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本科学历含金量比硕士博士高  > “学历通胀”:数据透视千万考研人群的学历焦虑

“学历通胀”:数据透视千万考研人群的学历焦虑

【导语】

又是一年考研日。每年考研季落下帷幕,有人欢喜踏入梦校,有人忧愁遗憾落榜……

然而,今年的一个微博话题——#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让许多欢喜也变成了忧愁。

本以为拼命考上研究生就能找到好工作,如今却发现硕士文凭遍地都是。那么,“人均硕博”是一种普遍现象吗?

我们通过对全网24932条数据的收集与清洗,得到3673条有效数据,回应了现代社会有关“人均硕博”这一看似合理说法的误解,进一步解释了“本研倒挂”,即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本科生的现象。

“人均硕博”的错觉——现状

2023年4月,一则名为『硕博毕业人数首超本科,本研倒挂,研究生学历真的过剩了吗?』的新闻登上热搜,瞬间引发网友热议。

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3年北京的研究生毕业人数将首次超过本科生,出现本研倒挂现象。

观察近几年北京本科生及研究生毕业人数统计,会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

图表1:近年北京市普通本科与研究生毕业人数

该新闻内容还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是继2022年之后,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再次破千万的一年。

读研热持续升温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本研倒挂,即学校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本科生。

然而本研倒挂并不是北京的“地方特色”,而是高水平院校,尤其是985高校的“特产”。根据2023年部分高校公布的毕业生数据来看,一半以上的985高校的研本比大于一,2022年各高校公布数据也显示研本比大于一的院校均集中于985、211院校。目前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数量的现象仍主要集中于高水平院校。

 

图表2:部分985高校研本比数据来源: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2022年注释:除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未公布官方数据外,其余985大学均在列

从全国的毕业生数据来看,虽然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和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从整体的研本比来看,二者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本研倒挂”仍只是局部现象。

图表3:全国研本比(2016-2023)

无论是实现全国范围的“本研倒挂”,还是实现“人均硕博”,都还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人们为什么仍会产生“人均硕博”的错觉呢?

后疫情时代下,经济逐渐复苏,就业市场却无法快速回温,“就业难”成为常态。媒体上不是“学霸宿舍全寝保研”“普本考研逆袭985”的模范报道,就是 “名校高材生毕业摆摊”“留学海归ooffer在家待业” 传播就业焦虑。

 在如此进退两难的情境下,也许是害怕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选择逃避现实,抑或是有个人的学术追求,总之继续深造成为多数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多人加入卷学历的赛道,高水平院校中该现象尤为明显。

各院校的本科生升学率、深造率是反映本科毕业生去向的重要指标,从各高校官方公布数据不难发现,985院校、211院校、双非院校的深造率依次递减,越高水平院校的学生选择深造的比例越高;985院校中深造率大于50%的占大多数,可以看出如今的学生对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追求,甚至起点越高的学生越追求高学历。考研人数上升是个人学术追求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共同结果。

图表4:全国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率数据来源: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2022年

对于“本研倒挂”现象,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研究生人数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放眼全球,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的研究生从数量上看可能并不占劣势,但需要考虑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硕博比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一道鸿沟。

图表5:国际硕博人数注释:人口硕博比即若干人中才有一个硕士/博士生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美国博士调查数据,2015年

根据仅有的2014-2015年的数据,美国约420人中就有一个硕士,5900个人中就有一个博士,而我国约2170个人中有一个硕士,23650个人中才有一个博士。“人均硕博”尚属夸大其词。

考研话题人群画像

遥想过去几年,大三开始备战考研已是遥遥领先,而如今随着考研人数的大量增加,考研压力逐渐增大,社交媒体上建议大一就开始制定考研计划的帖子比比皆是,如此内卷下去的结果可能是中考、高考、考研一手抓……

