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月25日报道:“一个新办的幼儿园,只有园长是科班出身,其他老师全都是非科班的。”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高湘萍向记者讲起她日前的见闻。眼下,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失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加快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幼儿教师人才迫在眉睫。
“幼儿阶段是未来整个人生发展的基础。很多幼年时养成的不良习惯,可能会对成年造成长远影响。”在高湘萍代表看来,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能仅凭“经验主义”,幼儿教师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不是说有照顾小孩的经验,我就能搞学前教育。老百姓对于儿童成长教育的期望,非专业老师可能较难满足。”
市人大代表高湘萍(摄影:汪伟秋)
理论缺乏:学前教育教学标准亟待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来源是一个开放体系,大家通过标准程序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方式获得上岗资格,然而考试成绩是否等于教育能力?幼儿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是否偏低?高湘萍代表认为,非专业老师在幼师师资中的占比过高,对家长来说容易产生顾虑,从教者本身也可能会有“本领恐慌”。
“老一辈的教育学家如陶行知先生,他都有对学前儿童早期发展规律的研究。现在这方面的创新、原创理论我们是不够充分的,内生动力是不足的,多是跟着西方的一些理论走,而中国的育儿环境、育儿方式和文化传统都和西方有很大不同。”高湘萍代表说。
本土学前教育的理论内涵研究不够充分,就会导致相关的儿童教育实践、行业标准不健全。高湘萍代表指出:“如果我们要提高标准,那么提高的内容是什么?标准应该设在什么地方?这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也缺乏咱们上海城市环境和文化的本土性。”
“有个老师跟我说了一个现象,说现在幼儿园老师工作负担特别重,所以没有时间来研究儿童。”高湘萍代表感慨道,“幼儿园对老师的教学活动有非常严格的教学形式要求,所以老师每天有大量的表要填,要去完成教学形式上的要求,然后他就没有时间去研究儿童、观察儿童了。”她认为,案头工作占据了实践观察的时间,正是因为我们对于教学的内涵研究不够,才会在教学管理上过多注重形式。
2021年1月18日,上海学前教育学院在上海师范大学成立,政府正是希望通过一个“抓手”去牵引整个行业。如何办好学前教育学院?如何培养优质的学前教育人才?高湘萍代表认为,首先最基本的是加强本土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加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结构失衡:非专业教师人数超过“科班生”
过去5年中,上海新增学前教育专任教师6569人。与此同时,上海学前教育的教学资源仍然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每年师资缺口在3000人左右。而在新增教师队伍中,不仅非专业出身的教师人数已经超过专业科班生,“优秀人才留不住”“教师水平差异大”也是幼儿园经常面对的困扰。普陀区万里城实验幼儿园园长叶冠鸿此前在接受东方网采访时,就向记者介绍了学前教育师资出现的“倒挂”现象——“就是非专业教师非常多,然后本专业的教师供不应求。”
“我们也在师资队伍的结构当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何慧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学前教育学院不仅要解决专业教师培养的增量问题,还要解决非专业教师提升的存量问题,“就是要提升我们现有的非专业教师,帮助他们能够实现专业化。”
从头培养一名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需要4年时间,面对当下专业教师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如何提升已有的非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就显得十分迫切。“对这批已经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的非专业老师,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培训、设立一些微专业,能够加强他们的专业本体性知识。”
何慧华老师指出,非专业老师可能没有接受过诸如学前教育原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样的基础课程,而科班出身的老师在这方面是非常扎实的。“非专业老师尽管也有教师资格证,但这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努力将现在存量的这一批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提升,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践。那么在不断反思当中,他们的实践就会慢慢提升,我们也就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批老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从而提升我们存量幼师的普遍水平。”
技能提升:创新教学探索需钻研精神
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亟待提升,受过专业训练的科班生在走进幼儿课堂时同样也有自己的难题。在叶冠鸿老师看来,不少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局限于“照本宣科”,似乎欠缺一点钻研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弹唱跳’都没有问题,但只是完成最基本的工作,仅停留在会弹、会唱、会跳,而不是去弹好、唱好、跳好。比如去改编一首歌曲,为孩子去创编一首歌曲,这种是很少的。”
同时,叶冠鸿老师也希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增加到幼儿园的见习次数和实习时间。“怎样为幼儿服务,怎样到幼儿园去上好一节课,(这方面的)实践应该要多一些。”因为学校的教科书可能和现在的幼儿园教学存在脱节,“对于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就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化目前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形式。”
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何将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有机融入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何慧华老师举了个例子。“我们之前曾经探索以戏剧或者舞台剧方式(进行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唱歌、舞蹈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情境,过程当中还可以融入很多的艺术元素,比如沙画、小提琴、钢琴等,把艺术元素融合到保教能力的培养实践中去。”
师德培养:教孩子,更要“爱”孩子
学前教育的从教对象是年龄段最小的幼儿,他们或许不用在幼儿园里学习太多的“语数外”,但这一时期,也是他们性格塑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启蒙阶段。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叶冠鸿老师向记者提及自己观察到一种年轻老师里常见的情况:“(他们)好像不是特别‘爱’孩子。”幼儿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但这样的育人情怀,在90后、00后的年轻教师中却并不多见。“这就是我认为师德培养很重要。”叶冠鸿老师呼吁,专业院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师风师德和育人情怀要特别重视。
在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著的《在教育熔炉中熔炼生命的完美》一文中讲到:“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三个字:培养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学生”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共性,更有不相同的个性。
“我们正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轮转式的多场景学习模式的探索。”何慧华老师透露,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以轮转的方式在幼儿园、实验室和教室进行多场景学习,让能力和知识以螺旋式的方式积累并不断碰撞。“在幼儿园里待一段时间,在实验室里做一些实验,然后再到教室里学习,以这种多模态的学习模式实现知识和能力在不同场景里的互动。这样一来,不仅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会有师德的养成。”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一定会更加懂儿童。知道怎么跟孩子互动,也会更加了解2到6岁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何慧华老师认为,师德和情怀不能仅仅依靠宣讲教育,“学生在4年的培养过程当中应该是浸润式的,靠不断和幼儿互动,逐渐建立起对幼儿的认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对幼儿园办学的认识。“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在懂儿童的基础上践行师德,那么这样的师德它是有内涵的,也是有基础的,并且我想,它是能够长期坚持的。”
留住人才:教师、保育、保健“都不能少”
幼儿园的优秀教师人才“留不住”,是许多幼儿园经常遇到的困扰。幼儿家长杨女士就曾告诉记者:“孩子班上一年换了4位老师。”这其中,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流动频繁更明显一些。对此,何慧华老师也表示:“我们希望针对不同层次的老师,能够支持他们终身发展、专业发展。如果一线的老师能够有这样的发展动机,并且有发展路径,自身也能有获得感。那么在这样的一条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能够看到有引领,看到自己有平台,我想他们的教育情怀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坚定。”
“为什么人才留不下来?主要就是社会地位、工作强度,还有工资收入这样一些因素。”何慧华老师表示,“其实上海现在已经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提升幼儿园老师的工资待遇,也做了很多宣传,让社会各界来了解幼师这样一份职业的光荣和辛劳。”
何慧华老师还指出,除了幼儿园老师之外,幼儿园中还有两支重要的队伍——保育员和卫生保健老师,“这两支队伍也是保障我们幼儿园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据悉,目前上海市教委托幼工作处正在开展对这两支队伍的专业发展调研。“因为这两支队伍经常会被忽略。”何慧华老师说,“上海在这方面走得比较靠前,一直是基于我们中国特色的保教结合的原则,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这种探索,对这两支队伍的探索,能够将保教结合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