型幽默就是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造成的。歇后语两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都有一定的奇巧性、含蓄性。第二,乖讹型幽默。指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语言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型幽默。违背常理的事情通常是滑稽可笑的。由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造成幽默,是幽默构成的重要原理之一。乖讹型幽默就是这种原理的一种体现方式。当人们突然发现,他所联想到或听到的一件事情与某种观念之间缺乏一致性,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乖讹感,这种乖讹感出乎意料、令人惊奇,这种感受瞬间无以化解,就转化为笑。第三,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的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系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以上是语义双关造成的干涉型幽默,另一种干涉型幽默是谐音双关造成的。谐音歇后语因多了一层谐音双关性干涉关系,而更为含蓄、巧妙,其幽默效果也就更强。第四,情感释放型幽默。指很多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使人们平时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从而使人发笑。通过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形成幽默,这是一个重要的幽默构成原理。情感郁积的释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贬低、嘲笑别人,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而发笑。二是通过解放某种禁忌,突然获得解禁的快感而发笑。这种格调粗俗的歇后语也有较大的数量。2:试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解答: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其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口头创作,二是口头流传,三是口头保存。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第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还在于,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口头性造成的。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群体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形成方式上,民间文学是民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第二,在内容上,民间文学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第三,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容上的传承性,如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有其主流倾向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骤然发生根本、彻底的变化,这使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和人物类型。第二,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情节构造、讲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成为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性的原因,首先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第三,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在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口头性与群体性对民间文学特质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传承性与变异性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四个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根本区别,成为辨识民间文学的主要标志。3:论述传说的基本特征。解答:传说有五个基本特征:(1)讲述方式的“可信性”。传说的故事纯属想象、虚构,其主要内容显然并不是真实可信的。但是讲述人却摆出一种煞有介事的样子,像是在讲述一种有根有据的信史,传说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达到有机的统一,成为该文体的一种显著特色。(2)结构线索的推原性。传说的结构往往从提出问题开始,以回答问题结束,中间以虚构的故事来作为解释的过程,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推本溯源的结构形式,其线索就是提出和回答问题。有些传说并不明确提出问题,也以解释某个问题结束,这种解答问题的方式并不是科学的,而是艺术的。(3)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传说的传奇性指其故事情节既合乎常情,又悖乎常理,既有现实情景,又有奇情异事。传奇性情节使传说的内容波澜起伏,并有一定的幻想色彩,格外吸引人,并且能够以魔幻的形式满足民众的愿望。(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类型化指传说往往不是全面细致地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而是集中渲染人物性格、能力或行为的某一个方面,使他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5)流变中的生命力。传说是在传播中演变的,这种演变也是传说随时代、地域的变迁而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时代的变迁、传播地域的不同等往往使传说的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情节也逐渐丰富,主题也逐渐深化,这些流变使传说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成长性。如孟姜女传说由最初的赞美女子懂礼主题演变到反抗暴政的主题。二、名词解释1、传说核民间传说应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如巫山神女峰的传说就是围绕名为神女峰的巨石创作的故事。2、史诗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长诗,它一般采用韵文或韵散结合的"说唱体"形式,它的主题严肃、题材重大,结构宏伟、格调庄严。史诗有的记叙一个民族在其原始发展阶段,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所作的种种解释;有的则唱叙某个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部族迁徙,征战融合等重大事件。3、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之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为广泛。4、全面搜集:所谓全面搜集,就是要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地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都搜集起来,为整理写定、推广和研究提供充足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搜集具体表现为:1.对各种体裁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都应搜集。2.从内容上,优劣兼收。3.从时代上,新旧俱收。4.对同一类型作品得众多异文,应尽力搜集。5.从流传形式上,口头与书面作品均应搜集。6.对与作品相关的其它材料也要注意搜集。5、集体性: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着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流传中的再创作)是在集体中进行的。民间文学的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每一个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着某种程度的加工。