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孩子考试前睡不着觉什么原因  > 专家:儿童也会失眠,七招解决

专家:儿童也会失眠,七招解决

原创 宣传中心 浙大儿院

“我家宝宝四岁了,是个女孩,每天十点多入睡,但只要睡两个多小时,每天一点准醒,然后就不睡了,等大人实在忍无可忍了,天都亮了,她又睡着了,每天都这样,究竟怎么回事?”

“我家宝宝,睡着后老是各种梦话,好像经常做噩梦,怎么回事?”

“大人去上个洗手间,都能醒,孩子睡得特别轻,正常吗?”

“为啥人家孩子一夜睡到天亮,我家孩子每天要醒很多回?”

最近,在浙大儿院儿童保健科、呼吸睡眠门诊咨询孩子睡眠问题的家长有点多。春天本来应该是“春眠不觉晓”的季节,怎么这么多孩子睡眠会有问题?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天我们邀请了浙大儿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朱冰泉副主任医师来和家长们聊聊孩子的睡眠问题。

朱冰泉,副主任医师,擅长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喂养困难、营养不良的诊治,以及喂养指导和养育指导。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均为湖滨院区)

朱冰泉副主任医师表示,失眠不是成人的专利,儿童也会失眠,也可能有睡眠障碍。近年来,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特别是学龄期儿童发生较多,这与儿童面临的压力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有关。

十个孩子

就可能有三个有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儿童常见的睡眠问题,也是导致孩子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项涉及我国北京及上海等城市的调查显示,其发生率为27%~47%。也就是说,在10个孩子中,可能有近3个孩子存在各种睡眠障碍。

长期睡眠不足会对孩子的记忆力、情绪等产生负面影响,更容易患肥胖症、出现神经衰弱或抑郁、影响学习成绩。

睡眠障碍产生的原因

来自多个方面

1、不良的睡眠习惯

研究发现,夜间频繁醒来的儿童常常在父母陪着的时候才睡得很好。睡觉对父母有依赖的儿童, 其入睡时间常受父母睡觉时间的影响, 一旦父母不能陪伴其身边时, 易出现夜惊、梦呓等睡眠问题。因此,父母应意识到睡眠安慰行为的危害性,尽量避免参与或干预儿童的睡眠,从小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从而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

2、喂养不合理

强迫或诱导进食的儿童容易患睡眠障碍,每天喂养次数过多,特别是夜间喂养过频,容易导致婴幼儿睡眠碎片化而破坏睡眠质量,长时间的强迫或诱导进食,会损伤胃肠的消化功能,最终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而影响儿童的睡眠。

3、遗传因素

相关研究证明许多睡眠障碍的发生均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梦游、梦呓、遗尿、夜惊、打鼾、磨牙等。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环境,因此儿童的睡眠及睡眠问题将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安静的环境更有助于睡眠的启动,而睡前经常从事兴奋性的活动,如嬉戏打闹、看紧张的电视节目等,可影响儿童的睡眠。

5、器质性疾病因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中耳炎、婴儿湿疹、蛲虫病、儿童缺陷注意障碍等也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

6、自身性格因素

经常无端发火或哭吵的儿童与比较听话顺从的儿童比较,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这说明孩子的性格、气质是影响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

正为孩子的睡眠问题而苦恼?

儿院专家总结七个实招,一起来学!

一、合理安排并固定一日作息

这里的作息包括饮食和睡眠的作息,我们要为孩子安排合理的一日作息,并预设固定的上床时间。婴幼儿需要通过家长的反复坚持才能了解固定睡眠时间的概念,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孩子可以提前沟通规则,引导孩子执行来强化行为的落实。

比如2岁的孩子,早上7点起床,安排早餐,12点午餐,1点左右上床午睡,3:30左右起床,下午点心,6点晚餐,8:00喝睡前奶,8:30上床,15-30分钟后入睡。宝宝的活动安排尽量不要打乱睡眠时间。

二、保证体力脑力消耗

在孩子清醒的时候,给他们安排充足的活动,要让他们在体力或脑力上有大量的消耗。白天要保障充足的活动量,包括户外活动和家庭活动,这样子让孩子的精力消散掉,就不至于晚上睡前精力还非常的旺盛。因为孩子本身的精力和新陈代谢都很旺盛,如果一天都没有什么运动量,小脑的能量就无法得到释放,再加上没有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些工作,让大脑得以运作,很容易出现睡前兴奋的睡不着,躺在床上后,1-2个小时折腾来折腾去,就是不睡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说孩子白天特别劳累,晚上睡眠也会相对差一点点,会容易出现夜醒等问题,所以活动量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把握。

