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安徽凤台电厂进厂模拟考试  > 凤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凤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推进开发区北上战略。高水平编制开发区成片开发方案,重点引进一批与主导产业契合度高、成长性好的链上企业,同时注重招好引优,大力引进产业层次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主区优化、多园融合、三产互动”发展方向,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推进“一区多园”建设体系,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合淮产业走廊等经济圈,有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推进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凤凰湖片区双创园、桂集片区包装产业园、桂集片区创新园、开发区PPP项目等“五大工程”标准化厂房建设招商同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电子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推进主城区西进战略。高标准编制城市西进片区开发方案,扎实推进凤城大道西延、置五路南延、外环通道(顺通路)、凤毛快速通道等道路、安置房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的项目推进,充分发挥高速、省道、县道、航道“四位一体”交通优势,推动城市功能扩容升级。坚持安置建设先行、基础设施先行,持续完善城市路网建设,配套建设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设施,推动新老城区错位发展、对接发展、融合发展。

提升开发区工业承载力。配套建设道路和城市基础设施,拓展开发区用地范围,增加工业用地面积,提升开发区工业承载力,建设桂集片区创新产业园项目、桂集片区产业孵化器项目。进一步向北拓展5G产业园区,围绕5G终端产品、光电智能制造、智能家居产业,新建工业厂房,引入5G招商项目,着力打造5G终端装备器械产品,促进“5G+”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特色5G小镇。

推进开发园区改革创新。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亩均效益”评价,探索“一园多区”、“跨区托管”等运营方式。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做好开发区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建设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平整土地,实现“六通一平”。

实现产城融合新格局。河东片区重点引进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和传统机械制造,结合区位优势打造省市服务业集聚区,配套引进物流商贸,实现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格局。桂集、顾桥、钱庙、古店等产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轻工制造,坚持精致布局、特色先行,形成园区面积12平方公里、规上企业100家、总产值100亿元的园区发展规模。

引导创新要素向“一区两园”高科技企业集聚。经济开发区主区重点围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业态;引进发展服务业、工业地产、总部经济等产业业态。两园建设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强链补链。积极支持“一区两园”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采取合作共建或技术依托等形式,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后备库,深化规上工业企业培育行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选择一批创新型企业,落实支持政策,进行点对点辅导帮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推动乡镇工业集聚区错位发展。明确产业功能定位,统筹抓好道路、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配套,抓好对龙头企业、重点产业链项目的扶持培育,谋划建设一批发展前景广阔、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顾桥工业集聚区重点进轻工电子、装备制造;古店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食品深加工等项目;钱庙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机械制造、箱包服装纺织等项目。以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实现产业规模和效益双提升,加快工业转型发展。

专栏3 :产业园项目建设  

1.桂集片区创新产业园项目;2.凤凰湖片区双创产业园项目;

3.桂集孵化器项目;4.凤台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第三节 重点发展四大产业

做大做强煤电优势产业,培育新能源企业。突出煤电联动纵深发展,延伸拓展煤电气产业链。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做大做强煤炭、电力两大优势产业。统筹煤电基地建设和企业转型升级,从注重规模速度型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奋力打造凤台煤电的“升级版”和长三角及华东地区能源的重要供应基地。

紧密围绕长三角能源基地的发展战略,加快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为电力输出,加快推动中煤新集杨村深部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开采、提氢及燃气掺烧发电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新能源综合利用,支持光伏发电、风电项目建设,建成协鑫风电、大唐风电项目,重点推进华润风电、3万亩采煤沉陷区水面光伏发电项目,争取将全县新能源发电项目纳入省“十四五”电力规划。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培育,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人才、科技和资金优势,围绕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补齐、壮大、拓展创新型现代产业链条。扎实推进矿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基地等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形成具有凤台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建立煤电固废循环经济示范园。充分发挥凤台县煤电固废物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优势,重点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等煤电固废物利用,推进新型绿色环保建材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建设关店、顾桥、岳张集、新集等4个煤矸石循环经济园和粉煤灰循环经济园,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煤电固废物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为载体,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和市场开拓能力,引进技术含量高、“两化融合”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建设凤台县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围绕“线上造势、线下互动”,重点谋划电子商务、数据中心、软件开发、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把握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着力招大引强、扶优扶强,实现首位产业快速集群发展,推进锂电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加快形成完备产业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引进力度,发挥比较优势,做长链条,做宽领域,做大做强煤矿电子安全设备,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发展。

