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教育学硕士学科教学方向  > 教育研究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研究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年8月修订)

一、专业概况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创建于2003年。本专业遵循高校人才培养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其他各类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评价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研究、评价、管理和服务领域的专门人才。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教育科研机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部门,大中型国企的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的人才管培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课程与教学理念、严谨治学态度、良好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需要的课程与教学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2.系统掌握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

3.具有方法论意识,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并具有运用教育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熟悉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动向。

5. 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在本学科使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6.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善于进行跨学科合作,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服务于课程与教学开发、设计与评价实践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

大学课程与教学管理

大学课程与教学评价

四、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的同等学力人员。本专业接收推荐免试生。

五、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总学分32学分,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者需另外多修三门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6学分)。其中: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7学分;B类课程即教育学学位课程4学分;C类课程即专业必修课程6学分;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4-18学分,其中3-5学分为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非教育学学士学位的硕士生需要在中期考核之前修读三门本科主干课程:教育心理学(2学分)、教育学原理(2学分)、教育史(2学分)。这三门课程的学习方式为自学,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在第三学期末。这三门课程的学分计入总学分。

    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三门中选修一门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2学分)

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                   (2学分)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2学分)

C类: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2学分)

大学课程、教学与学习专题研究         (2学分)

D类:

高等教育原理                          (2学分)

教育统计学原理                         (2学分)

多元统计分析                           (2学分)

教育社会学(2学分)

教育政策研究   (2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2学分)

中外大学发展史(2学分)

教育经济学                             (2学分)

战略规划与管理                         (2学分)

管理学经典论著导读                     (2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由导师组织的研讨课)(2学分)

注: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为每学期由导师组织的研讨课,即导师组会,该课为必须参加的课程。

七、培养方式

1.教师团队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

2.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研究生入学时不分导师,由教师团队集体培养。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研究生加强与教师的广泛交流,从多方面了解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于第一学期十月份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此后在导师指导下学习课程、参与科研和进行论文写作。

3.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广泛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研究协作,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4.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报告、自学、团队合作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一)课程学习要求

1.学生应认真、投入地学习各门课程,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课程学习活动,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加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广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做中学,通过研究和反思,学会研究、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2.开学两周内为课程试听时间,两周后确定本学期所上课程,填写课程修读计划表备案(见附1.)

3. 课程作业在新学期开学两周内,打印后签名,交给任课老师。同时电子版发送院教务员和任课老师存档。课程作业迟交一天减1分;课程成绩不合格须重修。

4.对于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如未修过本专业低一级学位的基础课程,需补修三门的学位基础课共计6学分。在已修课程全部学分达到32学分之后,补修的三门学位基础课的6学分计入总学分。

(二)课程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书面考试与课程论文考核相结合;因课程性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部分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学生课堂报告或读书报告的形式。

(三)科研成果数量要求

鼓励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通过成果的发表形成社会影响,服务教育实践。但科研成果的发表不作为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  

(四)实践环节要求

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或课题研究,累计不少于40学时。

(五)中期考核

1. 中期考核时间:在第三学期十月份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

2. 中期考核内容:课程学习情况、科研情况。分为书面汇报和专场汇报两部分。书面汇报提交材料:中期考核表、代表作一篇(可以是文献综述或一篇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或课程作业、研究报告、读书报告等);专场汇报内容为:学业生活和代表作。学业生活主要涉及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交流项目、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的情况。

3. 中期考核标准:满分100分,其中课程成绩占30%(以学分绩计算),科研情况20%,专场汇报共50%(学业生活10%,代表作40%)。

4. 中期考核时间确定后,需提前一周提交中期考核表(见附2.)

九、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学生在确定论文的选题前,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与导师充分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研究要具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所研究的问题要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提出新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在中期考核结束后,学生可以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见附3.)。一般在第四学期中期以前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举行开题报告会。

(三)论文撰写

1. 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2. 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文字与他人成果相同率不超过10%。;内容应反映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清楚认识、对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了解,研究方法得当,研究结论有理有据。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需要在第六学期的4月20日前提交送审。

3. 论文格式参照附4.

十、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申请

1. 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1个月)。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修改合格后可申请正式答辩。通过论文答辩者可获得硕士学位。

2. 研究生在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校档案馆存档。

3. 通过论文答辩后,可申请硕士学位,申请材料提交院学位分委员会会议和校学位委员会会议进行审核。

十一、关于硕博连读的规定

(一)选拔对象及名额

1. 就读于我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中期考核优良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

2. 提前攻博研究生的选拔总量不得超过本专业当年博士招生简章中规定的计划内招生人数的60%。

(二)基本要求

1.  思想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  中期考核成绩优良;

3.  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具备如下条件之一:(1)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身份在CSSCI期刊(含扩展版)上发表一篇论文,字数不少于五千字;(2)获得校级及以上研究生创新项目;(3)研究成果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

4.  跨学科选择博士专业的硕士生,除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应完成博士专业硕士阶段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位课程学习,且成绩优良;

5.  定向或委托培养研究生须得到原单位同意后才能参加硕博连读的选拔;

6.  对部分有突出才能,如在专业上有创造性成果(由院学术委员会认定),在读期间获得过省部级奖的研究生可不受成绩和名额的限制。

(三)选拔方法

1.  我院在对二年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后,确定初选人员和有突出才能的研究生,组织他们申报硕博连读;

2.  在研究生本人申请并取得导师同意后于三月初填写硕博连读申请表;

3.  我院组织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考核;

4.  综合考核合格者于九月份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

  (四)说明

1.  硕博连读者不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

2.  硕博连读者不做硕士学位论文,不授硕士学位。

十二、参考书目

(一)必读书目

艾伦·雷普克:《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汪霞、孙俊华等:《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汪霞:《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汪霞:《中外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张红霞、吕林海等:《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6.约翰·比格斯:《卓越的大学教学:建构教与学的一致性》,复旦大学出版,2015年。

7. 普洛瑟:《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 约翰B.彼格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1.史秋衡、汪雅霜:《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教育科学出版,2015年版。

12.Derek Bok.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3.

