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如何看待内卷作文800字研究生  > “博士当辅导员”是屈才吗

“博士当辅导员”是屈才吗

近日,一则武汉大学辅导员招聘录取公示引起社会热议。录取名单上的新晋辅导员学历清一色为名校硕博士,甚至还有海归的名校博士。讨论中不乏学历贬值、博士“内卷”等声音。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2019年高校招生人数突破900万大关,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庞大,结构更趋多元,校园与社会的互动性趋强,心理问题集中凸显,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难度系数越来越大。这自然需要更高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开展相应的辅导工作。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之后,人们的观念也不该再停留在之前精英教育时代,更不应以过时的观念看待时下的教育实际,不宜用老观念来审视北清硕博“下余杭”的选择,这次博士当辅导员的事件也是同理。

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服务本来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2017年,教育部印发文件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要按1:200的师生比例配备。一些高校也明确规定,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有一线辅导员工作经验。博士当辅导员等现象的出现,离不开高学历人才供需结构变化的大背景。2003年前后,每年高校引进教师高达16万人,硕士甚至本科毕业生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而近几年,高校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仅3万人左右。在人力资源供给侧,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高校每年博士招生人数仅几千人,硕士也不过几万人,而在2020年,硕士招生人数已突破100万人,博士招生人数也已超过10万人。这种供需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相同就业岗位平均学历层次的提升。

除了供需结构变化外,对于高学历人才本身来说,无论是选择进高校当辅导员,还是去街道办甚至是中小学,都是他们对就业待遇进行现实衡量后的经济理性选择。就拿当辅导员来说,不仅存在未来转至科研岗的可能,而且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有形无形的待遇也不算低,对不少博士生来说,算得上一份性价比较高的工作。

当然,其中也多少暴露出一个已被聚焦多次的问题:为什么许多人明明不想做学术,却还是要攻读博士学位?实际上,对于很多人而言,“读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