从这一角度讲,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创作者。6、歌谣学运动:“五四”前后,我国文化界兴起了一个采集、整理、研究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故事、谚语的新科学运动,即歌谣学运动。这个一开头就带有科学、学术性的活动,既是我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开始,又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端。1918年北京大学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了征集歌谣的简章,开始了歌谣征集运动,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积极赞助下,任教于北大的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主持了这项工作。同年5月,他们在《北大日刊》开辟专栏,每期登载歌谣一首,称之为《歌谣选》,由刘半农主编。1920年冬,北大文科教师们进一步组成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歌谣研究会归入国学门。同年12月17日,由蔡元培发起,刘半农、沈尹默编辑,开始印刷《歌谣周刊》。在《歌谣周刊》的发刊词里,明确提出了搜集歌谣的目的。96期《歌谣周刊》,从收集到的一万三千余首歌谣中,选刊了近二千首,发表了歌谣和其它民间文学的有关论文近三百篇。此外,歌谣研究会还编印了《吴歌甲集》、《吴歌乙集》等8种丛书。“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了现代科学的要求和倾向。虽然“五四”前后的歌谣学,“在种种方面仍然有着极大的限制,但是,从学术性格上说,它大体已经进入了现代的科学的境界了”。这次歌谣学运动当视为我国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民间文艺学的开端。7、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高原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一种民歌形式。在当地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和藏族等民族中流传,基本上用汉语演唱。花儿多唱情歌,以花卉作比兴的叫多。当地人人会唱,象满山遍野的山花处处开放。其中每年夏季的莲花山花儿会是他们演唱花儿最为隆重的时节。花儿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河湟花儿:基本形式是四句一首,在整体上前两句和后两句相对称而成扇面对形式,显得整齐协调,每句七至十一个字,如《白牡丹令》:远看黄河一条线,近看黄河是海边。远看尕妹黄金莲,近看尕妹是牡丹。二、洮泯花儿:,一般是三句一首,每句七言,多为三顿,称为“单套子”,也可以由两个“单套子”组成“双套子”,如:你像园里大丽花,折到我的柜上插,看见花儿忘不了下。8、民间歌谣是人民创作的短小、抒情性的作品。它可以歌唱,可以吟诵。民歌和民谣的区别。9、民间笑话具有强烈喜剧性的故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喜剧性,即通过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荒谬对立,来激起人民的笑声,显示出创作者的批判精神。10、创世史诗:创世史诗,人民又称之为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它是一个民族早期集体创作的长篇讲唱作品,它们都与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关,是人们在幼年时期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它显示民族早期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在我国的纳西族、瑶族、白族都流传有《创世纪》。11、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应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词语解释:),“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如巫山神女峰的传说就是围绕名为神女峰的巨石创作的故事(图像资料:)。12、《民俗周刊》1926年至1927年,北大一些教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民间文学的新风也随之从北方吹到了南方。1927年冬,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1927年11月,学会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由董作宾和钟敬文编辑,共出12期;1928年3月将该刊改为《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编辑,到1933年6月停刊共出到132期(含前12期),发表故事近400篇,研究文章300多篇,出版丛书及专号60多种,其中歌谣16种,故事传说11种,谜语5中,风俗和信仰12种,少数民族8种,民俗研究9种。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周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帐》一文中,认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以前的民俗工作中,最富于成绩的是故事、歌谣和民间谚语;而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则侧重于“信仰和行动”及“习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俗。《民俗周刊》在发行123期停刊后,又于1936年复刊,成为《民俗季刊》,因战事只出了8期。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影响下,厦门、福州、杭州等地区也成立了响应的学会。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三十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LB^步。13、神话:神话出自希腊语,意思是“关于神祗与英雄的传说和故事”。英语中的“Myth”意为想象的或虚构的故事。大体分为狭义的神话观和广义的神话观。(1)、狭义神话该神话的定义以马克思为代表,他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一段论述神话的语言,即“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2)、广义神话随着二十世纪世界学术思想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视野和学术研究方法的更新,狭义神话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一部分人认为,神话没有消失的时候,今天也有新神话产生。如《大英百科全书》“神话”条云:假若有人已决定把神话看作一个已经结束的过去时期的产物,那么在确定这个过去时期的历史时间问题上,就会出现难以逾越的困难。要精确地说出某一神话主题何时起不再创作神话,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国学者中持广义神话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神话学家袁珂先生。他认为神话不仅指远古的神灵故事,它也包括后世出现的具有神话因素的历史与历史化了的神话,具有民间传说的依凭的仙话,比较有意义的怪异,源于佛经的神话人物与神话故事等等。(3)、在我国绝大部分学者赞成马克思的狭义神话观,并且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定义,即神话是“通过他们的原始思维不自觉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人格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语言艺术创作。”14、信天游: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是流传于陕北、宁夏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一般是两句为一节,每句字数不固定。在韵律上一般是两句一韵,长歌可达数十段。有一百多种曲调。手法上多用叠音字和比兴,如《蓝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应的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实时的爱死人。传统信天游多为情歌和苦歌。革命战争年代,在陕甘宁边区产生了大量的歌颂党和新生活的信天游。15、英雄史诗:以早期人类的部落征战和英雄斗争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口头讲唱作品就是英雄史诗。