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政治考研知识点推荐买哪个资料  > 考研政治史纲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快收藏!

考研政治史纲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快收藏!

摘要:考研帮根据2020考研新大纲和历年真题的情况,结合今年的热点内容,为大家筛选出最重要的高频考点。大家可以按照这系列专题进行复习和背诵。背完这些,过线没问题!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①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②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③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3)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要要求。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②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编成《四洲志》);②在1843年编成的《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③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①《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②《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由洪仁玕提出。其主要内容是:a.在政治方面,主张“禁碰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b.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c.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d.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①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②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③太平天国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④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⑤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1)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局限性和教训①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a.失败原因根本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b.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c.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d.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于西方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②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二、洋务运动的兴衰1、洋务事业的兴办(1)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①镇压农民起义②加强海防、边防③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2)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有:(洋务企业有官办、商办合办和官督商办)三种方式①兴办近代企业。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福。(江南制造总局是国内最大兵工厂)②建立新式海陆军。有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李鸿章管辖的北洋军师是海军主力。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a.翻译学堂b.工艺学堂c.军事学堂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①首先,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②其次,洋务运动中,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③最后,模仿、学习西方的技术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封建性运动必定失败;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兴办的企业依赖外国,企图达到“自强”、“求富”;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管理基本是封建衙门式的,内部极其腐败。三、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1、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①首先,要不要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在《劝学篇》反复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不可变)②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③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冲击了封建制度。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a.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b.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c.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d.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为: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②维新派的局限性。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惧怕人民群众。(3)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而且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2)资产阶级革命掘的宣传与组织工作。①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②邹容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写《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③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1)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2)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3)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4、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有三个:(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③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②《临时约法》a.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c.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d.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③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局限性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债有效;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财产。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三、辛亥革命的失败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过大;②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a.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c.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主要撰稿人:李大钊、鲁迅、胡适)(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切中时弊的。②当封建主义还在政治和生活中支配地位的时候,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仍然振聋发聩。③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④为各种新思潮的涌流敞开了闸门。(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位置。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要从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③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使用的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2、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作品《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3、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①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②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④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意义(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①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2)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①接受的是没被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革命论;②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从此,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的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①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②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③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①1922年7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a.打倒军阀;b.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c.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2、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1)国共合作的形成①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a.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b.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c.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③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1926年9月1日,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3.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1)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从客观方面来讲:a.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b.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c.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到反革命营垒里去了;②从主观方面来讲:a.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武装力量的领导权;b.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c.共产国际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2)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①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群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③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④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3)大革命的意义①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②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洗礼,提高了政治觉悟。③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特别重要,可能考分析题,此章必背!)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标志着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史称东北易帜)(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实行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特点:①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③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④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①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2)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3)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挫折后转移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4)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①1928年10月11日,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②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最重要因素;③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①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②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了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2、红军长征的胜利(1)长征精神的内涵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长征精神的意义:①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②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抗日战争(1)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2)1937年夏,毛泽东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一二?九运动(1)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3)1936年5月,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蒋抗日”的口号。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5、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①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曰,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②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a.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不仅包含工、农、小、民还含亲美大资产阶级)b.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c.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扩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二、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1938年李宗仁等部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胜利(2)1938年6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3)国民党的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以失败告终。其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三、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1)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①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②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③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④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群众运动。(2)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①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②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③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3)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①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2)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是中心环节)①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a.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b.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c.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d.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②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③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5、延安整风运动(1)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①主观主义是“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②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所以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毛泽东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④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6、中共七大(1)中共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2)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2)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共达成了①政府组织②国民大会③和平建国④纲领宪法草案⑤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2、两个中国之命运(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①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②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其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实际上,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②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二、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1、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①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基本内容是:a.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b.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c.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d.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将党在抗战时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②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经过这个运动,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拥护者,因而自觉的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①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有a.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和官员贪污腐败;b.国民党违背人民意愿,执行内战政策;c.国统区生产萎缩,国民经济遭遇深刻的危机。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1、第三条道路的幻灭(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①一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②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其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这是因为①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②从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③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3)“中间路线”主张: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决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行。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四、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1、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主要内容有:①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解决剩下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②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③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④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个历史性文件。《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3)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①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世界人口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②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③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⑤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1)新民主主义社会①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②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③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革命的性质由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担负着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个主要矛盾的任务。3、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1)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2)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开展“三反”运动。这一运动是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核心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旨在惩治腐败,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展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等不法行为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五反”运动。4、抗美援朝战争(1)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这场战争的胜利,①不仅支援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②而且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这一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④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做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体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①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②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③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2)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②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③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④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⑤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3)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2)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1、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以和有法必依。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3)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①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②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4)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①《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两点:①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具体主要有:a.在思想政治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b.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c.对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2)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①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④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⑤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3、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1)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4、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1、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2、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1)中共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大会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1、邓小平南方谈话(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一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3)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4)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强调加强党的建设。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6)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2、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大会做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就是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3、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1)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打回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1)十八大阐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1)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报兴、人民幸福。(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生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一个重大变化是进入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和政府科学研判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巩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4)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5)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4、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3)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②“十三五”时期,树立井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③2015年11月,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4)推进全面从严治党。①2013年5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消廉为主要内容,活动全过程要员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病”总要求,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②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二、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1、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国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4)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体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6)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②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中共十八大以来五年的成就(1)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2)中共十八大以来五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间富裕的时代。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不懈奋斗的结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意味着: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高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1)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3)今天,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中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依靠、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4)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中共十九大的举行(1)十九大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大会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①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3、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1)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2)十三届全国人大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定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4、推进国家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2)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城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5、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①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③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6、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联系(1)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2)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3)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4)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同学们,以上这些就是帮帮整理的史纲的知识点,是不是很详细。先不要激动,更激动的在这里:考研帮免费公开课,这里有考研帮资深老师为你们讲解政治的重点难点,让你再也不怕政治了。同时,还有英语的课程哦,听完课程,政英70+就是你了。►帮帮友情提示:考研政治史纲复习四大策略必背!政治史纲最易出题的12个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