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真题电子版  > 2022上半年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更新)

2022上半年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更新)

2022上半年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于5月14日、15日进行,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主要有结构化、试讲、答辩三个环节,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片段试讲,2022上半年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发布。

2022年上半年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微信扫二维码获取面试真题>>中小学教资面试结构化真题及答案

同时,也可进入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群,及时获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微信扫二维码进面试真题群

试讲1: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计算

1.题目: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内容:

图片1.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教学中应注重过程性评价;

(3)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4)通过思考,让学生感受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分发运动会器材,52个(5个10只简装和2个单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学生列式,老师提问:应用最近所学的什么知识解决?引出课题一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讲解新知

借鉴之前学习经验,利用小棒探究或解释计算过程。

教师明确: 1筒羽毛球为1捆小棒,1只羽毛球为1根小棒。

小组活动,尝试表示将52只羽习毛球平均分成2份。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辅以学生阐释,展示将剩余1捆拆开与2根合为12根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剩余1捆”、“2根”、“12根”“平均分”等在除法算式中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学生独立完成除法竖式计算。

学生展示结果,教师追问:与之前遇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学生验算检验。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作业

教师请学生小结: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注意要点及验算方法。

课后作业:想想做做剩余题目,尝试先估算,再计算。

(五)板书设计略

试讲2:千米的认识

1.题目:千米的认识

2.内容:

图片2.png

3.基本要求:

(1)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

(2)结合已有知识,体会“1千米”和“1”的长短关系﹔

(3)组织学生观察、体验、了解1千米等于1000米,有一定的板书;

(4)通过学习,知道“数”和“里”的区别和联系。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

揭示课题:如果要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怎么测量呢?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让学生谈谈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让学生回答他认为1千米有多长?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长度正好1千米。

3.(1)课前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讨论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多少。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

图片3.png

(四)小结作业

1.学生总结课堂新知,谈谈收获。

2.谈谈生活中还有其他的1千米吗?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说说你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参考答案】

充分运用操场跑道,引导学生根据跑道1圈的长度推导出1000米的长度,从而认识1000米=1千米。让学生说说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几个200米或几个500米等,帮助学生认识1千米。

2.“数”与“量”的关系和区别?

【参考答案】

“数”是表述“量”的语言文字符号,它是主观人为规定的,是可以随意改变的。“量”是客观事物的大小、范围、程度等,它是客观实在,是无法用意志随意改变的。同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字和度量单位来表达。例如:一米长的量,可以表示为:1米、10分米、100厘米、0.001千米。

试讲3:《轴对称图形》

1.题目:轴对称图形

2.内容:

图片4.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3)通过画、剪、折等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开的特点;

(4)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蝴蝶、天坛、窗花等,初步感受图片的特点。

引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新知讲授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学习中见到的具有上述特征的图形,自己简单画一下。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汇总并鼓励。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各自画的图形、及教材给出的图形,利用教具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物体的两边是不是能够完全重合。

学生分享

教师讲解轴对称图形特点: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强调:轴对称图形是能够在中间找到一条线,图形沿着这条线折叠,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叠。

学生活动:利用教具制作轴对称图形,并分享制作方法。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小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回家与父母分享本节课学习内容,并找一找家里有哪些轴对称物品。

【板书设计】略

试讲4:《面积单位的换算》

1.题目:《面积单位的换算》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5.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3)指导学生建立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过程。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⒉通过画一画、小组讨论交流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导入新课《面积单位的换算》。

二、探索新知

一:摆一摆,画一画

出示面积为1平方厘米和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和策略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提问学生准备怎么摆?

明确: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放到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

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

提问从这几个结果中发现这两个面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四: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正好可以摆1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研究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总结发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提示学生通过算一算,研究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同一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和10厘米算出来的面积应该是相等的,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想一想,推一推

提问学生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学生小组讨论。

预设生1:借助上图,把1平方分米想成1平方米,1平方厘米想成1平方分米,就可以知道1平方米中有100个1平方分米;

预设生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x10=100(平方分米),所以说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总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提问:认真观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同桌讨论后总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巩固新知

学生回答思考题,2平方米=()平方分米;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四、总结作业

学生总结今日所学

完成课后习题练一练,下节课一起分享学习。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的换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进率:100

试讲5:《时分秒》

1.题目:《时、分、秒》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6.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教学中应注意过程性评价;

(3)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时分秒;(4)适当板书。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并知道1分=60秒,体会时分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初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新年倒计时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看到了大家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再次提出问题:那人们喊的这些数字其实是什么呀?学生很容易回答是秒,顺势引出本节课题---《时分秒》。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初步认识秒

教师询问学生,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表示时间的词呢?

