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常考的课文教案  > 2022下半年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更新)

2022下半年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更新)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2023年1月7日-8日进行,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主要有结构化、试讲、答辩三个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片段试讲,2022上半年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发布。

2022年下半年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微信扫二维码获取面试真题>>中小学教资面试结构化真题及答案

同时,也可进入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群,及时获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微信扫二维码进面试真题群

试讲1:《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分析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想象画面;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查看答案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大家在寒暑假的时候,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游玩的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壮丽的自然景观?

2.(引导学生踊跃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引导: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啊。祖国幅员辽阔,壮丽的美景数不胜数。今天老师也为大家介绍一个自然的神奇美景,它就是钱塘江大潮。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去领略钱塘江的壮丽景观吧。【教师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天下奇观”的“观“ 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天下奇观”?

2.强调字音,指导生字书写。

3.点名同学,归纳课文内容。

从同学们刚才的讨论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四面,感受下这天下奇现, 播放视频。

4.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三、研读课文

1.学习“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观潮人的心情。

2.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潮来前的最象。

2.学习“潮来时”

(1)视频中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认真朗读三四自然段,想一想:潮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最象?找到关键语句,写写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从远处传...闷雷滚动。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比,说明了什么?读出自己的感受。

那声...颤动起来。(比较句子。借助潮远,声大而闷,潮近。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体会来势凶猛,读出感受。)

(3)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 ,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3.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1)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

(2)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

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3)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美丽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总结全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2.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试讲2:《大青树下的小学》

1.题目:《大青树下的小学》

2.内容: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讲解学校的特殊之处;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查看答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民族大团结》的视频片段,请同学观看,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视频的感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各族人民相互团结,共同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也与民族相关一一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通全文,识读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词语。例如:坝(堤坝) (大坝)。

3.带领学生进行字词朗读比赛,巩固重点字词。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同学们,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呢?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并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清晨,上学路上,各民族小学生穿着各自民族的特色服装,走向小学。

教师追问:那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民族呢?

要求:学生勾画文中字词。

明确:有汉族,有傣族,有景颇族,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

2.提问:“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两句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本部分,并进行分析。

明确:说明学校中民族众多,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但大家都爱学习、爱学校、爱老师、爱国家。

3.提问:上课时,教室内和教室外又有哪些不同呢?

要求:学生朗读第2~3,进行思考。

明确:教室内,书声琅琅,非常动听;教室外,非常安静,似乎树、鸟、蝴蝶等也都在听课一样。

4.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提问:为什么外面如此安静,作者想表达什么?

要求: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说明了课堂内容有趣,课堂知识丰富,教师讲课很精彩,吸引了室外的一切。

教师追问:那在室内的学生又会有何感受?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本部分,分小组交流。

明确:各民族的学生会感觉很幸福、很自豪。

5.提问:“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让你想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思考。

明确:这个小学建立在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聚集地,说明了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也暗示着民族团结长长久久。

教师追问:这里的省略号,又会省略哪些内容呢,请尝试补充。

要求: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曲折的石子道路、古老的房子......

6.提问:课文题目为“大青树下的小学“,学完全文之后,你认为这所小学与我们平常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

要求:学生回顾课文,进行回答。

明确:这是一所多民族共同使用的小学,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同学们团结友爱,认真学习,不分彼此。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你对课文中提到的民族都有哪些了解呢?

要求:播放少数民族介绍的视频,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巩固课文内容。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邀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以及感想。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查阅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整理并分享。

2.仿写练习,写一写“我的学校“

试讲3:《花的学校》

1.题目:《花的学校》

2.内容:

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她们是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中花儿们跳舞狂欢的场面。

查看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井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句子: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假如你变成了金色花,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3.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如果把花当作人来写,又会是怎样有趣的事情呢? (教师板 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读通诗句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字音字义。

读准多音字“假”,读音为jia,可以组为“假期”“假日”“度假”,表示不真实;读音为jia,可以组词为“真假”“假话”。

2.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二)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句子和词语。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提问:边读课文边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齐读课文,自主发言。

明确:花在跳舞,在狂欢。

2提问:花儿们是怎样跳舞狂欢的呢?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

明确: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3.提问:如果你是一只爱睡懒觉的小蜜蜂,错过了跳舞和狂欢,谁能向小蜜蜂介绍下当时现场的情景呢?

要求:想象画面,情境创设,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4.提问:从哪里感受到花儿们在“狂欢”?

明确: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5.提问:白色的是谁?紫色的是谁?黄色的是谁?

要求:借助图片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开在树丛里、草地上、墙上、田野里的花朵。

明确: (图片展示)梨花、薰衣草、紫云英、紫藤、迎春花、油菜花等。

6.提问:“冲了出来”中“冲”字是否可以换成“走”?为什么?

要求: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明确:不可以。“冲”字可以看出花儿们想跳舞的迫切又快乐的心情。体现了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的特点。

7.引导想象: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

要求:学生自由想象后回答。

8.提问:大家想象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情景。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题目叫“花的学校”?

要求: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花想象成人,让它们具有像人一样的动作、行为、心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花儿喜爱之情。

9、提问:阵雨和大雨中各色鲜艳的花儿们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10.指导朗读全文,体会花儿们的精神。

11.提问:实际上,作者写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现象?

