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学术硕士研究生如何考博究生学位  > 研究生论文如何写作,此书能指点迷津

研究生论文如何写作,此书能指点迷津

韩爱先

一鼓作气拜读完《研究生论文写作技法》,不觉得疲惫,反而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振奋,仿佛在马来平教授的著作里领略到了学子和导师同舟共济划向知识彼岸前所未有的风景。在这片风景中,学子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奋力划动手中的桨,导师则如沉稳的舵手,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养,引领着船只在知识的海洋中稳步前行。他们共同面对风浪,不惧困难与挑战,在探索的旅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在研究生按时毕业逐渐缩水的艰难情况下,马教授培养的硕士有70%考取了名校博士,三名博士生的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多名学生撰写的论文被评为校、院优秀博士论文。马教授究竟采用了哪些独特的培养方法和策略?是怎样的教学理念让其弟子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些考取名校博士的硕士们,在马教授的指导下有哪些关键的成长经历和收获?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的博士生,他们的研究有何特别之处,马教授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关键作用?是不是读者也会对《研究生论文写作技法》这本书以及马教授指导方法产生好奇呢?

第一、对学术标准的精准把握一篇好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指标是什么?简单点说,就是四个字:专、新、深、实。这四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呢?让我们翻到该书101页吧!

好论文的四项标准:

一、专:下沉到点.首先应该是有新意的点,即别人没有研究过的,没有研究透的,有分歧的、应予纠正的,或者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二、新:有冲击力。所提出的观点能够使人走出谬见、常识和传统。

三、深;不懈追问。分为纵向追问和横向追问。纵向追问是将客观世界进行主客二分,作为主体的人追问客体的根部。横向追问就是追问人与万物或一物与万物如何融为一体。它是从当前在场的现实事物追问到不在场的现实事物。比如,一个人的神态、容貌是当前在场的现实事物,而这个人的血统、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等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事物,则是不在场的现实事物,只有把当前在场的现实事物和不在场的现实事物融合起来,才能达到对在场现的真正的理解。

四、实:慎用因果关系。要注意证据确凿,理由充分,尊重事实。

这一条后面马教授列举了一位社会学系的考生研究生复试,问他的学士论文写的啥?他说:”鲁西南的再婚率低。”

“资料根据是什么?万一虚假了呢,不能说XX低,高的到什么程度,既要调查还要全面……。”该生回去又重新做了调查,他导师很惊奇,表扬他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呀!

马教授在论文写作主题的要求上用了简短形象的六个字“一根筋”“一条龙”。这六个字不仅具有准确性、鲜明性、还具有生动性。形象的语言一下子把抽象的论文难度减低了许多,这是多么令人拍手叫好的论文写作指导方法呀!

其次,在马教授讲到一网打尽资料时,我以前只是在百度、读秀、知网上搜集资料,不懂得利用大部头的查询工具《全国报刊索引》逐册查阅,整理出相关需要阅读的书目资料。得工具者得学术,工具用对了会事半功倍,为接下来的研究打开另一扇窗。

如何写论文是很多教授熟视无睹的问题。写论文的创新创造性技能,有些是属于只会会意不易言传的隐形知识,相对于外显知识最需要学习,最需要有正式标准的学习仪式(方式),用一种标准的易于沟通的方式传递这种知识。隐形知识的特点是:拥有知识的人所知道的比能说出来的多,这种知识隐藏在身体和大脑里,很难扑捉很难分类,因此也很难教导。论文写作就被有些教授认定为一种无法表达、教导的经验。写作训练是专业训练中属于创造力培养的部分,由于这种能力是隐形知识的一种,如果学子能不断亲近观察老师的写作过程,揣摩老师的写作方法,老师虽然没有进行制度化正式化的教导,有可能他们悄悄地感受到了,而一部分学生不会有意识的体会总结老师写论文的方法,所以将隐形知识正式化一是增加个人取得知识的公平性,一是扩大专业群体创造力的一个燃眉之急的方法。如果学子的导师不爱把这部分知识显性化,不爱请教不爱揣摩的那部分学子就会落到真空地带。

写作思想如果无法表达出来就等于不存在。即使是社会上最优秀的思想如果不能通过文字、语言传承下来的话,也不会对任何人产生任何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教授撰写的《论文写作技法》他把隐性知识梳理出来写成书,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本书也令对写作技能投资较少的部分教授深受启发。马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教书、写书,去揭示去发现如何描写学术的瞬间,他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和友谊,鉴于现在博士生正常毕业不足百分之三十多的毕业率,该著作的现实意义不言自明。

在大学里学会学习写作,是很弥足珍贵的。授之以鱼,仅解燃眉之急;授之以渔,则一生受用。写期刊论文要像像律师一样思考出庭而不是像侦探收集数据,并且通过你的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研究生论文写作技法》是一种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而薄发的内功。有些学子的论文没发表不是他们的想法不够好,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修改论文草稿。一手材料出观点,二手材料出问题,修改文章最好的办法是自己给自己找茬,跟自己过不去,把发表以后有可能成为别人批评目标的地方,预先找出来消灭掉,所以修改是创新发表的重要环节之一。

