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实验员属于教辅还是教师资格证  > 行政岗不能转教师,高校行政化能否“破冰”

行政岗不能转教师,高校行政化能否“破冰”

行政岗不能转教师,高校行政化能否“破冰”

 

编者按

“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和行政人员不能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近日,一些高校在认定该校教师资格工作通知中的一句话,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广东、北京等地一些高校就已出台过相关规定,但为何今天又再度成为高教界的热点?在高校行政化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的当下,该举措透露出了哪些风向,对我国高校管理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受访专家:

庞海芍 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研究中心主任

  ?

乔锦忠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

马臻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

王昕红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

张务农 河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黄启兵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问题一:行政人员不能转教师,此前已有高校做了“试水”,但今年又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响,您认为原因何在?在您看来,出台该规定的背景是什么?

庞海芍:首先要对行政人员有一个区分。一类是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做几年管理又回去做教师,或者相反。其中,有一些脱离教师岗位过久的行政人员无法再回到教师岗。还有一类是专职的行政人员,如教辅人员等,这些岗位对学历要求不高,岗位设定也不同于专职教师。

由于教师岗门槛较高,一些博士进入行政岗,最终目的是借此跳到学术岗。我认为,允不允许转岗本身并不重要,也不要拿政策“卡”人,更重要的是其能否达到教师岗要求——无论是校内行政人员转岗,还是外来的应聘人员,只要达到岗位要求就可聘用。转岗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双一流”高校对教师岗位要求很高,转岗后能否胜任工作、达到考核要求,将是巨大的挑战。

此外,我们也看到某些高校教师更愿意做行政,而非教学和科研。在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很大的背景下,这是不错的选择,有一定的教学科研经历者转到管理岗位,更能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总之,不要在通道上限制一个人的发展。

乔锦忠:相比行政系列,教师系列有其比较优势。从社会声誉看,学术头衔更受人尊敬;从职称、待遇看,同级别的教授和处长,学术系列会略高于行政系列。因此,一些行政人员即便掌握了资源分配权,仍希望拥有学术头衔。

行政人员评职称通常走的是教师系列中的研究系列,一旦评上副研究员或研究员,在工资待遇方面就与教师系列的副教授、教授相当。实际上,这比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更有优势。

一种情况是,高校为提高师资质量,对学术系列教师采取“非升即走”等严格的考核制度,但行政人员按教师系列评职称,只是工资待遇走了教师系列,实际岗位仍属于行政岗位,并不需要“非升即走”。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允许行政人员顺利转教师,就可能出现教师为规避“非升即走”,先到行政岗位工作,等到职称晋升后,再转回教师系列或教学、行政“双肩挑”。这对其他教师造成不公平竞争,也会降低高校的学术水平。

王昕红:从专业化视角看,高校教师之所以成为高校教师,是因为其行业的专业化特性。专业社会学指出,一个专业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社会演化并具备六个属性——学问性、以理论为基础、实践性、须由正式教育转化而来、自组织,以及动机利他。因此,专业化行业是具有垄断性、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鉴于高校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特征,“外行”被隔离在专业队伍外有其合理性。

但与此同时,从职业迁移角度看,这一规定也切断了高校员工的内部流动渠道。虽然教师的专业化路径单一,但如果行政岗位人员能达到教师的资格和岗位要求,为什么不鼓励他们职业上升或流动呢?

从相反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本身存在流动和迁移性。由于工作压力、个人兴趣等原因,在岗教师有可能退出教师岗位并进入其他职业。因此,教师的流动是双向的,需要为社会成员职业迁移提供畅通的通道。

对于该现象,我们更应关心其背后的成因。

首先,高校教师资源的“买方市场”正在形成。近年来,国内高校教师的生存状态正向两极分化。一方面,随着大批海归人才进入高校和教师岗位,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均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部分在岗教师的生存状况正在恶化。“非升即走”、日常教学科研压力的增大,使一批教师从高水平高校向中低水平高校流动,给中低层次高校带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