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学术型硕士是学硕吗还是专硕  > 当专硕、直博成常态学硕会“消失”吗

当专硕、直博成常态学硕会“消失”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月24日,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预报名正式开始,选专业型硕士(以下简称专硕)还是学术型硕士(以下简称学硕)成为很多考生需要面对的问题。

连日来,多所高校相继宣布将停止个别专业的学硕招生,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名校的数学、物理专业。与此同时,近两年博士生比例增长较快,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到55.6万人,是2012年的两倍。今年的高考招生中,本博贯通更是成为一些高校招生宣传的新招牌。

“学硕衰,专硕兴?”“学硕要退场了吗?”坊间种种议论使学硕面临“尴尬”的局面,也让人对其未来感到担忧。为此,本报特邀高等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学硕未来的发展走向。

沈文钦

北京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

包水梅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刘贤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高耀

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文双春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院长

陈德旺

福建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

和专硕相比,近两年学硕的发展态势有何变化?

包水梅:近年来,专硕招生规模所占比例持续增加,学硕的缩招十分普遍。尽管某些高校缩小甚至取消了部分学硕招生,但并不意味着学硕没有存在的必要,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将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学位类型会并存。

在此过程中,学硕发展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有效地招收到具备学术志趣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如何切实提升研究生科研技能和学术素养,从而彰显学硕教育的特征;如何更好地将科研训练与可迁移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刘贤伟:过去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学硕和专硕培养规模的此消彼长。

具体而言,2009年后专硕招生规模大幅扩大,在2035年专硕招生达到总规模三分之二的政策目标引导下,新增硕士授权点以专硕为主,而学硕缩招或停招十分普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定位于高层次研究人才,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不难推断,2035年后,伴随研究生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以及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专硕仍将保持稳步增长。

现实中,某些高校往往会以学科评估结果作为参考调整学科布局,裁撤“拖后腿”学科的硕士点。在学硕招生层面,很多高校学硕统招名额锐减,通过统考“上岸”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此过程中,学硕仍是很多推免生的“优先选项”,尽管推免比例逐步提升,但随着学硕整体规模缩小,推免生选择余地并不大,这方面的确为“优中选优”提供了足量的“生源池”。

但另一方面,相应的推免选拔机制改革并未跟上,如何在保障“英雄不问出处”的教育公平前提下,在“海量”推免生中甄选有学术志趣和学术潜力的学硕仍是一个难题。

文双春:研究生培养要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这决定了学硕和专硕的各自发展和相对态势不可能一成不变。

学硕和专硕处于同一学位层次,但从就业市场看,社会对真正意义上的专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远大于学硕。

近几年,基于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职业追求,学硕规模总体在缩小,尽管研究生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

相比专硕,您认为学硕是否有其存在价值?对于不同专业,学硕和专硕的比例是否也应有所不同?

沈文钦:学硕的价值不可否认。首先,学硕是博士生生源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硕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且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都表明,经过硕士阶段训练的学生,读博后的各方面表现都更加优秀。其次,根据调查数据,目前学硕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并不低于专硕,在力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领域甚至略高于专硕。最后,我国企业对研发人才的需求也很强烈,且该需求仅通过博士无法满足。

9月18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0782.9亿元,其中大部分为企业研发经费,2022年各类企业R&D经费达23878.6亿元,这使得企业对研究型人才有大量需求。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日也谈到,华为目前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每年都会有30亿~50亿美元的投入。而目前我国企业研发人员约为400万,仍需要大量学硕作为补充。

总之,相比博士,学硕作为研究型人才“金字塔”的底座,仍然有比较大的需求。

包水梅:就当前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而言,学硕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一是在直接攻读博士的招生方式占比较小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学硕培养,为相关学科输送有创新潜力、学科基础和科研积累的优秀博士生生源,助力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相比于专硕教育,学硕教育致力于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批判思维、问题思维以及辩证思维等。这些思维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未来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各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业者必备的核心能力。

不同学科专业中的学硕与专硕比例应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学科性质以及行业领域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精准分析。比如,在人文社科和基础学科等领域,学硕仍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和价值,不宜过度缩招,甚至停招。

刘贤伟:专硕和学硕处于同一层次,但两者的培养目标截然不同——学硕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培养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专硕培养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职业实践和应用,通过正规、高水平训练,培养专业和专门技术上的高层次人才。

学硕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其根本价值应是作为本科与博士学位之间的过渡性学位而存在。换言之,学硕学位是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的重要准备和入门阶段,学硕是博士和科研人员的后备力量,但目前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