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新疆公考申论真题及答案  > 2024年国家公考《申论》题(行政执法)

2024年国家公考《申论》题(行政执法)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4030820)

进入桃李镇清池村,通往村头停车场的路是一条环形路。据了解,这是为了绕开村头的两棵百年老树,不打破原有的自然风貌。在冯教授团队看来,树是主,人是客,人要心存敬畏,尊重自然。

2020年6月,G市工业大学组建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冯教授任所长。2021年1月,在有关方面的牵线搭桥下,冯教授带着他的4名研究生来到清池村,试图用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他们原本想用授课的形式,但发现几乎没有村民愿意听,即便来了,也只是走过场。

这时,冯教授才意识到,村民的知识多数是从生活里学的,和村民一起动手而不是去授课,可能是一种接近村民、启发村民的好方法。冯教授还发现,村里有一个最热闹的“CBD”,平时村民都喜欢从家里搬来一把小凳子聚在这里聊天。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冯教授和团队商量,决定他们的工作就从在这里建一把“大椅子”开始。建椅子用的材料在村里随处可见——毛竹和石头,唯一花钱的是水泥。椅子建好后,能躺能坐,也有艺术美感,村里几个阿婆都说坐着舒服、看着好看。村民们逐渐对冯教授有了新的看法。

慢慢地,许多村民都愿意打开自家的院子,邀请冯教授的团队来家里,看看在自己家能做出什么新花样。冯教授发现,村民老金家里有很多老物件,只要合理摆放,稍作打扫,就可以改造成美术馆。2021年春天,老金家院墙外的毛竹筒花坛上淡红色的小野花开了,“家庭美术馆”也正式开业了。“不赚钱,但也没啥成本。陆陆续续有人来参观,看到他们眼里露出的好奇和欣赏,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和满足。”老金说。

和村民在一起时间久了,冯教授感悟道:“我们必须要探索一种‘超越艺术’的路径介入乡村,应该本着一种对乡村秩序、传统习俗和文脉传承‘膜拜’的心态,而非‘治理’和‘教导’的心态来做事。”

与各路艺术家将乡村或作为自己的画布肆意涂抹、或作为试验场完成自己的艺术实践等做法不同,冯教授团队的艺术乡建之路更像是在完成一种使命。他们的乡建“配方”回到了最为本质的“根”的问题,让人们能够在乡村寻回质朴的精神家园。

现如今,清池村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清池八景”,古建筑的外观也已修旧如旧,现代文明的气息似乎并没有“侵蚀”这个乡村。走进村里别有洞天,“面子”古色古香,“里子”内涵丰富。

“乡村文明有两个价值判断:显性价值是大家可以看得见的,如牌坊祠堂、山水风光和民居街道等;隐性价值则是深层次的,涵盖道德、伦理和信仰等方面。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价值体系,也是乡村文明的价值所在。”冯教授说。

冯教授从清池的宗族信仰、传统礼俗等历史遗存中找到了振兴乡村文明的“清池范式”——在尊重乡村主体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艺术介入乡建,逐渐影响村民对于乡村价值的判断,引导村民回归家园、共建家园。在冯教授看来,这是一个循环的系统:不是一个局部,而是整体;不是碎片化的切割,而是完整的系统工程。

农历八月十五的“烧奔塔”,是清池保留的一项珍贵传统习俗,寓意着村中代代繁衍不息,风调雨顺。每逢中秋佳节,清池各家各户都会将收集的枯枝、竹壳等燃料,放到奔塔内燃烧。此外,还有“成人礼”仪式——青年人潜入河塘挖淤泥堆奔塔,进行庄严宣誓,表达不负人生、成家立业的担当和信心。在冯教授团队的策划下,清池重新挖掘出“烧奔塔”活动的文化内涵,重现“成人礼”仪式,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和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独特魅力。2021年,在政府支持下,“烧奔塔”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2年11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在清池举行。村里的主干道变为“T型台”,在专业模特的带领下,村民走起了“猫步”,神采奕奕。模特和村民的服饰中融合了当地的非遗元素,田间劳作的生产工具和家里的旧物件也作为道具一同出现。这样以自然为舞台、以生活为剧本的“走秀”结合了时尚风格与乡村特色,别开生面。

“村民的表现超出了我的期待。清池范式的最大亮点在于让村民在自己最熟悉的乡间自信地告诉每一个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的剧场!”冯教授说,“人人都可以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无论是缝纫、泥瓦活,还是竹编,都是艺术。”艺术家来到村庄,如果能和村民一起发现美、创造美,那便是共创价值。

在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座谈会上,冯教授提到,乡村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对乡村有感情并能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的运营官。如果艺术乡建止步于艺术家与乡村的邂逅,却没能为当地民众带来现实生活的改善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这样的乡建,往往会随着艺术家的离去戛然而止。

材料2(7943884)

在四条自动化装配流水线上,几十只机械臂快速而精准地组装产品。组装好的产品装箱后被一台约两米高的机械臂运送到指定货柜上,在流水线的末端,两名工人正检视产品……这是Z省N市隆金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的日常。