专栏4:煤电气产业重大工程与项目

1.张集电厂一期;2.凤台电厂三期;3.中煤新集杨村深部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开采、提氢及燃气掺烧发电工程项目;4.协鑫风电;5.大唐风电;6.华润风电;7.三万亩采煤沉陷区水面光伏发电。

 

 

第四章 着力推进高效现代农业发展

第一节 发展思路方向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高效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进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培育,深耕主业、厚植特色,逐渐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推进、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第二节 强化农业现代园区建设

完善园区功能定位,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加大要素保障,完善推广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农业科技孵化器优势,围绕生态循环方向,打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综合平台。

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理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功能定位,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加快推进“一心五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良好格局。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特色鲜明、设施先进、科技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开展全产业链创建,充分利用“马店糯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做大做强大米产业。支持以国武粮油为首的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产业集群,延伸马店糯米产业链,实行“企业+农户+产业化+金融”模式,推动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支持以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产业集群,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全面升级“一链、二群、四区、五基地”总体目标,核心区基础设施水平进入全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先进行列,核心区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四大产业体系,总产值达到50亿元,基本形成粮食加工物流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一个休闲农业基地。

 

专栏5:打造农村现代化园区建设

1.杨村镇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园项目;2.丁集镇果儿多家庭农场农业种植示范园项目;3.循环农业生态园项目;4.关店乡绿美人塑酥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5.丁集镇青年场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6.安徽凤台绿港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

第三节 做精农业五大主导产业

稳步推进种植业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种植业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业融合。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生产效益,逐步构建以稻麦吨粮县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稳定粮食生产,推动糯米产业向名优特精方向发展。不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大力开展粮食高产攻关行动,不断提高粮食的单产和总产量。探索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做好三大“示范县”创建工作,大力示范推广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深入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以桂集、杨村、钱庙、古店、朱马店等乡镇为重点,发展50万亩优质水稻。

调整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形成优质粮食(水稻、小麦)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沿国道237线、省道102线形成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带,重点建设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优势种植区、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区,形成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优质中籼糯稻示范基地、稻虾(鱼)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示范基地,沿淮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水稻小麦绿色丰产节肥节药示范基地等“三带三区多基地”的粮食产业空间格局。

“双化并举”发展蔬菜瓜果产业。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绿色优质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生物质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以凤凰、关店、丁集、李冲、大兴集等乡镇为主,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无公害化和产业化蔬菜瓜果种植基地。

推进绿色养殖业发展。坚持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增值空间,加快畜牧产业“四化”发展,推进牧原养殖场二场、五场、六场、十二场项目,开工AAA级生猪定点屠宰场项目。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逐步形成尚塘镇、朱马店镇、古店乡、顾桥镇、桂集镇等沿凤利路乡镇10万头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丁集镇、关店乡、大兴集镇等西北部乡镇2万头肉牛生产基地,杨村镇、岳张集镇、新集镇等乡镇4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关店乡、古店乡、新集镇等乡镇50万只良种蛋鸡生产基地,以及刘集镇、凤凰镇、桂集镇等乡镇200万只肉禽生产基地,扩大绿色健康养殖基地规模,实现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和高效化。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利用湖泊、采煤沉陷区等大水面发展生态增殖渔业,发展集约化、工厂化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打造特色水产品基地。改造提升传统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抓特色品种的引进,抓特种基地的扩张,发展以毛蟹、甲鱼等为主的特色渔业。以县鱼苗场和县河蟹厂为苗种繁育中心,以凤凰、刘集、顾桥等乡镇为主,加快鱼蟹良种推广,稳步增加水产养殖面积。

实施林业富民工程。积极延长经果林产业链,培育林果生产、贮藏、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以现有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扩大经营规模,重点培育特色经果林基地,积极推动林业特色种植业,以林下种植、林间养殖、食用菌培植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以李冲、桂集等乡镇为中心,发展名特优经果林3万亩,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药复合种植等3万亩。