预设学生回答:过马路时红绿灯的时间展示的是秒,体育课上听见体育老师说过秒,跳绳的时候会说1分钟跳了多少个,汽车上面会显示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接着向学生展示:常用秒来表示计量很短的时间,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然后通过大屏幕出示钟表面(没有表针),问学生观察到什么,学生回答:有12个数字,60个小格子,12个大格子。接着出示表针,学生观察到三个不同的表针,向学生说明,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最粗最短的是时针,不粗也不细的那个是分针。

环节二:认识1秒、几秒和1分

提出问题:秒针每走一格代表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秒针每走一小格代表的时间是1秒。紧接着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走动并提问:那每走两小格呢?走一大格呢?走一圈呢?

学生回答:每走两格表示2秒,走一大格表示5秒,走一圈表示60秒。

让学生再观察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小格?你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汇报:秒针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引导学生明白:1分=60秒,1时=60分。

活动3:感受1秒

接着教师提问学生:那你知道怎么计时秒吗?

学生通过思考后回答:手上的电子表.上面显示到秒,可以用秒表。

接着通过大屏幕展示秒表的图片,并先学生说明:秒表是在

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提出问题:那1秒有多长呢?

学生思考回答:眨一下眼是1秒,钟表滴答一声是1秒。

三、巩固提高

PPT呈现练习题

通过大屏幕出示题目,让学生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加强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提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总结完善,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大屏幕上的必做题和选做题,并请同学们课下感受一下1秒、1分、1小时分别可以做什么事情。

板书设计:

时、分、秒

秒针:长、细

分针:不短不长

时针:短、粗

1分=60秒1时=60分

试讲6: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1.题目:两位数乘一位数

2.内容:

图片7.png

3.基本要求:

(1)10分钟试讲﹔

(2)讲清竖式计算每一个数字的含义;

(3)要有适当板书。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乘法口诀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索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并要求从图中找到和数学有关的信息。

提问: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如何列式计算。12×3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算法探究

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预设1:12×3=12+12+12=36

预设2:10×3=30,2×3=6,30+6=36,用口算的方法计算。

预设3:

图片8.png

用竖式的方法计算。

教师提问: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总结:列竖式的时候把末尾对齐,从个位开始乘,再乘十位。

提问:比较刚才三种算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三)课堂练习

计算

图片9.png

(四)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和收获?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略

试讲7:3的倍数的特征

1.题目:3的倍数的特征

2.基本要求:

(1)注重探究过程,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

(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设置提问环节;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4)十分钟内结束试讲。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数的倍数特征,学生回答。

引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讲解新知

1.观察猜想

我们研究了2、5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讨论,根据2、5倍数特征猜想个位数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请学生从倍数概念出发列出乘法算式。学生容易发现12个位不是3、6、9但是是3的倍数,而13个位是3却不是3的倍数,因而得到根据个位数字不能进行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写出3的倍数,并标记在百数表上,根据写出结果,探讨3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个位、十位两个数字,并提示学生观察一条斜线上数的特征,学生容易发现每一条斜线上的数字,从第二行起十位、个位数字的组成都是第一行数字的拆分,如:3、12、21。

根据发现,学生猜想十位、个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时,这个数是3的倍数。

教师补充: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的数也就是3的倍数。

2.教师任意给出大于100的数让学生根据结论进行验证。如:3080、375、2022等。

学生验证并与其他同学分享验证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课堂练习

圈出下面各数中3的倍数。

53,57,65,39,89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节课收获和所学

作业:让父母任意写几个数字,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

【板书设计】略

试讲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题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内容:

图片10.png图片11.png

3.基本要求:

(1)10分钟试讲;

(2)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3)要有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如何做好课堂提问?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等漂亮的礼品盒,并提问这些主要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提问想做一个这样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

引出课题。

(二)新知讲授

1.提问并引导学生操作讨论:若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展开,是什么样子

学生操作,得出:

图片12.png

学生小组合作,在展开图中标出原来长方体、正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并观察。

学生观察展开面的特点,提问: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预设:长方体的上下面积、前后面积、左右的面相等。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等。

教师给出表面积的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表面积公式

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引导学生表示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2:一个正方体墨水盒,棱长为6.5cm。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微波炉的包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计算长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三)课堂练习

出示衣柜图片,提问要做一个衣柜的布罩,至少需要用布多少平方米。

(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

试讲9:《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试讲题目:

1.题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内容

图片13.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乘法来进行口算;

(4)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设计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 数的?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是什么?

试题解析: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给大家过一个开心且富有意义的节日。羊村长带喜羊羊和其他小羊们给他们的村落植树。

教师展示图片,图片上呈现植树的场景,一共需要给这些小树浇多少桶水呢?该怎么列式呢?