三、建立固定的入睡前程序

孩子入睡前要帮助他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9点左右就能睡着,那我们就需要让孩子在8点就开始喝睡前奶,然后完成洗漱,八点半就躺在床上,上床后可以允许听或讲1-2个故事,但是要有限定,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陪伴物。争取让孩子在15-30分钟内入睡。

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果已经设定好,就要每天按照这个程序来,而不是今天做其中的一部分,明天做其中的另一部分。睡前程序的建立其实也是帮孩子建立一定的安全感, 关于睡前程序的启动时间可以跟孩子有一些约定,比如借助闹钟之类的工具,设定晚上八点时闹钟提醒,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喝奶时间到了,喝完奶开始洗脸刷牙,接着上床睡觉。

对于小婴儿,他可能不一定能够理解你的语言并去执行,那就只有通过反复的尝试引导,才能够理解这个规则的概念,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我们通过提前的说明,和孩子的沟通,然后再执行,执行之后再进行反馈和沟通,那他就能强化这一个概念。

四、避免睡前过于兴奋

剧烈的游戏和打闹会影响宝宝入睡,所以要提前半小时让宝宝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这样他才能慢慢放松下来,进入睡眠状态。可以陪他一起看看书,讲讲故事,听听柔和的音乐,或者轻轻地聊会儿天。另外,对于儿童来说,睡前2-3小时观看电视手机视频等电子信息,会残留大量的视觉刺激,造成大脑过于兴奋,反而难以入睡。所以很多家长让孩子睡前看一些动画片,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要给孩子建立一个上床之后就不能再玩的概念,让他知道床是一个用来安静睡觉的地方。值得提醒的是,在床上看书,听故事听柔和的音乐或轻轻地聊天也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没完没了,否则孩子会不停地想让你陪他玩,在他思考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兴奋,越难入睡,所以要把睡前安静活动的度把握好。

五、培养自我平静入睡的能力

入睡的过程就是逐渐平静、缓慢入睡的过程,依靠自我调节来实现,这个能力是从出生后逐渐培养习得的。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锻炼,避免过于积极的帮助。如果孩子幼时有抱睡、奶睡或使用安抚奶嘴等入睡习惯,自我平静入睡的能力相对发展较慢,后期比较容易出现入睡时间延长、入睡困难的问题。避免睡前较兴奋的活动和设定固定的睡眠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卧床后不要再和孩子有明显的互动,引导孩子安静下来,限制孩子的各种要求,让孩子了解睡前行为的要求和底线。在反复尝试后如果孩子确实很难平静下来,可以适当延迟入睡时间,让孩子有很多困意,对自我平静入睡能力的培养会有帮助。比如说,孩子每天9:00上床后要1个小时才入睡,那我们就可以先延迟到9:45上床,争取15分钟内睡着,等到入睡时间稳定缩短了,再一点点提前上床时间。

六、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持灯光关闭,人在睡眠时,明亮的光线会造成眼皮刺激,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因此,睡眠时室内光线宜暗不宜过亮。环境安静不被打扰,若卧室内的声音过于嘈杂,容易使大脑处于亢奋状态,不利于高质量睡眠。与家长分床睡或分被子睡。

七、采取恰当的行为管理策略

在应对孩子的睡眠问题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解决睡眠问题。提前和孩子沟通睡眠规则,并了解规则遵守和不遵守可能会给予的奖励和惩罚。当孩子能遵守上床时间,安静入睡,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表扬要明确,比如:“你今天能按时上床睡觉,表现太好了!”也可以用贴红花或计分等方式强化我们的表扬。当孩子没有遵守规则不停要求玩耍,家长要坚定而温柔地告诉孩子规则,并将他带到床上,停止玩耍,尽量避免睡前打骂批评。对夜间出现的夜惊夜行或梦魇,多宽慰,避免反复讨论,给孩子增加压力。

编辑 / 木玉、陈西瓜

排版 / 陈西瓜

内容提供 / 儿保科

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