第四节 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行蓄洪区适用性农业发展。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推深做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严控农兽药残留,依规依标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健康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打响优质农产品品牌,蔬菜、水产品、畜禽产品等鲜活农产品尝试提供净菜、半成品菜、成品菜服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加大农产品加工转化。重点推进糯稻、大豆、肉羊、肉禽精深加工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培育壮大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养殖业加工、地方名优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链,深化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促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有机融合,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区。

落实“158”行动计划。建设面向合肥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以标准化、规模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和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在原有的57个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上,延长辐射弧,逐步壮大,构建现代农业新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确保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个、市级6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加7%);建成2个省内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三品”认证基地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0%左右。“三品”认证达到60个,土地流转率达到45%。

专栏6:打造农村现代化建设

1.淮南辰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2.关店乡沉陷区生态养殖项目;3.茨淮新河生态观光林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多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合作经营的全覆盖。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行动,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农业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由交易联结走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主体融合。进一步完善新型经营主体财政、信贷保险、用地、项目扶持等政策,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动智慧农业等领域自主创新,实施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依托省农科院、省农大等科研院所为支撑,全面强化品种、技术、农技等设施研发、创新、转化。做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服务工作,深入实施良种工程等,健全农业良种良法试验示范机制,促进农业先进技术集成推广,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动物疫情监测、完善农业资源监测。围绕市场需求,推动农业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发展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科普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智慧农业。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加快物联网、智能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专栏7: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1.糯米加工基地项目;2.关店乡绿美人酥瓜种植示范基地项目;3.安徽凤台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项目。

第五节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补链强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布局,推进江苏绿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内部优化”向“内外联动”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新模式,实现各利益主体共享农业发展成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农民增收。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与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有机结合,选择落实一批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品牌运营核心企业,参与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引领专用品牌粮食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科技素质高、生产经营规范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参与建设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和辐射区,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按照“三品”(品牌引领、品质保证、品种优先)发展思路和“三个至少”(每个示范点至少注入1个粮食品牌,至少明确1个专用品种,每个专用品种至少集中连片种植一定面积)要求,打造专用品牌粮食与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有机结合的生产示范区,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第五章 持续加强现代服务业建设

第一节 服务业发展思路与方向

推动现代服务业强县建设。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换挡提速,实现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保障功能,推动服务业抢占先机,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一方面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着力推进服务业均衡发展。坚持“增量提质、优化布局、互动发展、区域协调”的思路,立足基础,发挥优势,努力构建“一核集聚、两区辐射、四带带动、多点支撑”的战略性空间布局,力争创建5个现代服务业省级重点集聚区,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文化、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鼓励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加强积极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二节 服务业空间布局

持续推进“一核集聚、两区辐射、三带带动、多点支撑”的战略性空间布局,构建各乡镇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核”指老城区。老城区承载着丰富的生活性服务功能,应优先发展商贸、旅游、金融、文化、教育、信息、中介、健康服务等产业,打造商贸、物流、文化等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凤台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极”。积极推动商业街区提质与改造,谋划与建设城市商贸综合体,提高商贸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文化馆县域内资源共享,发展智能商业服务,基于商业大数据开发针对生产、营销、决策等商业化服务,保证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度。积极推动养老设施升级改造和新建,建设智慧养老示范工程,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两区”指凤凰湖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为目标,以重大服务设施和项目为支撑,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商务、休闲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形成服务业新的聚集区。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在做足生产性服务的基础上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打造成为凤台转型发展重要平台和凤台对外开放的窗口。

推进经济开发区产城一体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融合发展;把园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力争建设主导产业经营收入超百亿的园区。健全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园区城市功能,编制实施新的经济开发区战略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带”指茅仙洞景区、茨淮新河风景区和凤凰湖新区旅游发展带。旅游发展带重点发展观光度假游,要求依托茅仙洞景区、茨淮新河风景区和凤凰湖新区旅游持续推进凤台县景区智慧旅游;打造文旅融合项目,依托淮水倒流自然奇观,精心打造“千里长淮第一峡”峡山口景点;谋划生态康养项目,规划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利用凤台县煤矿塌陷水面,打造特色生态文旅项目。