让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引入符号,加强符号意识

教师提问如何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要学生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出示教材做一做,填一填。

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今日学习。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寻找身边的生活例子,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试讲10:8的乘法口诀

图片14.png

小学数学《8的乘法口诀》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八个小人抬面鼓,两个大人前面舞。打一动物。

课件出示一只谜底螃蟹,教师提问学生一只螃蟹有几条腿。

2.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们用画出一只螃蟹,注意画出螃蟹腿的只数。

(2)收集学生作品,选出最精美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引出课题,一起探究8的乘法口诀。

(二)新课讲授

1.主动探究。

(1)依次出示:2只螃蟹。

教师提问:1只螃蟹有8条腿,2只螃蟹有多少条腿呢?

教师再次提问:那么,3只、4只、5只、6只、7只、8只螃蟹又有多少条腿呢?

课件出示数轴,指名填写。

(2)看数轴填写。

螃蟹歌图片15.png

1只螃蟹( 8 )条腿,2只螃蟹( )条腿,

3只螃蟹( )条腿,4只螃蟹( )条腿,

5只螃蟹( )条腿,6只螃蟹( )条腿,

7只螃蟹( )条腿,8只螃蟹( )条腿。

(3)唱儿歌。

2.编制口诀。

(1)创编口诀:1个8是8,2个8相加是16。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乘法计算)

(2)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3)举例说口诀,例如:“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新知

1.基础应用。

1.

填口诀:

2.

图片16.png

(四)小结作业

老师请学生总结今日所学

回去把口诀背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略

试讲1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题目:三年级《三位数乘一位数》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17.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给大家过一个印象深刻并且富有意义的节日。羊村长带小羊们给他们的村落植树。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上呈现植树的情景,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需要给这些小树浇多少桶水呢?该如何列式呢?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方法。请学生回答。

2.小组交流讨论

3.引入符号,加强符号意识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请同学们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出示教材做一做,填一填,看谁填得又快有准。

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国驾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寻找身边的生活例子,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试讲12:认识小数

1.题目:小数的初步认识

2.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合理板书。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情境导入

谈话: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日记本3元 铅笔0.20元 文具盒15元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高可达37.5摄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巩固练习:8.64元=8()6()4()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试讲13:长方体的体积

1.题目:《长方体的体积》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18.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10分钟。

(2)教学语言要规范,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过程中配合板书,必要时画简单示意图。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复习回顾:物体的体积概念和单位。

⒉.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提问长方体的体积该如何计算,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操作转化

提问:长方体的体积与哪些数据有关?引导学生通过数组成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记录、整理数据。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预设:学生数面前长方体时在数小立方体时和同组其他同学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小正方体,从左往右依次数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在实验后对数据的记录不够工整,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将所得数据参考教材中的方格进行填写。

图片19.png

学生汇报展示,总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环节二:操作探究,验证猜想

提问:;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摆一个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环节三:总结概括

问题:你能写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总结并板书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V表示体积,长、宽、高分别用a,b,h来表示,则V=abh。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组织同学们计算各个长方体的体积。

2.展示两个具体的长方体,比较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心情怎样?

五、布置作业

作业一:完成课后作业的第2、4题。

作业二:在生活中,找两个长方体并量出它们的长宽高,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a x b x h = abh

试讲13:折线统计图

答辩,你觉得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举例子说明

1.题目:《折线统计图》教学

2.内容:

图片20.png图片21.png

3.基本要求:

(1)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要配合教学进行适当的板书;

(4)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试题解析】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段从2001年我们国家就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机器人大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机器人感兴趣,并加入到比赛的行列中,参赛队伍也越来越强大,这是2006年至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情况,通过学生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不足以表示其变化规律,引出课题《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一)初识折线统计图

师:多媒体出示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相关数据的折线统计图。

师:大家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一样吗?

多媒体演示,教师边介绍边画点,然后顺次用线段连起来。

(二)认识本质

师:通过刚才的绘制过程,我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那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一下。

多媒体出示问题:(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从图中怎么看出来的?(3)线段的倾斜方向与长短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

请2-3个小组代表回答,并给予肯定评价,总结归纳,补充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

(三)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吗?

师:这是陈东妈妈记录的陈东0~10岁的身高,在教材的没有描点的统计图中绘制。教师示范前2个点的画法,剩余的8个点,请同学们自己用铅笔尝试绘制,然后组内交流绘制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能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中给你的小伙伴提出哪些问题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题目:我国农村居民2005-2011年年人均纯收入情况统计图。

(1)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喜欢折线统计图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将你自己零花钱的收入、支出情况,并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从图中的信息,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六、板书设计略

试讲14:《认识“身体尺"》

1.题目:《认识“身体尺"》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22.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教学中应注意过程性评价

(3)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身上“尺”的长短;

(4)通过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的“身体尺”,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自己的“身体尺”.