隆金公司早在1986年就开始为国产汽车生产门把手,30多年来,它将这类看起来极其简单、极其普通的小物件做到了行业顶尖,成为汽车功能配件领域的领航者。

“一个小小的门把手做起来并不简单,要保证门把手开启和关闭的次数和流畅度……这些工艺技术含量都很高。”隆金公司汪董事长说。隆金公司生产的汽车门把手由多个部件组成,要经过市场定位、设计研发、调试生产、质量审核等一整套严格程序。“我们将自身的自动化设备、数字化车间等硬实力与各大整车厂的管理体系、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等软实力有机结合,同步实现开发、供应和产能的精益化管理;同时基于行业挖掘细分市场,向高端、新能源、国际汽车市场深度拓展。”汪董事长介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汽车功能配件,却关系着每辆汽车的质量、每位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比如内门、外门把手一旦出现质量瑕疵,就会出现车门关闭不严或打不开等问题,给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安全风险。

“多年来,公司坚持在汽车配件产品上进行质量攻关,组建质量改进团队、收集各种质量问题信息、实施质量改进措施,都是要确保产品质量。”汪董事长说,“虽然我们做的是配件,但是做配件同样能成为市场中的主角。通过研发创新与技术迭代,公司的汽车配套小物件覆盖了汽车内外饰配件总成的十大系列产品,其中多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

2011年,隆金公司积极申报并成功获得N市“市长质量奖”。这一过程中,全体员工不断深化对这一奖项意义的认识,公司的经营和质量管理也得到大幅提升,公司年产值从2亿元迅速达到8亿元。2017年,隆金公司生产的机动车门手柄总成被认定为Z省名牌产品;2018年,隆金公司主导制定了一项乘用车车门内开拉手总成标准;2021年,隆金公司机动车门手柄总成产品成为了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单项冠军”代表着全球细分行业最高的发展水平、最强的市场实力,堪称金字塔的塔尖。

“公司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专注,定位于‘能做得更好’的事情。”汪董事长说。目前,隆金公司已成为国际国内知名汽车制造商的核心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全国每3辆乘用车中就有一辆车装配有隆金公司的优秀产品。

“眼下,公司正在建设智能工厂。”隆金公司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赵工程师说。从2012年起,公司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建设国内领先的全自动数字化车间,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28%,运营成本降低了12%。同时,依托Z省的企业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工业设计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公司布局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吸引了200多名创新人才。公司还加强与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和就业合作,选拔并培养了一批优秀技术能手和行业专家。近三年,隆金公司各研发中心完成产品研发项目超300项,形成各类专利295项,突破了大量国外技术壁垒,95%的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接下来,我们将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出一款具备触摸感应模块的隐藏式外门把手,不仅能够借助通信协议与汽车主机进行对话,还具备自主学习功能。”赵工程师说。面对新能源汽车赛道,隆金公司正积极谋篇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N市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尤其是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器、纺织服装等为支柱的产业集群。为了推动企业发展壮大,N市建立了企业培育库,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造业卓越企业培育工程行动计划》等文件。目前,像隆金公司这样的一些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翘楚,迈入“单项冠军”方阵。

材料3(5345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已颁布12年。为进一步了解非遗法的实施情况,近期有关部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参会人员发言的主要内容如下:

某扎染集团总经理:非遗法的实施给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坚定了非遗产业发展的战略信心。我们汲取中国传统染、织、绣等纺织类非遗精华,将产品视觉差别化创意、面料艺术再造与时尚跨界创新成果充分应用,形成了非遗创新与基础研发、时尚设计、数码技术等融合发展的非遗传承与市场运作体系。近年来,我们和多家高校联合成立非遗研究中心,组织院校教师到企业举办“纺织非遗传承与服饰艺术设计”培训班,接待高校师生参观扎染过程、体验扎染技艺,走进中小学、社区,开展非遗体验和讲座等活动。

某市文化部门负责人:非遗法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的完整性,如一套祭祀礼仪、一种特定药材炮制技艺等,文化与技艺本身就有自己的完整结构与秩序,不可随意更改与删减。同时,还需要重视非遗生存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比如庙会,除了寺庙空间外,还要维护那些分散在民间的组织,它们是庙会活动的主体,庙会管理者与各庙会组织者之间的常态互动构成了庙会的整体性。非遗不是文化遗留物,而是流动的文化,如果脱离了日常生活,非遗就会成为“静态文物”。事实上,经过十余年的非遗保护实践,我国创新了许多办法,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创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四级名录制度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意见和办法,设立了一批非遗保护的基地和传习所,开展了一系列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的活动等。

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我们公司以提供非遗领域的文化服务为核心业务,与各地文旅系统、企业、非遗传承人合作,在非遗展览展示、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非遗法为我们这些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的企业指明了方向。近期,公司组织成立“非遗传二代”平台,助力新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和创新。依托该平台,我们促进了非遗技艺与国外优秀设计师的跨界合作,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传播找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