“多点”指立足自身特点和资源,大力发展各类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做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提高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机作业与养护、农产品营销、废弃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效率与水平,助推现代农业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示范村建设,开设电商平台镇级、村级特色馆以及建设对应电商服务体系,将其融入凤台县电商与物流体系。加强旅游各类软硬件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美好乡村建设点,突出乡村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坚持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三节 重点发展五大服务业

按照“持续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质生活性服务业”的思路,重点发展五大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特色化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增强服务辐射能力,建设立足于区域服务业聚集区和辐射各乡镇的服务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绿色、古色、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完善凤台县景区配套设施,着力构建“龙头引领、核心集聚、多点支撑、区块互动”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围绕“一山”(茅仙洞)、“一湖”(凤凰湖)、“一带”(茨淮新河观光带)、“一园”(农业产业园)四个中心,为进一步配合淮南八公山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改造、文化主题提升及环境综合治理四个方面启动茅仙洞景区4A级创升工作。深入挖掘和培育壮大特色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将凤台打造成为以休闭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城市、省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加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努力建设成为特色旅游区、生态恢复示范区。

积极参与“江淮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围绕“龙翔凤舞·翠绕明珠”主题,提升改造茅仙古洞、硖石晴岚、桃李拂香、龙潭映月、水舞倾城、青莎翠岸、花影沃田、西淝安澜八处景区。积极参与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立足长三角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加强旅游区位合作,把握大众休闲旅游消费升级机遇,吸引客流短途休闲游,积极融入淮南市级规划凤寿产城游联动发展带。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花鼓灯艺术打造文旅项目—花鼓灯文旅小镇,打造精品,推出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花鼓灯,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国内交流平台,拓展国际舞台。

专栏8:三条旅游黄金路线

1.人文山水旅游线路:茅仙洞——李冲回族乡——寿县八公山,体验山水风光,感受人文历史。

2.红色教育旅游线路:三里沟抗日纪念园---白塘庙革命活动纪念园---板张集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

3.生态休闲旅游路线:淮上明珠景区(知青文化园)---凤凰湖湿地公园,寓教于乐,生态文化之旅。

 

二、发展商贸流通和商务服务业

适度发展和调控大型网点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型业态比例,形成以各类商业街为特色,以社区商业为基础,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完善,既引导、满足消费,又创造、扩大消费的现代化区域商业模式。形成商贸服务业、物流基地与现代制造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繁荣局面。

改造提升商业网点布局,调整商业街定位,鼓励发展特色街、合理新建综合性商业街,调整并规范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农产品市场档次,改造和新建农贸市场、引导农贸市场超市化转型。谋划实施新型城市商贸综合体,提升商贸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商业,加快农村商贸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动传统商贸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集展贸直销、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物流配送、融资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实施电子商务发展突破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规划建设电子商务科技园区,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传统商贸业创新发展。

三、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现代物流园建设

充分利用凤台县交通和区位优势,依托淮河航道、济祁高速等优势,以多式联运为抓手,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煤炭、建材、农机、农副产品等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构筑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继续推进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贮藏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淮河凤台新港综合码头工程、凤凰湖一级公路服务区、凤台县西商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

四、创新发展现代服务新业态

建立健全“互联网+”新业态。围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认证等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商贸”等,加快发展互联网应用服务,提升智能服务能力和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融合,有序发展在线教育,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深入发展在线文娱,大力发展在线健身等体育消费新业态。

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进一步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拓展移动通信终端、服务机器人等信息消费产品,培育发展在线网红经济,开展直播营销、内容营销、社群营销,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等销售新模式。

五、探索商业新模式,积极推动电商发展

实施电子商务发展突破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引培并举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电子商务科技园区,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传统商贸业创新发展。完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功能设施配套和运营管理服务水平。督促运营企业提升运营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拓展村级服务站点的服务功能。加强对基层站点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拓宽站点的业务和便民服务内容,完善网点的基础台账,提升村级站点内生动力和运营业绩,使村级服务站点真正成为当地村民服务的“加油站”,积极推动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和“三品一标”产品上线,推动农村青年创业就业、电商主体培育和电商人才培养,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向纵深发展。