图片来源:小红书,如侵删

“考研”话题热度每年都居高不下,那么都是哪些人在关注考研呢?为此我们从年龄性别、省份分布、城市分布等几个方面对关注“考研”话题的人群进行统计分析。

性别方面,关注“考研”话题的男性略多于女性,分别占比51%和49%;年龄方面,18-23岁的人最关注考研,多为学生群体,24-30岁和31-40岁的人群关注“考研话题”占比不相上下,考虑这些年龄段人群就业后仍想继续深造,可能有迫于社会压力,想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图表6:关注“考研”话题人群性别年龄分布

地域方面,全国关注“考研”的前四省份为广东、山东、江苏、河南,这与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前四的省份相符。

 图表7:关注“考研”话题人群与报名考研人群省份分布

全国关注考研的城市排名Top10 分别为:北京、上海、成都、重庆、郑州、西安、广州、武汉、深圳、苏州,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排名也较为靠前。

图表8:关注“考研”话题人群城市与城市级别分布

此外,从城市级别来看,三线城市的人群最为关注“考研”,其次才是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不排除“读书改变命运”的心理为重要驱动因素。

明知山有虎,偏向明知山——原因

近年来,随着外卖、出租车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接连出现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许多人逐渐感受到“学历贬值”的真实压迫。

有网友调侃,“外卖也要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了”“毕业即失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千军万马走钢丝了”。

那么,明知道自己正处于一个“学历贬值”的社会,为何我国每年仍有数百万大学生前赴后继,争去“明知山”呢?

 ✦ 山里有庙

从国家角度来看,人才是每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财富。随着GDP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扩招政策逐渐完善,国内研究生人数的蓬勃增长。

近年来,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改革,在促进本科生人数增长的同时,逐渐推行研究生扩招政策,这两年,扩招更是进入了快车道,2023年招生人数比十年前整整翻了一番。

图表9: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2013-2023年)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2023年

同时,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扩张趋势也贴近GDP增长趋势,经济增长会带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整体来看,从1978年到2023年,我国GDP仍呈上升趋势,考研人数与研究生招生数也随之上升。

图表10:历年考研人数与招生人数(1978-2023年)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研究生需求的增加,让许多缺乏学术热情但又追求更好生活的人不得不走上了考研的道路。

然而实际上,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研究生学历的绝对贬值,我国的研究生人数虽逐年上升,但远未达到饱和的状态。也正是因此,即使“学历贬值”争议不断,仍有人前赴后继奔向“考研的战场”。

✦山中有矿

关于学历文凭的讨论,离不开背后的就业环境。

一边是铺天盖地“全寝保研”“考研逆袭”的榜样模范,一边是“研究生毕业送外卖”“985高材生 0 offer”的就业焦虑,双重夹击下,大学生们不得不加入卷学历的赛道。

 当然,多数情况下,“苦日子”是可以带来“好结果”的。就2022年全国各地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在毕业后,经历过“4+3超级卷”生活的研究生们往往能找到更为满意且与自己专业相关度更高的工作。

图表11:高校就业满意度数据来源: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2022年

图表12:部分高校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数据来源: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2022年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陈沈梁,今年没有过暑假,而是提前来到了厦门大学,为就读研究生做准备。本科生物工程专业的他,从大三开始,便和同专业80%的同学一样,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最终成为三分之一“上岸”的一员。

“像我们这样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最好能够有更高的学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就业空间,大部分同学都将升学作为自己的毕业首选。”

 从大二开始就准备考研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王筱君,终于收到了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她所在的工业设计专业有一半同学选择升学考研,其中半数考上了研究生。

“我的目标就是出国深造或考研升学,说实话我一开始就没有急着进企就业的想法。其实工业设计是比较容易就业的专业,只是普通本科生很难进入500强企业和大型国企。”

 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如今就业环境的艰难,研究生找工作不容易,普通本科找工作更难,于是许多本科生不得不去“卷”更高的学历。

除此之外,薪资高低与就业岗位需求也是影响大学生们是否继续读研的重要因素。

百度搜索“招聘网站前十排名”的结果中,猎聘网的提及率为12%,排名第三,在帮助求职者寻找合适职位方面有较高的大众认知度和影响力。通过猎聘网网站上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薪资分布,可以看到研究生们获得高薪资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