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新课标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 _____和 _____、 ______、 _____的综合体现。

6._____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7._____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

8.____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9._____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____ 组织与呈现。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 _____” 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 _____"“ _____"“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 ______”“ ______” 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3._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14._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5.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16._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17.__________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18.语文课程评价包括 ______和 ______。

19._____评价是语文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

20.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______是作业评价的关键。

21._____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考察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和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是回顾、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22.短语的结构:_____、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2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 ______、定语、 ______、补语。

24.复句的类型:并列、 _____、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25.常用标点符号:句号、_____、感叹号、_____、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26.常见修辞手法:比喻、_____、夸张、_____、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简答题(每题7分,一共28分)

1.简述语文课程理念

2.简述语文课程主要主题与载体形式。

3.简述语文课程实施教学建议。

4.简述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12分)

论述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部分( 20分) 一、填空题

1.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

2.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

3.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

4.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可选择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

5.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设。

二、简答题

1.简述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 3)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 4)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 5)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部分(80)分一、填空题(每空 1分,共 40分)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4.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6.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7.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

8.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9.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14.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16.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17.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18.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9.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

20.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

21.阶段性评价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考察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和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是回顾、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2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2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2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25.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26.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简答题(每题7分,一共28分)

1.简述语文课程理念

(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2.简述语文课程主要主题与载体形式。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革命文化

(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简述语文课程实施教学建议。

(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 4)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4.简述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

( 1)坚持素养立意。

( 2)坚持依标命题。

( 3)坚持科学规范。

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12分)

■论述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1)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

( 2)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

( 3)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 4)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

(来源:网络。转自“小语教研)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