抓好农产品上行和电商扶贫。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加大对传统企业电商转型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全县公共品牌开发、培育、推广工作,引导电商、微商强化网销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着力提升凤台电商产品及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努力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空间。加大电商精准扶贫模式的推广复制和创新,力争有条件有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电商,贫困户的农产品大多通过电商销售出去,鼓励支持电商企业参与帮扶贫困户脱贫增收。

 

专栏9: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1.村卫生室建设改造项目;2.村(社区)养老服务站项目;3.沉陷区生态修复及旅游观光项目;4.淮河凤台新港综合码头工程;5.西商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6.老年公寓项目。

第六章 打造凤台绿色发展新名片

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统筹协调“引导产业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中,围绕凤台发展之要、转型之需,努力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大气、水、土壤、森林、湿地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等发展目标。

第一节 全面加强污染防治

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精准治污,继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强化砖瓦窑监管,推进柴油车路查以及渣土车、农用车、“散乱污”等整治;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持续建设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城市扬尘治理和监控项目等大气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措施,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深化“碧水保卫战”。保护河流健康生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实好淮河淮南段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十年禁捕”。重要河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持续开展主城区淮河沿线治理和西淝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与水系综合治理等水环境修复重大工程,采煤沉陷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做好饮用水源地“划、立、治”工作,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工程、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及管网建设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等水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工程。持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消除劣Ⅴ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巩固“净土保卫战”成果。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突出抓好土壤和工业固废污染防治,着力推进煤系固废整治,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处置行为,完成刘集化工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开展建筑垃圾治理,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场,实现建筑渣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管理目标。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中大型垃圾中转站,减少渗滤液的二次环境污染。

专栏10:加强污染防治重点项目

1.凤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及配套设施PPP项目;2.引江济淮工程;3.张集截导污工程项目;4.永幸河上下段治理工程项目;5.乡镇生活污水厂项目。

第二节 科学优化三类空间

构建高质量生态空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林业资源管理,以林长制为抓手,推进造林奖补、退化修复林等项目实施,统筹做好全县国土绿化。完成人工造林4000亩,创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县;推进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示范段创建;强化自然保护地保护,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5‰以内,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78‰以下。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

构建高品质农业空间。坚定不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现耕地基本农田化、基本农田高标准化。耕地保护红线得到有效控制,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布局,促进耕地资源有效集聚利用,提升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从严落实地方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压实耕地目标管理、属地管理责任,以国土规划为引领,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加大对设施农用地的审批和管控力度,支持农业生产,严防农地非农化现象。

打造绿色宜居城镇空间。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绿色发展。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等原则,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构筑“功能健全”、“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从而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把县城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完整,具有“青山、碧水、秀城”特色的现代化淮畔名城。

专栏11:三类空间优化重点项目

1.沉陷区生态修复及综合开发利用项目;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人居环境整治项目;4.村容村貌提升项目;5.垃圾分类项目。

第三节 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

编制专项治理规划。根据先征后用、先搬后采原则,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原则,立足区域发展定位,着眼沉陷区实际,科学编制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规划。

优化矿区空间布局。对矿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要素进行一体化调查评价,结合产业类型、人口规模、区域位置等情况,将采煤沉陷区空间布局与矿产资源开发、矿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整治、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优化矿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厘清治理责任主体。厘清政府和企业的治理责任,坚持“谁破坏、谁治理”,加快推进货币化补偿机制落实,严格落实企业履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责任,确保“边开采、边治理”落到实处,不再产生新问题。

建构多元化投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撑、综合整治、收益共享、市场运作的方式,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政府投融资平台与社会资本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解资金短缺瓶颈问题。

统筹协同科学治理。统筹好生态环境修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政府引导、企业配套、群众参与的协同,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坚持“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宜渔则渔、宜生态则生态”的原则,以建立以优质水环境为主体的多样化水-陆生态系统,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科学修复。

加大接续产业建设。将采煤沉陷区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充分结合,立足区域产业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增殖渔业,建设湿地公园,打造生态养殖、水上休闲、湿地公园为一体的现代旅游服务综合体;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水面光伏、新型建材等特色接续替代产业。

