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戏剧与影视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9级、2020级)
一、培养目标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掌握电影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电影学学术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改革开放,具有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勤奋好学、实事求是的学风;能服从国家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好的创新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研究方向
1.电影理论与美学
2.中国电影史
3.当代中国电影
4.外国电影研究
5.电影创作理论
6.电影产业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1. 学习年限共三年,其中课程学习两年(含论文开题、创作实践及社会实践),撰写论文一年。如有特殊情况,申请停学或推迟答辩,提交申请研究生部同意后,学籍保留最多可延续一年。一年后,研究生部将做清除处理。
2. 学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位论文,可获硕士学位与研究生学历。
3. 学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未通过论文答辩或延迟论文答辩,将仅获得研究生学历。
4. 学习任务的界定。学生需修满42学分课程(包括毕业论文2学分)方为完成学习任务。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含: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为自愿选修,我中心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总学分按所修课程学分累计计算。
学术型学生选修4学分的实践课不得超过两门,超出的课程学分不再计入总学分,仅录入课程成绩。
四、课程学分
学术硕士(MA)课程设置
课程
性质
课程名称
课程属性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开课
学期
备注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理论
2
36
考试
1
全方向必修
自然辩证法
理论
1
24
考试
1
外国语*(英语)
理论
3
128
考试
1、2
学位
基础课
中国电影史
理论
3
64
论文
1
全方向必修
外国电影史
理论
3
64
论文
1
中西哲学与美学
理论
2
32
论文
3
电影艺术创作基础(摄录美)
理论+实践
3
64
作品
2
电影理论与方法
理论
2
32
论文
3
中外名片观摩
实践
2
172
考察
1、2、3
学位
专业课
电影美学
理论
3
64
论文
3
全方向必修
类型电影研究
理论
3
64
论文
1、2
电影前沿研究
理论
2
32
论文
1、2、3
纪录片研究
理论
2
32
论文
2
港台电影史
理论
2
32
论文
2
导演艺术
理论
2
36
论文
2、3
电影剧作基础
理论
3
64
论文
2
专业方向必修课
(参见后续说明)
电影产业
理论
2
48
论文
3
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
理论+实践
3
64
论文
3
选修课
长片剧本写作
实践
4
64+
作品
2、3
全方向任选
短片剧本创作
理论+实践
3
64
作品
2、3
电影修复(胶片修复+数字修复)
理论+实践
4
64+
作品
2、3
电影调色
理论+实践
3
64
论文/作品
2、3
视听语言
理论
2
48
论文
2
短片创作
实践
4
64+
作品
2、3
纪录片创作
理论+实践
4
64+
作品
2、3
电影展映策划与实践
理论+实践
4
64+
报告
2、3
电影宣发与营销
实践
2
32
考察
2、3
二外日语/韩语基础课
理论
2
64
考试
1
二外日语/韩语提高课
理论
1
64
考试
2
专题研讨课
实践
1-2
32
考察
1、2、3
社会实践课
实践
1
32
考察
发表论文
实践
1-2
32
考察
创作实践(署名)
实践
2-4
32
考察
影视制片、宣发、策展等(署名)
实践
2
16
考察
毕业
学位论文
理论
2
论文
全方向必选
五、对课程和学分的说明
(一)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
(二)课程属性包括理论类课程(理论)、实践类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和开放性实践课程组)。
(三)获得硕士学位的学分要求:必须修满42学分。学位论文2个学分,论文答辩前需修满40学分,研究生部才受理论文答辩申请。其中:
1.学位课,18门,共35学分,公共课3门6分,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共15门29学分,以理论课程为主。
第一类为“全方向必修课”,规定所有专业方向必选;
第二类为“专业方向必修课”,对于该方向学生来说是必选,对于非该方向学生而言是选修课。
《电影剧作基础》系“电影创作理论”方向学生必修课;
《电影产业》系“电影产业”和“当代中国电影”方向学生必修课;
《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系“中国电影史”和“当代中国电影”方向学生必修课;
2.选修课,16门,共38-42学分,包括理论课程、开放性实践课程,均为全方向选修。
(四)考核方式
政治课和英语课考核方式为考试,其他课程考核方式有:论文、作品、考察、作业等形式,课程成绩将结合出勤率和平时表现。总成绩高于60分为及格,及格将获得该课程学分。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许缺勤,若遇特殊情况需履行请假手续,向班主任老师递交请假条。缺勤达到该课程三分之一课时,不许参加该课程考试,选修课成绩为0,不能获得学分。
(五)《专题研讨课》
指馆(中心)主办的各类研讨会、各类讲座等等。研讨会半天算4课时,1天计8课时。专题研讨课学分按出勤率计算(出勤表签字),班主任负责统计。学时达40小时为1分,在研讨会上提交并宣读过1篇以上论文再加1分。
(六)《社会实践课》
指学生在馆(中心)各部门担任“三助”(助理管理、助理研究、助理教学)岗位,具体包括:学生管理助理、学术讲座服务、学术研讨会会务、口述历史项目、《当代电影》、《中国电影报》的新媒体平台工作、观众满意度调查、北京电影节、新力量论坛、中国电影史学年会及其他工作等等。实践课需达40小时,学生需开具实践单位的证明,可以是一个部门40小时,也可以是多个部门累加至40小时。一次为期两天的史学年会按2天半计算(含筹备半天),共20小时,1个学分。
(七)《发表论文》
指在研期间发表过学术文章。在北大中文或CSSCI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记2分;在其它期刊发表论文、影评,或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访谈录、数据调查、翻译等,论文署名为第二作者,计1分。
(八)《创作实践(署名)》导演、编剧、摄影,指在研期间创作的作品发布在公开平台,并署名计2分。获得国家、省级、市级、行业类等各类奖项评定入围、表彰奖项等。作品入围初选计1分,获奖计1分。署名要求为主创的第一或第二署名,如导演、编剧、摄影等。
(九)《影视制片、宣发、策展等(署名)》,参与以上工作并在公开发行/播出/放映/展映的作品中署名,计2学分。
六、学位论文工作
(一)文献综述报告
阅读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水平,观看分析与本研究课题相关国内外电影作品,确定研究要点和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报告应准确全面地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准确评价目前的发展动态,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
(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5月左右完成。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和与本研究课题相关国内外电影作品为基础,论文选题要对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电影学课题或实际电影历史、理论、批评、跨学科等问题。具体要求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来源、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方案。
5.论文工作计划安排及预期成果。
(三)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要求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4月底前完成,包括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完成情况。
(四)学术研究成果
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前,应完成系统、规范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程序等训练,对专业的前沿性研究有一定的了解。毕业之前,应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一至二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向研究生部交刊物目录页与正文复印件)。
(五)其它实践环节
研究生参加校外实习、社会调查或拍摄实践,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12-16周,考察合格,计2学分。
(六)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生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生学习与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论文的准备工作宜尽早开始,一般应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二学期选择论文题目范围;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学生应完成开题报告的书面申请,其书面报告内容包括:选题意义、该选题国内外发展动态,本论文的专题研究要求,研究方案,时间进度安排等;开题报告答辩工作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前两周内确定。经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论文评阅与答辩按照《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执行。
论文答辩一般情况下将在第三学年春季学期5月进行。
学术型硕士论文长度为30000字,具体要求见《学术型硕士论文要求》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