第二、培养学生具备独特的学术素养关注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想,毅力培养,看似和论文写作不着边际,其实它是学子们主动学习的发动机,主动性启动起来以后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成才四要素:理想+奋斗+毅力+方法。为了培养自己的弟子具备成才四要素马教授结合亲身经历,对研究生不断进行案例分享:

他说还在农村读中学时一听说探亲的干部、知识分子、军人回家探亲等消息立即登门拜访,借书或座谈。志向明确后,顿时感觉到,过去浪费了好多时间,必须争分夺秒,把时间夺回来。于是,时间一下子不够用了,走路都是三步并作两步。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是超越现实的,需要巨大的付出。奋斗需要吃苦需要付出,才会享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在他上大学时。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绝少外出闲逛。晚上不参与闲聊,每年暑假坚持在校学习,寒假即便回家过年不会超过一周。有一年寒假在学校啃时代政治家、思想家商鞅的代表作《商君书》及其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完成并发表了一篇《论商鞅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在乡下,我曾经采取多种办法,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毅力,邻村有一位老先生在县文化馆工作。我找他借书,他爽快的答应了,拿给我一套清人王尧衢注的《古唐诗合解》线装书,但要求我一星期必须归还。我把书拿回家,立即日夜兼程抄写该书。抄了一天又一天,几次想终止抄写,但为了保存下这本书,强忍着继续抄下去。最后密密麻麻的的抄了两大本笔记本。当我抄完最后一个字时,一股强烈的欣喜之情顿时涌上心头。大千世界,诱惑很多,如物欲、名利、安逸等。理想随时会被吞噬淹没。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在当时物质极端匮乏的时期,由于没有较多的钱买书,抄书往往是爱书人不二的选择。抄书不仅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书读百遍,不如手抄一遍。抄书是一项古老的活动,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前,人类以手抄书本来传递文明。美妙的句子转瞬即逝,唯有手抄一遍,才能把它们存在记忆的储藏室内。马教授平易近人的分享帮助众多的学生培养了坚毅的品质,渡过了坚持长时间坐冷板凳的难关。

马教授始终教育学生享受青春的同时,要为实现梦想拼搏。他以自身的经历为案例对研究生的毅力进行培养是有科学依据的。达克沃斯在她的关于坚毅的研究中发现,坚毅也是能传染的。西点军校已经发现,那些在“坚毅量表”中得分较低的军校学员觉得,当他们和坚毅得分更高的学员住在一个房间里往往会受益,这可能是由于,亲眼看到别人克服困难,或者在面对挫折百折不挠时,也可以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马教授说,他有义务帮助学生选择并点亮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并坚信我自己能够培育这种品质、我的学生同样也能。如果我把培育坚毅的方法“传染”给(“赠予”)学生,让他们“储备好”这些优秀品质,在遇到困难时随时尽情享用它。

第三、在论文撰写过程悉心指导

一、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写论文好比是燕子垒巢、蜘蛛结网一样,从零零碎碎的感觉开始,一点点编织。有的同学在论文压力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急的面黄肌瘦寝食难安。马教授看他希望与导师联名以硕士论文为基础写一篇论文,马教授拒绝了,原因是硕士论文他忙了三年了,等成名后你自己改吧,找一篇你比较满意的作业为基础即可。后来他写一稿,马教授给他改一稿,有时页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的字迹。连续四稿以后,他们都比较满意了,在一家cssci杂志出版了。这次合作无疑是马教授手把手地教学生写论文,即解了发表论文的燃眉之急,又掌握了众多的写作技巧收获良多。

二、成立阅读写作互助营:马教授总是会营造让年轻人在一起同读一本书或同听一个讲座后争相发言这样的机会和场所。这样他们很容易头脑激荡,思想碰撞,波澜壮阔。他说他的使命是提升所有学生的科研素质。每一学期课程结束,马老师让学子在讲台上宣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借助与同学的切磋,对照同学的观点,分享各自的最新发现,领略不同侧面知识文化氛围,每一次的思想碰撞都如璀璨星辰般在学术的天空中闪耀,从而获得共振与共鸣。

对于大多数学生,最大的挑战就是写作过程,而老师的监督、同学的参与可以使写作坚持下去。马教授鼓励学子写作初期选择有相似学术目标和能力的同学,利用新发现分享法、监督法相互监督。学生A和学生B相互报告新发现,互相修改论文,它能实现“向外看”和“向内看”的有效循环。当自己看同学的文章时,同学的文章成了一个观赏的对象,反过来也亦然,在这种交替中,使作者产生超乎原来作品的新的意象,形成新的想象力通透性成果。当以A的角色看B的文章时,它成了一个观赏的视点,在对象中直观自己的意愿,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他把事物外在形象的形式感受和内在精神的文化内涵统一起来,使感性体验与理智洞察和领悟相结合。写作这个工作不像啤酒溢满杯子一样应接不暇,为了走出困境,所以一定要尽量挑选能更好的坚持下来的伙伴,当一方感到气馁的时候另一方能鼓励你,而他自身的能力又促使你紧紧跟上。这样在导师的感召下,在同学的抱团取暖中努力走进无人区,能较顺利地找到学术研究的真谛,学子和学子之间建立的这种积极的关系,推动团队协作,增进同学之间的粘性情谊。

