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李雪琴纽约大学研究生毕业了吗  > 名和利,救不了李雪琴

名和利,救不了李雪琴

原创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在刚刚凭借短视频走红时,李雪琴参加过一个访谈节目。

那一天的取景地在北大附近的一条小河旁边,谈话过程中,李雪琴看到原本极为平静的河水,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在无风的天气里忽然涌动了起来,而后又很快恢复了平静。

她很诧异,盯着小河呆呆地愣了很久。

录制快要结束时,主持人问她人生的座右铭是什么,她回答:“得失不怨人”。

此后对方又问她墓志铭是何,她脱口而出:“谢谢惠顾”。

“我知道自己身上的这种‘红’都是暂时的”,就像那条忽然翻涌的小河,李雪琴想,早晚有一天,自己也会回归平静的。

“我一点都不深刻,如果能逗大家笑一笑,那也算是我为社会做了一点点贡献吧。”

大家好,这是李雪琴。

1995年7月1日出生在大城市铁岭,更具体点说,她在开原长大,与喜剧大师赵本山、东北著名狠人范德彪都是老乡。

在开原街道极为显眼的地方有一座高楼,高楼顶上挂着12个大字:“开心之原,欢乐之城,幽默之都”。开原地方小,打着车转圈跑一天也花不上50块钱,小时候李雪琴一走一过总能瞅见这12个字,瞅的次数太多了,她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一身幽默细胞就这样生根发芽。

李雪琴本名叫李雪阳,“雪”是族谱上定好的,“阳”是爷爷选的——她出生时是夏天,老人家希望她能做一个温暖如阳的人。

后来改名是因为某次小组作业,大家都有艺名,她也想整一个,想起自己原来有个笔名叫“破琴”,于是就把两者结合,鼓捣出一个“李雪琴”。她自认这名挺符合自己气质,接地气,“有一股大妈的气质”——你看这名,多亲切。

在开原,李雪琴有很多好朋友。

大家年龄差不多,还都在一个学校念书,每天上学、放学都混在一起,走到哪儿都是呜呜渣渣一群人,家长形容这种快乐为“一天到晚就知道彪吃彪喝彪玩”。

孩子们很淘气,但也很善良。记得有一年教师节,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李雪琴买了一罐八宝粥,上课时“咔”一下把粥全都倒在了同桌的桌子上,然后举手说同桌吐了。

老师听了吓一跳,赶紧跑下讲台查看情况,就在这时李雪琴拿出了全班同学准备的花,并给老师送上了祝福。

欲扬先抑,她打小就对喜剧节奏有着特殊的理解。

在开原“跑疯”小分队里,李雪琴的年龄最小,但脑子最活。同样是成天在外面吃喝玩乐,但她每回考试都能拿全班第一,其他玩伴不是第二、就是第三,倒数的。于是每当考试成绩公布,小分队里的成员除了她都免不了家长的一顿锤。

有对比才有反差,那时候大家就说:李雪琴这孩子啊,长大指定有出息!

李雪琴童年照

尽管身边不缺表扬,但李雪琴的父母,老李和敬爱的贾女士,却从未对姑娘提出任何苛刻的要求——“别走歪路,健康快乐”,就是他们对女儿最大的期待。

“所以到现在我的道德底线都是板板正正的”,讲起这个,李雪琴总是特别骄傲。

李雪琴是被“散养”长大的,念书学习之外,父母对她的其他事也很少插手。

和李雪琴一起长大的朋友说,过去整个小区大院里,她是唯一一个可以随便上网、玩电脑的小孩。所以彼时每到放学、放假,周围的小伙伴都喜欢凑到她家里打游戏。

一大帮子熊孩子聚在一起,闹腾得房顶都快掀翻了,可李雪琴的妈妈贾女士从未因此生过气、红过脸,每回看见小同学都笑嘻嘻地迎人进门。

这不是一种虚假的家长式客套,在李雪琴心里,真实的贾女士就是这样一位善良、可爱,且非常酷的小姑娘。

李雪琴的妈妈贾女士

在李雪琴的记忆中,妈妈是“长不大”的,她不认路、特别害怕自己出远门。

李雪琴18岁那年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贾女士也跟着去了。母女二人坐着绿皮火车哐当哐当颠了一宿,终于从开原到了首都。那是妈妈这辈子第一次到北京,李雪琴说,在看见城市高楼时,妈妈的眼中分明闪烁着虔诚。

贾女士第二次到北京是为了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活动开始前几天,李雪琴特意带着她走了几遍从宾馆到体育馆的路线,可到了典礼开始那天,她还是走丢了,最后只能慌慌张张地给女儿打电话。

李雪琴与妈妈(左边一、二)一同参加毕业典礼

在与贾女士的母女关系中,李雪琴是更敏感的那一个,换句话说,总是女儿照顾妈妈多一些。

李雪琴14岁时,父亲做生意赔了钱,为了躲债,他跑了。

于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都只有李雪琴和贾女士相依为命。那段时间里,贾女士很敏感,情绪也不稳定,李雪琴是她唯一的发泄口,“有的时候写完作业,在家看电视都会被她大骂一顿”。

可李雪琴知道,这种极为反常的行为是一种悲伤的表现。

所以她从未反驳过——忍着,哄妈妈,找个没人的地方哭,那段时间母女二人的每一次争吵都是如此化解的。

家道中落后,李雪琴的零花钱也变少了。住校念书时,周围同学的生活费是每月500元,但她就只有100元,彼时她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能和同桌一样,买一根6块钱的自动铅笔。

这段不太富裕的日子在李雪琴心里留下了一道疤,哪怕日后挣到了钱,她的消费习惯仍是“买最便宜的那个”。就像东北人特别喜欢攒塑料袋一样,她觉得攒钱也是一个道理,“指不定啥时候就用上了”。

李雪琴与妈妈早期合影

家庭发生变故后很多人都在说“完了,耽误孩子了”。李雪琴害怕妈妈听了会难过,所以半点异常都不敢表现出来。在学校,她把成绩拼命稳定在年级第一;在家里,她还要消化妈妈的负面情绪。

“这个家真的就是我顶起来的”,后来李雪琴在采访里说:“虽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我确实是我妈唯一的精神支柱。”

因为家里的这些事,“14岁”成了李雪琴生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

很多东西从此结束了,比如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青春期的叛逆情绪,以及一些对于未来横冲直撞的勇气。

成名前的李雪琴

她觉得自己不浪漫了,因为在这之后,她每天思考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让妈妈开心,后来又发展成如何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