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桃花源记初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  >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情境化教学10分钟说课逐字稿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情境化教学10分钟说课逐字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桃花源记》,我以《虚愿难酬,绝境生花》为题,创设情境,将整节课设置为桃花源小队探险之旅,每个同学都是探险队中的一员,跟随着队长我,进行一场华丽的冒险。

接下来我将从课标要求、设计理念、设计情境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我的说课内容一,细读要求说文本。

根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作品精美的语言。其次, 随文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此外,也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选自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内容和主题上说,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属于古代诗文,或记事,或记游,或状物,或抒情,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古人的思想和情趣。阅读这些诗文,可以让我们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细细品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陶渊明运用文字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看上去无比真实而美好的理想世界,课文当中的大部分段落都从不同的角度围绕桃花源的“美”来展开描写的。

因此,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不仅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还要感知古人的智慧,通过学习本课,获得审美的体验。

二、依标扣本说理念

针对新课标要求教材编排特点,结合王荣生教授呢曾说的: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在充分尊重八年级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我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也会根据教学目标来展开。

1.通过回顾文本,整体感知内容,梳理课文思路,建立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

2.通过品析关键字词、补充写作背景,回顾旧知等方法研读课文,揭示文章虚实相生的写作秘妙,感受桃花源的特点和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抓住文中的留白之处,理解“桃花源”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其中,通过品析关键字词理解桃花源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桃花源”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置凸显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重难点的选择方面,则集中精要。从不同角度体会了古人的思想和情趣,在感受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受到美和文学的熏陶。

三、创设情境说过程

特级教师肖培东说:“让阅读教学真实发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紧围绕着“绝境”一词,设计了探险之旅这一情境,基于这一个情境,我设置了四个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一:选择探险目标

首先以图片导入,出示三幅图片,让学生说说哪一个才是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桃花源,并说明理由,选择不同的图片会到达不同的地方。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通过图片细节回忆文章细节,对于桃花源的景物有更深刻的感知,温故而知新,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教学活动二:规划探险路线

在引出情境之后,我会以希沃排序游戏为引子,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游戏,并设计问题:“在寻找桃花源的路上,有几位前辈?”来建立人物档案卡,了解人们对桃花源的执着追求。这一环节通过游戏的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梳理文章情节,快速建立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活动三:明确探险目的

激发每个同学的参与感之后,保持学生探索欲的同时,基于学生对文本的宏观理解,顺势抛出一个总结性问题:“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寻找桃花源,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基于前两个环节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学生很容易会找出词语——“绝境”,通过小组谈论法,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通过品析关键字词,感知桃花源的绝“妙”之处,提高课堂效率,也让文言文的学习回归到字词的积累落实,在知识点落实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和灵活运用,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四:发掘探险真相

在了解桃花源的绝妙之处后,回到人物档案卡,补充寻找的经过与结局,同学们很容易发现,绝“妙”之处,也是绝“无”之处,通过补充完成时代背景表格,同学们可以直观的看出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绝对不可能真实存在的。

顺势提出,“为什么作者要描写这样一个美好却不存在的地方”,联系之前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李清照的《渔家傲》,不难看出,这样的地方寄托着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个绝“妙”与绝“无”之境,也是理想之境。

教学活动五:感知探险精神

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本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陶渊明思想情趣的感悟,我提出拓展问题:“三个人物寻找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抓住文章的留白之处,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让思维自由驰骋,尽可能较大的产生设想,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思路打开之后,顺势提出问题:“只有这三个人在寻找桃花源吗?”同学们很容易联想到作者陶渊明也在寻找,让同学们再次回顾旧知,搜索脑海中陶渊明的相关作品,思考:“陶渊明是否找到了桃花源?”明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根据他《归田园居》的描写,他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田园生活和隐居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个人理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将虚构的“世外桃源”移植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并得出结论,虚愿难酬,虚愿未至,但虚愿并不是不会至,只要心中有理想心中有追求,即使在绝境也能生长出绚烂的桃花。

此环节升华主题,以图片形式展现古往今来历史名人为追求桃花源的所做出的努力,明确我们通过本节课所要学到的探险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在心中保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并拥有为之不懈奋斗的勇气。

教学活动五:展望探险未来

(1)完成课后关于文章内容的选择题。

(2)写一写你心中的“桃花源”,并思考你将如何到达。

第一项为基础作业,在完成了课文学习之后,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新的理解,通过做题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测自己的掌握情况。第二项为拓展作业,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结束了,但是探险精神不会结束,让同学们发挥想象,把“桃花源”根植在每个学生心中,帮助同学们树立理想与目标,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四、浓缩要点论板书

在板书呈现的过程当中,根据学生深成性的回答逐渐完善,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落实记忆,让板书成为梳理结构,凝结重点的载体。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