在同一个导师门下的研究生所研究的领域较相近,相互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他总是鼓励学子之间多交流、多协作。马教授的爱徒宋芝业说,他有一次和同门打长途达八个小时分享各自的经验,还通过同门复印过不易找到的资料。这些都是提升学子素养不可或缺的具体措施,将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学子从“听的专家”走向“写的专家”,达到理想彼岸。马教授说我的职责是用众多不同的方式挑战他们,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三、未有花时已是春:马教授珍惜时间是出名的,他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零星时间,如果没人提醒,等他(她)们发现时间是贼了,它已偷光了学生的时间。提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每年四月份博士研究生录取名单确定以后,马教授会与新生谈话,了解新生的学业、生活、和家庭状况,让新生先谈对专业的认识和读博的打算,然后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和导师所从事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前景,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新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制定计划;同时马教授制定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和硕士基本书目》发给新生,要求他们尽快投入学习。已经硕士毕业的,建议他们全力以赴读书:本校在校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提下,立即进入读博状态。从确定录取到9月份入校,这段时间内,马教授要求他们保持畅通联系,定期汇报读书和心得,并由马教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做虽然占据了马教授的一些时间,但无形中使学生延长了半年学制。正式这半年学制的非正式学习中,新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专业思想得到了初步端正。

四、春江水暖鸭先知:发现学子写论文困难是一回事,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是另一回事,马教授总能驾轻就熟迎刃而解。根本原因是全部心思都花到了学生身上,他一直在一遍一遍地换位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牺牲了许多生活的享乐,最终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他通过打电话让学生释放排除种种困难,忘却局限自己的琐碎的问题和压力,把自己升华到学术创作中。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的孤独感和隔膜感,他人的否定,自我的怀疑,这一切都使得学子如同一叶孤舟。马教授经常打电话询问学生读书或写论文的进度,这样做,实际上是延长了马教授“带”学生的时间,虽然很辛苦但是马教授总是乐此不疲。马教授的电话里督促里透露关心关切,关切中带有鞭策,实为现在少见的“苛刻”的严师,和蔼的“慈父”。

马老师希望学生们心无旁骛,即便是在与导师交流这样的细节上,他也鼓励学生抓住一切机会与导师交流。“学术交流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但对于研究生来说,与专家交流的机会不多,除与同学交流外,最重要的就是与导师交流了。作为学生,除上课外,课余时间要积极主动、见缝插针地与导师交流,让导师的有限时间尽量为自己服务。”这种做法被马老师戏称为“榨取导师的有限时间,成就学生的无限人生”。他勉励大家:与老师交流不要有畏难情绪。那种平时故意回避老师,总想等到做出点成绩再与老师交流的做法不可取,只有随时交流,才能少走弯路。因此,马老师的学生都养成了在课后、与导师一同开会的路上、会场间歇或帮导师捎送资料时请教问题的习惯。

课余时间,马老师言传身教,带学生跑遍济南的大小书店和书市,传授大家如何在书摊得到意想不到的的惊喜。淘旧书、购新书、复印稀缺书,搜集经典著作。多位学子被马教授带领走遍了这些地方,特别是优博论文获得者宋芝业,书摊老板都有他的联系方式,相关学术书籍一旦到货便会及时通知他。马教授经常督导学生读书,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读书时是否做了笔记?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对此怎么看,有无进一步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宋芝业的学术底子就得益于对此类问题的较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研究员刘晓博士,曾是马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之初,马老师发现刘晓所读的书数量虽丰,但鱼龙混杂,于是专程带他逛书店、书摊,特意指出声誉较高的作者、丛书和出版社,专业素养得到极大提升,在校期间便与老师合作出版了一本著作,被多所高校列为科学社会学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毕业时,刘晓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的博士研究生,踏上科研之路。

马教授对学生的另一个杀手锏还表现在让学生帮助他修改论文,让学生给他找问题,如果有道理他会当即修改。别人说他谦虚,他说他做的是学问,他关心的是真理本身。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无疑,使学子们得到了锻炼,以前那些谈论文色变的学子逐渐变得驾熟就轻起来。最终走出了纷乱和畏惧的深渊,可以象征性的长吁一口气,终于找到了创作论文的风水宝地。

马教授一直把写作看成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手艺。他教育学生,不仅仅要写出对自己有意义,还要对自己最关心的同行和最敬仰的前辈有意义的东西。他一直在教学和写作领域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回溯过往,他的弟子感慨颇多直言,我们的成绩与马老师平时的引导是分不开的。他本人对于科研的严谨与热爱一直在深深感染着学生,而师兄学姐也在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来引领自己的师弟师妹在科研中发散思维,做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