13.Lisa R. Lattuca & Joan S. Stark.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 Jossey-Bass, 2009.

14.John Biggs.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1.

15.Mary J. Allen. Assessing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s.Jossey-Bass Publisher,2006.

16.Matthew J. Mayhew.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21st Century Evidence that Higher Education Works. Jossey-Bass, 2016.

(二 )选读书目

1.钟启泉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译丛”:《教学论》、《课程开发:实践指南》、《情境中的课程》、《课程领导》。

2.徐辉主编“国外大学教学与教改”译丛:《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使用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掌握教学技巧》、《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教学之道丛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

4.“古典教育与通识教育丛书”:《苏格拉底之道》、《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

 “教育学科经典教材译丛”:《教育的哲学基础》、《学习与教学》、《课程导论》、《设计有效教学》。

 “学问之道丛书”:《教育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前沿》、《社会研究:问题、方法与过程》、《心理学研究方法》、《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

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大学的理想》、《大学的使命》、《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新论》、《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论》、《学术权力》、《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走出象牙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兰德尔·B.林赛:《用数据说话:教学差距调查方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文化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黄俊杰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阿特巴赫著:《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何晓雷:《美国大学教学学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章建石、周作宇:《基于学生增值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克利夫顿·康拉德 (:《美国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出版,2016年版。

吴志红:《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科发展分析评价研究》,郑州大学出版,2015年版。

博克,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张咏梅:《大规模学业成就调查的开发: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5年版。

库克:《提升大学教学能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杨涛:《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实践与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威廉·德雷谢维奇:《优秀的绵羊》,九洲出版社,2016.

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Lynne Hunt. University Teaching in Focus. Routledge,2012.

Joseph Martin. The College Curriculum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Stevenson, 2007.

Andrew Hannan & Harold Silver.Innova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Learning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Lisa R. Lattuca.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urriculum: Developing and Cultivating Programs of Study that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Pearson Learning Solutions,2002.

Roxanne Cullen. 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Jossey-Bass, 2012.

16.Henry G Brzycki. Student Su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ing the Whole Person Through High Impact Practices. BG Publishing, 2016.

Lisa R. Lattuca. Creating Interdisciplinarit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amo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culty.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2001.

Pat Hutchings.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considered: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and Impact. Jossey-Bass, 2011.

Paul Blackmore. Strategic Curriculum Change in Universities: Global Trends. Routledge, 2012.

附录:

附1.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表

附2: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

附3: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附4: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试行)(仅供参考)

附1: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表

姓  名

导师姓名

学  号

专    业

入学时间

填表日期

第  学年第 学期

一、本学期拟修读课程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二、本学期课程修读目标

本人签名             时间

导师签名           时间

附2: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

参加考核时间:         年      月     日

参加考核地点:

姓名:

学号:

专业:

导师:

学分修读情况(请回答是否修完了申请硕士学位所需的全部课程学分):

专业阅读情况:

(可附页)

参加科研活动情况:

(可附页)

参加讲座情况:

(可附页)

参加校内外社团服务、实践实习情况:

(可附页)

研究成果发表情况:

(可附页)

毕业论文研究计划:

(可附页)

个人小结:

(可附页)

考核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考核结果:

考核小组成员签名:

学生签名: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附3: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

报  告  书

论文题目:

硕士生基本情况

姓  名

导师姓名

学  号

已获学分

专  业

研究方向

说明:填表前应认真准备。用钢笔(最好打印)填写。表达要求明确、严谨、简洁。字迹要清晰工整。报告书为16开本,打印用A4纸,装订成册。各栏目如空格不够时可自行扩展加页。总篇幅以不超过10个页面为宜。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20 年   月    日

一、研究意义(研究目的、问题提出的原因与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述评

1.国外的相关研究

2.国内的相关研究

3.综合评价

三、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本研究创新之处

附:主要参考文献: (按中外文分类、著作与论文分类的方式列出)

五、研究的问题

六、论文的主要框架 (章、节、点目录)

七、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含各种方法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八、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及样本的确定、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概念框架或理论框架的建立、信度与效度的保证等)

九、研究基础及进度安排

(一)本人已进行的有关研究和已取得的研究成绩

(二)研究进度安排

十、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十一、开题小组成员综合评议:(就选题理论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学生综合问题能力与表达能力等方面做出评议)

十二、修改意见:

十三、开题结果:    a.通过           b.修改通过       c. 不通过  

十四、开题小组成员签名:              

年     月     日

附4: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试行)(仅供参考)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博士学位论文编写,硕士学位论文编写应参照执行。

引用标准

GB7713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印制要求

论文必须用白色纸印刷,并用A4(210mm×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纸的四周应留足空白边缘,上方和左侧应空边25mm以上,下方和右侧应空边20mm以上。除前置部分外,其它部分双面印刷。

论文装订不要用铁钉,以便长期存档和收藏。

论文封面与封底之间的中缝(书脊)必须有论文题目、作者和学校名。

编写格式

论文由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必要时)、结尾部分(必要时)组成。

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