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想考研但什么都不懂的人  > 什么都说“看不懂”,中国人的艺术修为退化到什么程度了?

什么都说“看不懂”,中国人的艺术修为退化到什么程度了?

明代谢环的《杏园雅集图》(局部),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与此情此景截然相反的画面出现在谢环的后辈、明朝浙派画家张路的《读画图》中,画中观画的人变成了赤足、衣上带补丁的平民。即使是在闺中探窗旁观画作的女性,也是观画之人。

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艺术史学者石守谦认为,这是张路在刻意反抗文人传统。

恰好100年前,陈师曾在看完1917年北京中央公园展览会后,也画了一幅《读画图》来描绘当时的盛况。石守谦在评论这张画时认为画中“人数众多,使画面产生一种拥挤感,而且互相之间毫无交谈动作,半数人甚至以背影出现,使得整个‘读画’活动成为许多个人观赏行为的集结,与传统雅集图所透露之少数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大异其趣”。

这三张画作都出现在石守谦的文章《绘画、观众与国难——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画家的雅俗抉择》中。三张读画图,大致能看出一种“大异其趣”的平民力量在艺术欣赏中崛起。

从帝王到文人,从文人到平民,三种不同的审美趣味次第出现在历史中,并在很长的时间里并行不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认为:“以往国家认同、帝王认同的宫廷标准是最主要的审美标准,一般来说很多画家都想当宫廷画家。宋代开启了另外一个时代——士大夫文官政治时代。

但这并非一种新的价值观完全取代了帝王价值观,它变成了双轨制,帝王价值观还起作用。1905年废科举后,规模化、系统化地生产文人的机制终结,随后进入平民政治时代。此时价值观又开始发生变化,它特别强调底层视角、平民视角,以前这个视角从来没有被放大过。”

明代张路《读画图》(局部),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在当下,公共性成了博物馆、美术馆最重要的性质之一,一场大展能产生踏破门槛、万人空巷的盛况。这是现代人与艺术品发生关系最便捷的方式。而如果今天还有人延续流觞曲水、观画赋诗这样的雅集并广而告之以此为炫耀,难免被时人斥为“太装”,最终落下附庸风雅的笑谈。

时代在变,曾经极雅之事到了今天竟落俗套,当中蕴含着一个近百年来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逻辑。博物之事,物可以古,然而人心“不古”,行为也“难古”,强装古雅反而不如与熙攘的人群一同观画那般自然。

当下人们在面对故宫不时露面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时,也如陈师曾百年前《读画图》的画面一样,热闹非凡。不过,观众连夜排队、一阵小跑、走马观花般在名作前速览几分钟,似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