要求: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回答。

明确:植物生长,花开的现象。

12.读中感悟,体会花的学校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在我们的学校,你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

试讲4:《花钟》

1.题目:《花钟》

2.内容:

花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3.基本要求:

(1) 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花钟”的特点;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查看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会写 “芬芳、凌晨、淡雅、修建、昆虫、展示”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的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 “花钟”的特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感受“花钟”的特点。

教学难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画鲜花的视频)教师引导:走入花的世界,欣赏鲜花,感受鲜花的芬芳迷人。(观看后,学生自由谈感想)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生字词

1自主解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时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

2.检查反馈:教师巡视进行反馈指导,出示生字表抽查学习情况。

(二)了解内容

提问:“花钟”是指的什么?

明确:主要写一位植物学家利用人们观察发现的成果一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组成花的“时钟”。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走进花钟

1.提问:课文里哪句话概括了第一段的内容?

要求:指名朗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明确: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提问:花陆续的开放,都有哪些花?它们开花的时间都是在什么时间?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凌晨四点——牵牛花——小喇叭 (花的外形、颜色)

五点左右——蔷薇花笑脸 (理解“艳丽”“绽开“笑脸”。)

七点——睡莲——醒来;

中午——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心花怒放(理解“心花怒放’中“怒放”是指激动)

傍晚——烟草花一一苏醒(理解“暮色”“苏醒”,读中体会。)

七点左右一一月光花——舒展花瓣(理解舒展的动作);

九点——昙花一现。

(二)分析开花时间和原因

1.提问: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明确:温度、湿度、光照。

2.提问:昙花为什么不在白天开放?

明确:“干燥”“灼伤”可知昙花娇嫩。

3.提问:课文用昙花开花举例子说明了植物开花与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关系,这两层的意思用哪个词连接起来的?

要求:理解关键词语的使用,学习练习。教师指导点评。

明确:“比如”。运用“比如”学会练习造句子。

4提问:植物开花还和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昆虫活动时间。

(三)感受“花钟”

1.提问:为什么叫“花钟”?

要求:多媒体出示不同的时间段开放的鲜花资料。

明确:植物学家修建的。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之内陆续开放。

2.提问:“陆续”是什么意思?

明确:“陆续”表示前后连续不断。

3.提问:比较两句的不同。①你只要看到什么话开放就知道是几点钟。②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明确:“刚刚“大致”这两个词不能去掉,去掉后不能准确的体现花钟的特点:原因种类等不同,开花时间不同。

(四)体会情感;

齐读全文,体会花钟的特点,感受时间的宝贵和大自然事物的奇妙。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生活中,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说一说。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植物学家为什么能修建出“花钟”?说说你的理解。下次课分享。

2.画一幅有关植物的手抄报。

试讲5:《桂花雨》

1.题目:《桂花雨》

2.内容: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摇花乐和桂花雨的美好场景;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查看答案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课堂初始,教师展示桂花或者桂花图片,引导学生读课题,谈桂花。

2.教师发言,八月中秋,正是桂花正香时,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你一定能闻到浓郁的香味儿,细细小小的金黄色小花飘飘洒洒,如雨洒向大地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这迷人的芬芳也永远地印在作家琦君的心中,童年的一幕幕犹如桂花浓郁的芬芳飘酒在记忆中。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她的《桂花雨》,感受那份浓浓的情。(板书课题: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生字词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时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进行反馈指导,出示生字表抽查学习情况,并对“隼、硎“等较难生字进行讲解。

(二)了解内容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关于桂花的哪几件事?

明确: 1.桂花香味浓郁;2.摇桂花时的快乐。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感受桂花之香

1.提问:文中哪里写到了桂花的香味?桂花香味有什么特色?

要求: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体现了桂花香味十分浓郁的特点。

2.提问:文章是如何描述桂花浓郁香味的?

要求:同桌交流,点名回答。

明确:用了“香飘十里”“全年“以及“浸“这几个词。“全年“这个词说明了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

3.提问:可否将“浸“字换为“泡”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弥漫在整个村子里,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4.集体朗读本段内容,在朗读中感受到桂花之香。

(二)体会摇花之乐

赏析句子:

①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②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提问他们为什么要摇桂花?

要求:学生边阅读边画出语句,主动举手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2.提问:摇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请把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要求:学生阅读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3.提问:这下, 我可乐了!”词句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高兴?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派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说明了作者非常欢摇桂花。不仅因为摇桂花非常好玩,更因为摇下的桂花有很多用处,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过年时,收获的就是一美味的糕饼。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等春茶上市时,收获的就是一美味的茶叶。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收获的却是浓浓的乡情!所以当母亲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时,我才会:这下,我可乐了……

4.指导朗读:如何把这下,我可乐了!读出来?

要求:学生尝试朗读,教师点评。

明确:要读出“我” 内心的惊喜和快乐。

5.提问: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作者摇花时的快乐?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文中的”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句一个“喊”字能体现出作者摇桂花时内心的激动和快乐,说明此时作者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所以情不自禁的地喊出来。

6.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出作者的激动与快乐。

(三)体会思乡之情

赏析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提问:全家搬到杭州以后,母亲为什么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两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总结汇报。

明确: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思念家乡,思念的是家乡桂花制成的小食茶叶,思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浓浓乡情。身在异乡,母亲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这种情绪深深影响着作者。

2.教师小结:桂花没有区别,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母亲不是用鼻子分辨香气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的。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着桂花,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对家乡的桂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3.朗读体会:齐读课文,再悟情感。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任务1:结合对文章的把握,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