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亚美尼亚的《沙逊的大卫》和我国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氏族、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还有与之相联系的部族大迁徙。因此英雄史诗反映的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部族人民的意志和思想。可以说史诗中的英雄都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比如格萨尔、江格尔等身上所闪现的民族精神之光不断地激励着民族奋发前进。三、简答题1、试论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前者促使了劳动人民与口头创作的结合,后者则是口头性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从文学发展史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产生的。在尚无文章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唯一形式。当文字出现后,在旧时代,它被统治阶级所把持、垄断着,广大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群众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使用文字的权利。他们难以欣赏书面文学作品,更难以参与书面创作。所以,对广大民众来讲,口头语言仍然是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唯一方式。在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人的新时代,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以口头方式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学。在文化教育普及的地方,人们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既可以用书面语言的方式来从事文学活动。他们中间的少数人也确实由口头创作走上了书面创作之路,成为著名的作家,而大多数人依然离不开口头语言艺术。口头文学的这种渗透到民众之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优点是书面文学乃至现代视听文学(广播、电视)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加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民大众与口头语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们将口头语言艺术运用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另一方面,口头语言艺术也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艺术审美情趣。因此,在人民大众能够享受文化教育、能够欣赏和参与书面创作的社会条件下,口头文学仍然活跃在民间,继续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可以预料,只要人类一天不离开活生生的口语,人民的口语创作就一天也不会停止。2、在民间文学的采录过程中如何才能保持记录的忠实性?"忠实记录"是采录民间文学作品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记录稿应保持讲唱者讲唱内容的本来面目,不允许随意增减加工。这因为民间文学在人民的生活中并不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出现的,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学欣赏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忠实记录不仅为整理写定提供了可信蓝本,还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忠实记录简单说来就是讲唱什么就记什么,怎样讲唱就怎样记,不加入自己的任何补充和删改。忠实记录除忠于原讲唱作品的内容之外,最重要的要忠于讲唱人的语言。语言是构成作品的首要因素,民间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是通过朴实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有些初学采录民间故事的人,往往只注意记录故事的情节,没有下工夫记录原讲述者的语言,最后在整理写定时,语言中充满了知识分子腔调,以致使作品失去了它原有的无数光彩。钟敬文先生在《关于故事记录整理的忠实性问题》一文中特地指出:"作为多种人文科学研究材料的民间故事、传说的记录,必须是按照民众的口头讲述忠实地记录下来,并且不加任何改变地提供出去。即使原讲述中有残缺或含有显然错误的内容等,也不要随意加以删除或改动。最好把对它判断和弃取之权留给它的各种研究者。记录民间文学作品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录音机、摄象机等现代技术设备。但耳听手记仍是目前民间文学采录工作通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民间文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方法要点为:1.聚精会神,手脑并用。2.逐字逐句,全面准确。3.音形俱录,保持鲜活。不仅要记录语言,还应尽可能将讲唱者的声调、表情、动作以及讲唱气氛、听众反应记录描述下来,以便保持作品的鲜活形态,也就是一些学者所讲的"立体性".4.背景资料,记录完备。对于讲述者、采录者、采录时间、采录地点等背景资料要记录完备。如果是出设的故事讲述家和歌手,除记录一般情外,还应包括其简历、作品数量、类别、来源、讲唱特点及其他特殊情况。这些对整理写定作品或作研究都是大有好处的。总之,要做到讲(唱)活,听清,记全,然后才能进行整理写定。3、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4、如何理解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的这段话较为科学地概括了神话艺术的本质。神话是充满幻想的神奇艺术,这些丰富的想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方面的内容,即自然界、人与自然的斗争、社会生活。神话就是对这三方面内容的一种概括、一种艺术加工。这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表现为当时的人们对种种神奇的幻想信以为真,并且认为它们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原始人看来,神话中展现的种种自然力和社会现象的人格化,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幻想,或是一种“加工”,他们十分虔诚地相信世界本来就是神话中描绘的那个样子。他们把幻想当作现实,对幻想的一切都确信无疑,将幻想和现实划上等号。在他们眼里神并不是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工具武装着的十分现实的人物,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是人民的教师和同事。”受当时思维发展程度的限制,原始人不能将自然和自我区别开来,认为所有的自然界同人一样具有生命情感以及意志的力量,他们将自然人格化和神化了,于是在神话艺术中,他们往往将客观事物本身和关于这些事物的幼稚观念完全等同起来,视为一体。5、简析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相对稳定的特征就叫传承性。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也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同时还表现在具体作品的传承上。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一些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观、道德观以及许多传统心理反映到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形成一些固定的内容情节,如好心人因祸得福、穷光棍巧遇仙女喜结良缘、动物报恩、勤劳者挖宝致富等故事,都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同情弱者、扬善惩恶、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愿望,它们不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中重复出现。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代代相袭的成分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