教学难点:

建立1米与身体尺”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实物米尺、卷尺、折尺、三角尺等,引出话题。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存在一把特殊的尺子,你们知道“身体尺”有哪些吗?从而导入新课《认识“身体尺"》。

二、探索新知

环节一:认识身体尺"

提问:1.你知道怎样测量一拃的吗?需要用到哪两个指头?你知道你的一拃是多少厘米吗?

引导学生测量,并提醒学生随时把数据记录下来。

⒉.怎样测量一庹?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从哪里测量到哪里?如果米尺不够怎么办?

引导学生前后组4人为一个小组,注意收集每个人的一推、一庹的数据,观察、比较、分析,大家的一挥、一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体会每个孩子的身体“尺”是不同的,是自己独有的、特殊的“尺。”

认识一步:(1)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步

步是指前脚尖到后脚尖的长,测量时要像平时走路一样迈开步子,幅度不能故意加大或减小。

(2)教师示范怎样测量一步。

(3)学生实际测量,记录结果,提醒学生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认识一脚:

(1)你知道一脚是指从哪里到哪里之间的距离吗?(2)怎样测量一脚呢?(视频演示)

(3)学生模仿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明确: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一拃、一步、一度、一脚(穿鞋后)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一拃、一步、一度、一脚的长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环节二:初步运用

(1)提问:根据同学们的测量,你们身体上的尺”谁的长度超过1米?(一庹)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

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吗?

(2)说明:其实,要知道1米有几个这些身体“尺”,可以对着米尺,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你会这样做吗?

提示:可以先量出1米,再用这些“身体尺”来量一量。

测量活动:现在两人一小组,按这样的方法合作完成。每个小朋友测量时,一定要记住:1米大约有几挥,1米大约有几步,1米大约有几脚。(边测量,边记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体会数据不同,"身体尺”不同。

师生总结:通过大家的努力,虽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根据绝大多数小朋友的结果来分析,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1米大约有7推长,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个脚长。

三、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引导学生运用“身体尺"测量课桌的宽度,同学分享测量成果。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五、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练一练;2.回家看看哪些物品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记录结果,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认识“身体尺”

1米大约有7拃长

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个脚长

试讲15:笔算除法

1.题目:《笔算除法》

2.内容:

图片23.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教学中应注意过程性评价

(3)通过运算活动,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4)适当板书。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教学目标:

1.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培养运算能力

3.通过教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年级共有197人,每排坐21个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先把21看做20来试商,197里最多有9个20,所以商9,9x21=189,197-189=8,所以商9余8,197÷21=9(排)一-8(人),答:可以坐满9排,还剩8人。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因为被除数没变,而除数变小了,所以商可能会大,应该把商往小调。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列式

学校礼堂每排有28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97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列式197÷28,

环节二:计算

把28估作30,197里面有6个30,再用28x6=168,197-168=29,29>28,29里面还有一个28,所以商6小了,改商7,28x7=196,197-196=1,余数小于除数,所以197÷28商7余1。被除数不变,除数大了,商就会小了,可以往大调。可以坐7排,所以7的单位是排,1是余下1人,所以单位是人,197÷ 28=7(排)……1(人),答:可以坐7排,还剩1人。

环节三:验算

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28x7=196,196+1=197计算结果等于被除数,所以计算正确。

环节四:点拨

“四舍”法试商,可以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因为被除数没变,而除数变小了,所以商可能会大,应该把商往小调。用”五入”法试商时,被除数不变,除数大了,商就会小了,可以往大调。

练习:请大家来做一下。根据试商情况,很快说出准确的商。

图片24.png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我们可以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四舍”法试商,可以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因为被除数没变,而除数变小了,所以商可能会大,应该把商往小调。用“五入”法试商时,被除数不变,除数大了,商就会小了,可以往大调。

三、巩固提高

PPT 呈现练习题目。

通过大屏幕出示题目,学生练习,教师点拨易错点。

四、课堂小结

提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总结完善,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大屏幕上的必做题和选做题。

图片25.png

选做题:思考笔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略

教资面试高分指南笔记,从穿着礼仪、到结构化、试讲、答辩,让你轻松应对考试,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免费获取↓↓

教资面试学霸笔记.png

备考资料包:【历年面试真题】【结构化专项资料】【教案模板】【逐字试讲稿】

面试必备手册:【结构化面试题本200题】【结构化必背时政热点】

任性刷题:【面试结构化每日一练】【历年真题任性刷】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试听课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