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杨振宁谈研究生难  > 杨振宁谈创新:兴趣是创新之源

杨振宁谈创新:兴趣是创新之源

兴趣是创新之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谈创新

来源:安徽日报 2015-9-20 桂运安

“在创新方面,个人兴趣尤其是早年兴趣,常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9月19日,2015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上,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演讲中,与300余位科学家和中科大师生分享了他对科研创新的看法。

“兴趣是创新之源、成功之本。 ”在演讲中,杨振宁谈到世界上多个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成功均与早年兴趣有关。 1905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26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论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大的、观念上的革命。为什么一个26岁的年轻人,能做出这样的成果呢?杨振宁说,其实爱因斯坦还在读书的时候,在给女友的信中就透露他对电动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个电动力学,就是后来狭义相对论这一革命性理论的重要基础。

1953年,世界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世纪性的重要发展——DNA双螺旋结构学说的提出,那是美国青年学者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做出来的。杨振宁介绍,在很年轻的时候,两位科学家就意识到必须研究DNA分子结构,他们对此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时,不少科学家对此有兴趣,但他们两位是比较专注的,这也是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20世纪,数学界有一个重大的、世纪性的成就,由中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完成,这与其兴趣有着根本的关系。 ”杨振宁透露,1944年,陈省身完成了高斯-博内公式的简单内蕴证明,攻克了“几何学中极其重要和困难的问题”,该论文被誉为数学史上划时代的杰作,现代微分几何就起源于他的这一研究。高斯-博内定理,19世纪就已经存在,但是局限在二维空间,陈省身把高斯-博内定理扩展到四维空间。生前,陈省身教授再三地表示,他对这个定理很早就发生了兴趣。早在巴黎做博士后的时候,他就对此发生了兴趣。后来,他在西南联大做年轻教授时,仍然对这方面继续发生兴趣。研究中,他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把两维的高斯-博内定理证明简化,浓厚的兴趣最终奠定了世纪性成果的根基。

“我一生所做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规范场,这与我的兴趣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振宁如是说。1954年,杨振宁与年轻博士后Mills共同提出规范场理论,这是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为什么我要写那一篇文章?那是因为我在西南联大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以及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对规范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振宁说,很久以前,就有科学家讨论了规范场,但讨论的规范场很漂亮却没有用处,而他一直对这个漂亮又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发生着浓厚的兴趣。 “到了1954年,这个兴趣就发生了作用,当年杨-Mills规范场论 (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这个后来成为我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杨振宁透露。规范场理论,后来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主导了长期以来基础物理学的研究。

“做科研成功,有好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兴趣、一个是能力。 ”杨振宁说,但光有兴趣和能力还不够,做科研的人,有很多对研究有着很大的兴趣,也有着很好的能力,可是并没有做出重要工作,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科研成功,还要有机遇。 ”杨振宁表示,“恰巧这个人在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况下,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科学方向重叠在一起,这个时候他才有成功的希望。”

 

2015年09月21日 15:32: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