专栏12: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1.凤临湖综合治理;2.矿区周边环境治理;3.采煤沉陷区平原水库项目。

f

第七章 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第一节 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城市公共交通以及综合运输枢纽有机整合,强化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与周边核心城市以及周边重要经济圈之间的区域综合交通建设,为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融入区域性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融入长三角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合肥、南京、上海等长三角重要城市的交通联系,不断提升交通辐射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使凤台成为皖北主体交通的主要节点。

大力推进以公铁水和港口为标志的“3+1”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与周边县区重要通道建设,加快完善路网建设,构筑“三纵两横三联”的干线公路网布局,实现主城区快速过境,乡镇、高速公路服务型互通、高铁站、4A以上景区及凤台港全面覆盖。实施一级公路提升工程及二级公路达标工程,构建“畅通高效、能力适应、安全经济、结构合理”的干线公路网。开工建设凤台客运中心,围绕客运中心加强公路和城市的衔接,完善场站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地区性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推进一级公路服务区建设,实现公路物流和凤台港物流的联动。

实施凤台新港综合码头疏港项目。积极推进现代化港口建设,重点建设凤台新港综合码头工程,将凤台新港逐步发展为煤炭、矿建材料、化工原料及制品、水泥等多货种并举,兼顾集装箱等综合物流运输,具有装卸储存、运输组织、临港工业、煤炭交易、中转换装、现代物流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完善区域内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自然村硬化路建设,完成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的基础上,向规模以下的自然村延伸。推进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实现重点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有三级以上公路连接。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对安全风险重点路段增设安全防护设施,改造农村公路危桥,配套建设必要桥梁。建设凤凰湖一级公路服务区,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专栏13:交通建设重大项目

1.凤台三桥项目;2.新港综合码头项目;3.凤凰湖一级公路服务区项目;4.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5.G345潘集区田集至姬庄子一级公路改建(凤台段)工程;6.S239许凤路阜淮铁路升级改造工程;7.城乡客运停保场;8.新港综合码头疏港公路;9.宁洛高速淮南连接线(凤台段)项目。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公用事业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设农村供水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布局,持续推进城市管网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环境,实施新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工程和城市内涝治理整体工程,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体系,努力把凤台建设成为“环境洁、秩序优、管理强”的宜居城市。

完善现代化城市管网建设。完善城区污水收集和输送系统、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以及其他区域污水管网工程,加强城市地下管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推进完成地下管线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燃、热气进城乡。结合老旧城区改造工程,完善城区天然气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燃气铺设力度,推进天然气进乡镇,实现主要镇区天然气全覆盖;以凤台县暖居工程为重点,实现分布式供热方式,普及城区小区(含老旧小区)供暖。以凤凰湖新区集中供热管网延伸工程为重点,实现全覆盖现代化供热管网系统。

补齐补强农村饮水安全短板。建设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安全、持续良性运行。实施农村居民供水安全保障规划,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基本完成“1+5”城乡一体化建设,即“1体系+5分区”农村供水工程保障体系和“1张网+5个环”互联互通环状管网保障系统。推动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方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8%以上。

实施排水防涝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对道路积涝点管网和排涝泵站进行提升改造,实施积涝点整治工程以及涝泵站改扩建工程,加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增强排水防涝系统化能力,解决积水积涝问题,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专栏14: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乡镇天燃气管道工程项目;2.城市防洪圈堤防洪排涝达标建设工程项目;3.凤凰湖新区集中供热管网延伸工程项目;4.暖居工程项目;5.实施农村居民供水安全保障项目。

第三节 建设安全用水护水网工程

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提高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效率,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切实提升环境监管效能。以重大水利工程谋划为抓手,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向,修复水生态,彰显水文明,确保水安全,提供安全可靠有力的水利基础设施支撑,以保障居民安全优质用水,促进居民节水护水。

聚焦重点水利工程,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做好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实施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完成菱角湖街角公园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市防洪圈堤防洪排涝达标建设工程、西淝河干支流治理等等重点水利项目落地。

