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把关人理论案例分析考研女孩  > 李普曼的传播思想

李普曼的传播思想

李普曼认为,报刊是社会公器,其首要职责是向社会持续提供真实、可信、有意义的新闻。基于上述认识,李普曼提出了关于新闻自由的观点,把新闻自由的实现途径建立在事实的坚实基础上。他认为现代社会是规模化的大众社会,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使得人们不得不依赖于专业化的特定信息传播机构,从而依赖媒体的中介把握社会和周遭的生存环境。他将新闻自由置于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使得新闻自由具有确定性并且在新闻传播实践上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李普曼从民主社会对事实的需求出发,拓展了新闻客观性的相关基础理论。新闻从业人员报道事实,他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客观检验的理念。他提出“客观”有助于新闻界实现自己在民主社会中的功能,将新闻报道客观性提升到科学层面,赋予实现新闻自由的重任。李普曼选择客观性作为新闻专业化依据,认为追求科学的方法不仅能使新闻业专业化,而且能使它更加自由,更富有英雄气息。客观性是西方媒介专业化的一个标志。

02“舆论观”思想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肯定舆论强大力量的同时,认为公众可以自发地形成正确观念,相应做出正确选择。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的思考,可以看成是对卢梭舆论观的批判和反驳。李普曼剖析传统舆论观,对舆论的可能性和理想化功能进行了质疑,把舆论从自然理性主义拽回到经验权能主义中。在他看来,当下的公众并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正确的公意(即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这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的关键。

03“拟态环境”理论

李普曼有关“拟态环境”理论的阐述来自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拟态环境”就是媒体所报道和反映的现实图景,但由于媒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并且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反映现实的机制,由此媒体图像所展示的“现实”就与客观现实有了较大的差距,我们看到的真实是新闻媒介中的“媒介真实”。

“拟态环境”理论对传媒隐性功能进行探讨,从传媒本身运作机制及人类生存困境的角度做了富有洞见的阐释。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并由此开创了“议程设置”理论的渊源。“拟态环境”的生成与大众媒介的把关人也有密切关系,把关人的行为标准也常常体现在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拟态环境上。而细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思想脉络,李普曼“拟态环境”的影子同样清晰可见。

04“刻板印象”思想

刻板印象也称“刻板成见”,指人们对待人和事物的固定看法而形成的成见。李普曼将“刻板印象”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并指出,记者在处理新闻时往往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从而造成新闻报道和客观实际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李普曼对“刻板印象”的运用,引发了“新闻框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框架理论”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框架分析》,一些从事媒介研究的社会学者用框架理论分析新闻媒介如何使用框架呈现社会真实,所形成的“新闻框架”理论就是指李普曼所说的“刻板印象”导致的记者对报道对象进行把握的“社会图景”。传媒所呈现的“现实图景”是“新闻框架”的结果,如果是真实的,也是“新闻框架”后的“真实”。与“刻板印象”一样,“新闻框架”作为新闻传播者一种操作事实的机制,也具有事实歪曲的弊病。

05“局内人”与“局外人”

20世纪初,李普曼对当时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移民、城市腐败等问题表示了深刻的担忧,希望政府由职业管理阶层来统治。他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局外人”与“局内人”的概念,前者指一般的公众,后者指少数“社会贤能”。他认为,“局外人”缺少知识和理性判断,他们没有能力对社会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对公共事务作出正确判断的任务不得不交给那些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接触正确信息、头脑中不存在偏见和教条的“局内人”。基于这种“局内人”的精英意识,李普曼认为,报刊至多只能引起人们对某一个事件的关注,它不能提供“事实”,不应寄希望于新闻能表达人民的意愿和事实的真相。

参考资料

【1】刘 玉 - 简论李普曼的新闻传播思想

【2】蔡帼芬 - 李普曼新闻思想的变迁

【3】陶书霞 - 论沃尔特·李普曼在传播学史上的学术地位

【4】张 楠 - 重识李普曼:新闻传播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5】沈 颖 - 论拟态环境与把关人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