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斯坦福麻省理工不招收中国研究生  > 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到国家旗舰大学

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到国家旗舰大学

哈佛大学  柯伟林 林乐兰

谢喆平译

    作为现代中国历史最悠久和最受尊敬的高校,清华大学经历了从留学预备学校到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再到国家旗舰大学的变化,其曲折经历与变化发展体现了宏大的中国政治潮流的影响,并成为其有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殊优势。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

    邱勇,清华大学校长,微笑着凝视蓝色的北京夜空。他的前任陈吉宁已离任中国顶尖大学校长这一挑战性职务,转任更艰难的环境保护部部长一职。作为中国顶尖大学成功的管理者,陈校长见证了中国大学国际排名的快速上升,但因为环保任务更迫切,政府将其调岗。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士邱勇,突然之间身处中国旗舰大学的掌舵人之位,自然重任在肩。而他欢迎这一挑战。

    2012年以来,陈吉宁校长一直致力于将清华塑造为全国一流大学,扩大清华对国内外的贡献。邱勇校长将深化这一使命,期望第二个百年的清华更创新、更国际、更具社会影响。他知道,将清华建设成为一所真正的国际一流大学,需要清华的领导层、尤其是陈旭书记(校务委会会主任)的合作与建议。陈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在清华最高级别的干部,与校长共同主持清华校务。

    即使有陈书记的协助,邱校长也清楚所面临的改革挑战。他可以在课程改革、教师聘任、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施展他的清华抱负。但是,这些都只是世界一流大学难题的一部分。他需要思考以何种次序着手改革,才能不负使命,将清华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顶尖大学。

一、清华大学的历史

    作为现代中国历史最久、最受尊敬的高校,清华有悠久的历史。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再到国家旗舰大学,清华的曲折经历与变化发展体现了宏大的中国政治潮流的影响,并成为其有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殊优势。

    1. 清华学校与清华学堂(1911-1928)

    国际合作存在于清华的基因之中。1911年4月成立之时,清华学堂(数月后清王朝灭亡,更名为清华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准备留学美国的年轻人。完成八年学习——包括五年高等科和三年中等科学习的清华学校毕业生们,作为低年级学生转入美国高校。清华的成立代表着美国对华教育的影响方式开始转变——此前只限于教会学校。与之相反,清华逐渐成为由留美归国的中国学者所领导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本息合计1070万美元)。当时,根据伊利诺伊大学校长埃德蒙·詹姆斯的提议,美国政府退还了部分庚款,把这笔钱用于支持发展教育。由于这一因素,清华学堂被交给外交部管理。美国政府尤为热衷与支持用庚款建设一所精英大学,目的是希望加强与未来中国政治经济领导人的联系与友谊。通过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可以对大学的治理与办学方向发挥作用。比如,美国公使保有隐性权力,对中国外交部的清华校长任命和预算决策进行认可。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校开办之时,16名学生可以选择10门课程:哲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艺术与音乐、历史与政治、数学与天文、物理与化学、生物、地理、体育与手工。当时所提供的课程中,还包括为学生未来留美学习做准备的语言与文化课程。1925年,清华正式设立了四年本科项目和1个研究生项目,招收了第一届国学班,共32名学生——这是个跨学科项目,课程包括中文、历史、文学、哲学等。尽管经历了十多年不稳定的政治局面,清华仍已具备成为中国顶尖高校的态势。

    2.国立清华大学(1928-1949)

    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国立清华大学”,是隶属教育部的中国一流综合性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由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4所学院构成,拥有17个科系,提供很强的理科教育和宽泛的文科教育。到1935年,清华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镇,当时的中国一共有30个研究所,10个在清华。此外,清华毕业生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久野吉教授的研究,1929年之后的清华毕业生在中国留美研究生中,准备最为充分。

    从1937年到1946年,因为日军侵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被迫撤退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那八年有时被视作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特征是拥有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和一流学者之间的密切合作——他们从前分散在三所校园。清华最知名和最有创造力的一批校友,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李政道,均在这一时期完成学业。

    3. 清华大学:工科领袖(1949-19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包括清华在内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多变化。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转向苏联模式,清华被改造为一所工科大学——其文学院、法学院和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只保留了工学院,但接收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工学院。清华的教师,包括许多曾在国外留学的教员,对学校的学科窄化不适应,但在学校的管理结构中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根据潘苏燕的研究,教师“用哈佛等西方知名大学的例子,强调大学应该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宽泛的知识基础,使之既能转化为专门知识,也能转化为对社会、对人类以及对文化的理解。”

    新组成的工科院系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学分制,代之以根据入学时所选专业而制定的结构性课程。尽管在院系调整中失去了一些著名学者,但清华仍努力保持自身竞争力,在多科性工科大结构下建设自己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的专业数量从1952年的22个增长到1966年的40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清华已成为有很强政治联系的精英工科高校。学校的治理结构包括3287名党员,10673名清华学生中,超过13%的学生是党员。蒋南翔不仅是清华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同时还担任高教部部长。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甫一开始,蒋就作为一个明显的政治目标而被打倒,在中央对校园派出工作组后,清华的管理彻底停摆。清华逐渐成为立场对立的大型红卫兵派别争斗的场所,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混乱局面。

    4.现代清华:综合性旗舰大学(1978-2014)

    尽管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混乱,清华却从未失去其精英高校的地位。1977年,清华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即“77级”。随着1978年经济开放和恢复高考,清华积极主动保持声望、满足变化的社会需求,决定向世界知名大学看齐。当发现许多世界名校提供多种课程与专业后,清华便逐渐回归自己的综合性大学传统,增加课程数量。1984年,清华在中国率先成立了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课程安排也开始松动,80年代恢复了学分制,给予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