聚焦水旱灾害防御,筑牢安全屏障。持续开展水利工程度汛隐患排查处置。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报预警。加强水利工程精准调度。合理控制西淝河、永幸河等内河水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调蓄水作用和防洪减灾效益。完善河湖长制基础性工作。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置,遏增量、清存量,做到“四乱”问题动态清零,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聚焦依法管水治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行政执法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开展水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积极推进水资源费征收工作;依法审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持续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复核工作,完成用水统计调查任务。聚焦水利行业乱象整治,加大非法采砂打击力度。大力开展清理整治淮河(凤台段)河道非法采砂集中行动。

专栏15:水利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建设;2.西淝河干支流治理工程;3.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4.凤台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涝体系提升项目;5.姚家湖排涝站拆除重建工程。

第四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网络强县”战略。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坚持整体推进和持续升级并举、全面覆盖和补齐短板兼顾、既有设施与新兴技术并重,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4G、5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优化完善室内覆盖,提升热点接入能力,实现4G、5G网络覆盖和速率进一步提升。

实施“新基建+”行动。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城市大脑、充电桩等建设,支持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布局应用,建设“智慧凤台”。

推进5G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发挥5G的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积极构建“5G+”新经济形态,做好4G、5G网络向偏远地区的延伸,实现行政村、道路沿线、旅游景区、矿区等区域的有效覆盖。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支持5G基站建设,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新高地。以建设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布局建设基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构建智慧城市数据大脑,统筹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民生、智慧物流、智慧生态、智慧产业建设。

基础数据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各部门和单元网格数据;整合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城市管理专项数据;共享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管理数据资源全要素目录管理。

升级平台功能。运用物联感知、视频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对数字城管的监督指挥、考核评价、公众服务等功能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城管原有的信息采集、任务派遣、结果核查、绩效评价等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和运转;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入分析、全方位预警,为城市管理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支撑。

拓展行业应用。主动适应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进程,重点建设智慧市政、智慧环卫、智慧园林等行业专项应用系统,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构建起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第八章 重点补齐民生工程短板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坚持民生优先,强化政府保基本、促公平、提质量责任,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逐步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持续提升就业创业质量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预案。“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就业创业培训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税负重、门槛高等问题,使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巨大的“就业容纳器”。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加强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以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

落实采煤沉陷区群体就业。全面做好采煤沉陷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完善提升安置区的教育、就业及医疗卫生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业有所成”,不间断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组织的招聘就业培训,积极与开发区企业合作,安排就业岗位,做好“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服务工作。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且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快推进技校转型发展,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十四五”期间,力争职业技能培训达到4000人,到2025年,技能人才达到2万人。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修改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和评价管理,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健全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顺畅流动机制。

第二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推进凤台一中重回全市一流高中。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均衡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补齐现有教育服务体系的短板,广泛发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体系、老年教育体系、社区教育体系,实现各类教育学习平台逐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一体化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精准,教育优先保障地位更加牢固。

完善教育制度和治理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服务的保障条件更加坚实,教育服务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府有效监管、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独立评价、智库专业咨询的体制逐步定型;教育规划、督导、评价、行业监管、经费投入、教师专业化管理等制度不断健全。

扩大教育普及面。持续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化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从政府、学校到家长层层传导压力,精准控辍;加强公办园建设,配备好师资力量;以集中攻坚的方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解决高中资源短缺、学校运转困难、大班额比例高等突出问题,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转变,不断破解“城镇学校挤、择校热和乡村学校弱、质量差”难题,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差距,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可能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形成以公平为导向的教育管理和投入制度。

完善教育服务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拨款标准;充分挖掘民办教育政策支持空间,落实好“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方面的扶持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在处理教学冲突事件过程中,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保护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情怀,着力解决教师待遇低、保障弱问题;健全职业学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制度化。

深化教育关键环节改革。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学校在招生、教师评聘、薪酬分配、学科专业设置等具体事项方面的自主权;实行“县管校聘”;改革评价机制,发挥国家教育督导以及学校自我评价的作用,开展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治理体制;加快招生体制改革,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深化学校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专栏16:教育

