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新闻记者报考条件要求是什么  > 全媒体记者的能力要求

全媒体记者的能力要求

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媒体探索资源整合,以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其模式多种多样,一个共同特征是:以往条块分割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都不再仅仅生产一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并依靠单一的传播载体为受众服务,而是以“同平台采集、多平台发布”的方式完成对同一信息的立体化传播。以广电媒体为例,电台、电视台将从过去单一的节目播出机构,改造为“一云多屏”的综合节目服务平台。“云”是指内容,即建立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媒资库,“多屏”是指构建数字电视网络、网站、户外大屏、车载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多终端、全覆盖的内容分发体系。

在这样的传播体系中,原先为单一传播终端采写新闻、提供稿件的传统记者,就变成了为“云”媒资平台贡献内容的“云记者”,即全媒体记者。他们以全媒体思维和开放性视野,根据传播终端的不同定位和需求,策划采写不同的稿件,综合完成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及网络、手机客户端等传播终端的发稿,对同一新闻题材进行差异化层级开发。

显然,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记者除了具备采访、调查、编辑等传统技能,以及对相关行业必要的知识储备外,还必须具备基于全媒体平台的多种能力和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适应全媒体传播的复合技能

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报道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记者不再为某个单一的传播载体和终端服务,而是为所在媒体集团旗下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不同的传播平台提供稿件。记者必须掌握写稿、摄影、摄像、非线编辑,甚至出镜报道等复合技能,其提供的新闻素材必须符合不同传播终端的制作标准,具备各自的模块要素,使之能为不同媒介的编辑所用。BBC等实施媒体融合较早的大型传媒集团早已实现了新闻生产的集约化。即使很重大的事件,他们往往也只派一个两三人的全媒体报道小组,成员拥有全媒体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一般首先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网上发布简讯,随即与广播连线,介绍事件的大体情况,然后投入电视现场报道,并为网站撰写博客新闻,力求使新闻事件在自己的媒体平台上得到全景式立体展现。

媒体融合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产生的,还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这导致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与新技术的“伴随性”——新技术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无处不在、持续发展。记者只有紧跟技术进步、不断学习,学会使用功能不断完善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多功能相机和摄像机等,掌握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处理、传输技术,才能完成在不同载体和终端的新闻信息传播。例如,近年来手机客户端成为新闻传播新平台,记者应尽快学会如何快速地向这一平台推送信息,并弄清客户端信息在表述方式以及文字与图片、影像的配合上的新特点。

二、以全媒体思维处理信息的能力

全媒体记者必须具备全媒体思维,突破过去“我发布你接受”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媒体界限意识,变单向传播为综合服务,变受众为用户,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下,一条信息绝非在不同的传播终端简单发布一遍就算完事,而必须根据各传播终端用户接收信息时的不同喜好和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同一信息以怎样的流程在不同终端发布必须通盘考虑

全媒体“一云多屏”的内容分发是按照一定规律有序推进的。西方传播界有个“水波纹”理论,认为在全媒体背景下,一个事件的发生犹如投石入潭,媒体报道应像潭中的水波纹一样,一圈一圈荡漾开去,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体系。因此,新闻事件发生后,以怎样的“水波纹”完成对信息的立体传播需要由记者作出判断,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但总体而言是按照由快到慢、由浅而深的顺序进行。在美国道琼斯公司,他们对重要财经消息,通常由道琼斯通讯社首发,提供第一次报道服务,随后,旗下的网站、CNBC电视台、道琼斯广播电台、《华尔街日报》等相继出场,进行符合不同传播终端特点的报道,以后,《财智月刊》进行深度解读,最后所有报道进入自己的商业数据库,提供有偿检索。这样,同一新闻事件就以不同的样式,在不同的媒体介质和终端反复使用,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1]

(二)对某一信息以何种手段展示最能满足用户需求,须有准确判断

全媒体传播的主要特征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对新闻事件进行立体化展示。但即使在同一传播载体,不同的新闻适于展示的方式和用户的接受偏好也是各不相同的。以网络传播平台为例,突发性事件,图片和视频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分析性报道则以文字的条分缕析配以影像资料为最佳;而财经类新闻往往需要借助图表等进行理性分析。因此,某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是以文字报道为主,还是以图片影像取胜,是否需要图表或三维动画支持,如何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等等,都需要记者迅速作出判断。

(三)多渠道分发内容时必须考虑不同终端用户的接受习惯

全媒体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伴随式的新特点,但即使同一受众,在不同的传播终端面前接受信息时的情绪、心理、状态也是不同的。以电视、电脑、手机这“三屏”为例,有学者曾将人们看电视与看网页、手机时不同的状态形象地称为“后仰体验”与“前倾体验”:人们在看电视时是放松、休闲的,后仰式倚在沙发上,而且往往是家庭群聚式的,可以接受时间较长的故事讲述、专题报道;浏览网页时则处于较为专注的状态,前倾式盯着屏幕,适于深度阅读,最好能有图片、视频等辅助信息,以及关联资料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