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工程学院
一、体育工程学院简介
体育工程学院隶属于体育工程学部,以我校“体育学”特色学科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工科学科,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亟需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体育工程学院以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三个转型”深化改革发展为契机,紧密围绕“大学+基地”功能建设目标,发挥工科的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践行“+体育”的发展模式。
2017年我国开始推行“新工科理念”,北京体育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新工科”建设号召,并于同年成立了国内体育院校首个“人工智能体育工程实验室”。目前体育工程学院拥有“中国体育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体育工程实验室”和“智能体育装备研发中心”,配备有先进的动作捕获高速相机、高性能计算和VR等实验设备。学院现有教师26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教师队伍朝气蓬勃,专业配布合理,学缘丰富,主要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教师分属人工智能团队、数据科学技术团队、体育装备团队、智能体育工程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学团队等;教师当中有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合作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目前,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主动健康”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科技冬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在包括国际著名期刊Inverse Problems和IEEE的顶级期刊Information Theory等刊物、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与多个运动项目国家队、阿里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盯世界一流,积极落实我校的国际化办学定位,每年定期举办智能科技与智能体育论坛,邀请国际上智能体育、运动装备设计、大数据、运动分析、智慧训练、智能科技、智慧健康等领域的顶尖专家深入进行学术交流;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体育运动科学学院、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运动工程研究中心、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与工程系实现了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常态化协作。
体育工程学院开设 “智能体育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北京市“双一流”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院坚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要求,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下功,形成“+体育”类“智能体育工程”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规范并加以推广。
体育工程学院现有2017级智能体育工程专业实验班、2019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两个本科班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培养,学生在圆满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奥运会科技服务、全民健身科技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国庆70周年庆典志愿服务等活动,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带头拼、加油干,在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得到了全方位的砺炼和提升,正稳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科技尖兵!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工程学院,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高端平台!
二、名师介绍
刘昊扬教授
刘昊扬,博士,教授,是国家第11批“千人计划”入选专家,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等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还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可穿戴式交互设备规范”,获得“基于MEMS惯性传感器的动作捕捉技术”等30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授权,研究范围包括传感器网络、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人体运动科学及虚拟现实等领域。
沈燕飞教授
沈燕飞,博士,教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工程学院副院长,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科技冬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了7项技术发明专利。获得北京市科技技术一等奖、第三届(2018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三、学院本科专业介绍
智能体育工程本科专业 (**码 040206 ,四年制,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实践,培养掌握体育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信息处理与控制相关应用能力和较强实践工作能力,能在智能体育、体育大数据、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及其他电子技术等方面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水平复合型体育科技人才。
主要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
运动人体科学导论、生物力学、生物与运动信息采集、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训练学、人机工效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导论、模式识别基础、智能信息处理、机器视觉、动作捕捉与虚拟现实、数字体育概论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码 080910T ,四年制,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胜任在体育领域从事调查统计、统计信息管理、竞赛大数据分析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和统计学推断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熟悉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接受科学研究的规范化训练,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方法进行运动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体育大数据、计算机技术等方面从事教学、科研和大数据应用开发的高水平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
主要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
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 Python 编程、 Linux 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大数据开发技术(Hadoop)、数据挖掘与分析、机器学习、数据结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Java)、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四、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 (**码 040302)
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较强知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育科学和工程科学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一系列智能体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科研实践,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在体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研发和工程的能力。
培养方向:主要包含运动感知技术、运动表现分析、智能体育装备、主动健康研究等四个研究方向。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外国语、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科技前沿、运筹学、高等动力学、矩阵论、机器学习、高级计算机视觉、体育大数据、高级程序设计、运动表现分析、人体数据采集原理、高级体育人体工效学、嵌入式系统与应用、数字人体建模及应用、运动能力评价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数据截止时间: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