1.凤凰湖一小项目;2.第二中学项目;3.城关镇中心学校项目;4.凤台五中改扩建项目;5.职教中心建设二期项目。

第三节 保障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改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继续巩固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成果。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统筹全县医疗资源,使医疗服务最大化服务于公共卫生建设,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强化医疗机构监管,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到期校验,开展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控和实地审核一体化。落实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计分管理制度。继续开展行业行风建设,坚决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普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重点强化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美容、非法采供血和科室出租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医疗服务市场。

推进卫生信息系统条块融合。建立覆盖全区域的第三方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满足未来10-15年的数据存储要求。明确中心数据交互接口标准,统一管理。推进县域内医疗、妇幼、疾控等机构接入数据中心。以数据中心为基础,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疾病控制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中医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统计直报信息系统等业务模块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融合,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制定《凤台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公开招聘执业医师、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逐步完善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和培养体系,使卫生人才资源总量稳步上升,人才结构与分布进一步优化,人才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趋于完善。

专栏17:医疗

1.县人民医院新区建设项目;2.120急救中心建设项目;3.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4.新集镇、朱马店、桂集镇、丁集镇、大兴镇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政策,扩大社会保险参保面。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水平。贯彻落实城乡居保“两个机制”实施意见。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保费用减、免、缓的各项政策。抓好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流程,推进社保经办“一网通办”,协同推进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继续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实施集体协商制度。推进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裁审衔接,提高调解仲裁工作质效。宣传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深入实施根治欠薪行动,加强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系。强化保障机制,着力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依托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帮助残疾人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完善健全信访机制,畅通信访渠道,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实施民生工程,对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加大投入,提标扩面。落实多种保障措施,为一户多残、教育、医保等多种惠残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做到符合条件享受政策人群全覆盖。实施无障碍改造工程,解决残疾人生活出行方面的障碍。探索和建立残疾人社区养护和居家养护相结合的模式,完善残疾人工作站、残疾人之家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做好残疾人的托养、照护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医养康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残疾人服务中心建设,为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维权等提供开放交流的服务平台。

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三级中心”专业化运营。推进区域性敬老院和照料护理区建设,加快老年公寓项目建设。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进乡村闲置学校、厂房、商业场所等资源适老化改造。强化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完善老年人联系走访、定期探视走访机制。

完善殡葬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服从和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殡葬改革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丧葬陋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方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强化基本殡葬服务公益本质,规范选择性殡葬服务供给与管理,清除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深化殡葬改革、规范殡葬管理、提升殡葬服务协同共进。谋划推进“县级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乡镇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南平山公墓二期建设项目”等殡葬服务项目落地生根。至“十四五”末,建成的县级公益性墓地,占地200亩墓穴3万余个,可满足未来20年城区死亡人员安葬需求;17个乡镇公益性墓地实现全覆盖。完成南平山公墓二期建设项目。

第五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以解决住房困难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

加大建筑市场管理力度。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进一步抓好重点时段安全管控、加强危大工程安全管控、加强起重机械管控,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做好质量监管,切实做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完善政府与居民合理共担住房基金制度,积极稳妥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逐步纳入公积金缴存范围,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混合所有制、外资等非公有制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继续开展农村四类重点人员住房安全鉴定及房屋改造提升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员住房安全。

专栏18:住房

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全面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第六节 构建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彰显凤台风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县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凤台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大“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凤台好人”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抓好“星级文明户”评选,深化“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创建,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汇聚社会文明的力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塑造诚信品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落实文化馆县域内资源共享工作,落实乡村振兴计划,完成乡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花鼓灯和推剧艺术,打造绿城花鼓灯文旅小镇。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构建国内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国际舞台。每年创新一个花鼓灯舞蹈,为参加国家级或省级比赛作准备。大力实施推剧艺术人才战略,加强推剧艺术人才培养,积极培育和拓展保护、传承、发展好推剧事业;实施精品战略,以省级戏剧剧目创作孵化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依托,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精品力作。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文物专业人才培养。做好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做好农田水利和基础建设用地文物勘察工作。建设数字非遗库,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等非遗金字招牌。持续做好非遗申报及“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工作。

专栏19:文化旅游

打造文旅项目—花鼓灯文旅小镇,在茅仙洞景区新建“国学研学基地”。

第七节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权益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加强对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的保护和关爱,确保权利公平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