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政治时事考试试题高一  > 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点(2023年秋最新版)

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点(2023年秋最新版)

本资料由阳阳老师根据2023年秋最新教材整理

带★为相对重要的知识点,仅供参考

【阳阳老师说明】在进行必修1第一框的学习时,最好先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概念,可以结合P69综合探究一起理解。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3、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①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②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物。

③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4、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剥削与被剥削、平等互助)和产品分配关系(如: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5、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7、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原始社会(P1-P3)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生产力状况: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生产关系的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4)社会管理单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5)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共同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代替→生产工具和牲畜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奴隶社会(P3-P4)

(1)奴隶社会的产生(阶级的出现):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了。

(2)★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管理方式(国家的产生与实质):①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历史进步性: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3、封建社会(P5-P6)

(1)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2)★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经济剥削:①★剥削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②剥削方式: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4)政治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5)思想钳制: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P7-P11)

(1)★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和途径:①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②途径: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3)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确立:

①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③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4)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①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②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④★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③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阳阳老师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注意区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P11-P15)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空想社会主义(P11-P12)

(1)产生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2)历史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3、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P12-P13)

(1)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工人运动的意义:①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②理论意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4、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两大发现(P14-P15)

(1)唯物史观

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②内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

①创立: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②内容: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5、《共产党宣言》(P15-P16)

(1)历史意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主要内容:

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6、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P17相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