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日本读研究生的地方叫什么  > 在早稻田和爱丁堡做景观研究是怎样的体验?

在早稻田和爱丁堡做景观研究是怎样的体验?

文化差异

来了爱丁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非常不适应。不单单是对学生培养的方法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有感觉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culture shock)。亚洲文化非常强调组织和集体,强调每个人在这个组织的位置,要做出符合你所处位置的事以及时刻记得你所处的集体。而在英国,我会非常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要我自己不想,我可以和任何人都毫无瓜葛地活下去。尤其在日本,它是一个纵向社会,非常强调长幼顺序和辈分。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以前每次和导师发邮件我都会耗费非常多时间,反复斟酌自己的语句,一定要‘显得特别谦逊’。而现在英国跟老师发邮件,两分钟,‘hey, professor xxx, can we have a meeting next week?’ ( 稍稍夸张了啦,也不至于这么单刀直入。) 说到发邮件,还有一个 culture shock,对导师需要直呼其名,一开始特别叫不出口,因为在日本别说名了,姓我都不敢,永远都是‘先生’。

我在日本做什么?

△打棒球。

△去森林里砍树。

因为研究森林,所以平时会参加一些有关森林或者绿地的活动。

△莫名其妙地种稻子和割稻子。研究科的传统活动。

△更加莫名其妙地种土豆收土豆。

日本的大学很注重大学和地方、社会的联系合作,

这是其中一个在地方的农业项目。

△十分崩溃地给小学生上课,也是地方联系的一种形式。

△参加会议。

在日本发期刊的研究论文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所以一般的修士毕业要求是发会议,去会议做演讲。

△研究室床铺。

对于一个设计狗,住在研究室刷夜那也是习以为常,

虽然研究生不再做设计了,但这个“优良传统”还是保持了。

研究

终于要说到研究了。虽然说是转专业,但我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时候还是景观。其实研究生的时期换一个方向,跳脱原本的框架从另一个领域去看,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很感谢研究生时期的培养,让我从一个实用性的学科转到了偏向工科的研究思维,迅速地了解了怎么去做一个研究。

在我目前有限的认知里,在爱丁堡读博的同学做的都不是设计类型的研究,而是转向研究型的了。我们的研究内容大致为研究环境景观与人:环境对人的影响,人对环境的perception(感知),以及人对环境的利用和相互影响。多数情况博士需要读四年,第一年reading,第二年field work,第三年analysis,第四年writing。其中我自己最喜欢但同时也是最可怕的部分就是field work,这个部分会让你有一种“哇,我好像真的在做研究诶”的错觉。我自己是觉得研究人是最有趣的,因为它最不可控,而且会给你一个特别难得的视角:你会有一个机会跳脱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而去试图弄明白其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修士时期,组织同学去森林里去Field work。

为什么从日本转到英国读博?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到现在都在问自己。也许是为了“冲出亚洲”?哈哈哈哈,开玩笑。其实读博这件事一直在我心里有个梗,可能和很多在英国读硕接着读博的同学不一样吧。因为我读研花的时间很长,而且研究生时期就已经在做研究了,我非常明白读博和做研究意味着什么,明白它意味着多么痛苦的生活(还没有读的同学我真的奉劝各位想明白,好好想想)。所以我犹豫了非常久,一直到毕业才真正确定自己愿意读博。读研的时候导师说过很多次觉得我是适合读博的,我对自己没有那么有自信,更没有自信能在导师的手下读完博士活下来。(请不要误会,我超级喜欢我研究生的导师,非常真心的喜欢,只是他对研究太严格,我觉得我达不到他博士毕业的要求会让他失望)所以才决定不再日本读了,换一个国家,而不想再学一门外语了,那选择范围就更小了。

转来英国是不是个正确的决定我也还没有办法判断,现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