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如何夸奖研究生导师  > 【导师风采】“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篇(一)

【导师风采】“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篇(一)

我们敬重他们,所以更希望他们为大家所知!

经过各院系的推荐,“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进入

导师初步展示环节

让每一个细节慢慢勾勒岀“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形象

奏响投票环节的前奏曲

(展示不分先后)

导览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老师

人文学院朱静宇老师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老师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任利惠老师

外国语学院吴建广老师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徐瑞华老师

中德学院朱元老师

土木工程学院孙利民老师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周怀阳老师

醉心科研,勇攀高峰

周怀阳老师多年醉心于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对地球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周老师曾多次担任大洋科考和近海调查的首席科学家,并成功申请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是我国海底观测网和深海原位观测技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海上工作经验。2013年,第一次作为国内海洋地质领域的科学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同年,他乘坐蛟龙号下潜中国南海水下7000多米,成为搭载蛟龙号进行科学考察的第一位科学家,这也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重大突破;2016年,投资超过20多亿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观测网”顺利落户同济,他作为总工程师将致力于打造海洋领域的大科学工程。

寓教于乐,一丝不苟

周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创新,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不能生搬硬套,所以他始终践行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同时他也特别强调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和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他常教导同学们要志存高远,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尽管他忙于各种事务,但仍不忘关注学生科研的最新进展,即使是他出国期间或是我们出海期间,他也会在远方发来慰问,时刻督促同学们。对于学生的论文,从选题到结构安排,从内容到文字润饰,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他会一丝不苟的仔细修改,具体到每一张图的大小,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和主谓宾关系,循循善诱,直到满意为止。

人文学院 朱静宇老师

心思要静,造诣方高

朱静宇老师是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外文学关系和翻译研究等。主要著书有《王蒙小说与俄罗斯文学》、《外国女性文学教程》等;在《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积极思维的力量》、《战胜抑郁》等六部译著。执教十二年,朱静宇老师潜心研究,始终以严谨求实,审思明辨的学术态度进行学术探索,言传身教地让同学们体会到做学术,心思要安静,造诣方能高。

要做学问,更要树人

朱静宇老师在执教期间认真负责,始终坚持对学生严格要求。她的课程作业难度较大,评分标准较严,志在提高学生的学术意识和研究能力。除此以外,对于自己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更是精益求精,甚至,论文的某一章节会来来回回修改七八遍再具体定稿。被朱老师指导过的同学都会时常收到老师发来的论文修改意见,都会深切感受到老师的负责和认真。但朱静宇老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学术水平,她时常和学生谈心聚餐,关心大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文学之人应具有的品德和应承担的责任,“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朱老师不仅要教学生做学问,更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品德,树立起自己的梦想信念,书写出自己的美好人生。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童小华老师

倾心科研,严于律己

童小华老师,多年来专注于科学研究,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目前已发表期刊SCI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八项以及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创业奖,还曾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和上海市曙光学者获得者。此外,童老师还十分注重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他站在学术的前沿,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教会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科研工作上童老师不仅认真,而且相当刻苦,每周一次的课题组工作会议和文献会议都会前来指导,风雨无阻,常常看到晚上11点他在办公室电脑前工作的身影。

循循善诱,谦逊温和

童老师的高尚师德令人尊重,他把自己的学生当作亲人或朋友来对待,总是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来教导,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经常陪学生去体育场锻炼;他重视团队培养,和学生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经常带学生们去其他学校交流。童老师很简朴,总是背着个电脑包,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看文献查资料。学院同学们对童老师的印象就是和蔼,谦逊温和,没有一点架子,平时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任利惠老师

洞察敏思,孜孜不倦

任利惠老师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多个专项课题研发项目;在有轨电车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发表数篇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仍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有轨电车是一个新颖的领域,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一线城市的高铁地铁线路网一批批规划,任老师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对适合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形式——有轨电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钻研其中,通过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现代有轨电车互操作检测关键技术”,跨坐式单轨车辆动力学分析,青岛城阳有轨电车示范线车辆轮轨匹配分析,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动力学性能分析,APM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巴西里约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测试,德黑兰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测试,长春低地板轻轨车辆动力学性能测试等为这新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举足轻重的参考。

精益求精,教导有方

任利惠老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并长,他以自身严谨求真、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告诉学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他以自己因材施教、引导式教育方式将学生引入轨道交通的科学殿堂。他循循善诱,精益求精,对学生要求严格却耐心仔细。用自己的高效务实教导学生踏实科研,稳扎稳打。他关爱学生,亦师亦友,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是一位平凡的教授,却给学生带来不平凡的温暖。“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外国语学院 吴建广老师

腹饱万言,不忘初心

吴建广教授, 2004年起作为上海市引进人才来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担任教职,在德意志诗学、德意志文学与文化、理论语言学等方向皆有建树。现担任同济大学德语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兼任同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等职。吴教授不仅有外在格调,更有独立之精神。他专业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还在其他领域多有涉猎,知识面广博。他对学术怀有极大热情,将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每篇论文都体现出扎实严谨的论证风格和朴素高雅的行文特色。十余年间,吴建广教授始终坚持“在教学中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学术上,吴教授一丝不苟,对学生要求细致入微、严上加严;而在生活中,吴教授对学生也体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关心生活近况、询问其他课程情况、指点论文写作、提供文献获取的方法和途径等等。当学生经历失败和挫折时,吴教授都会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经历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让学生重获信心与动力。吴教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是学生心中永不褪色的可爱“吴博”。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徐瑞华老师

砥志研思,躬行实践

徐瑞华教授,2002年4月至今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系主任。担任中国铁道学会运输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主持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上海市及铁道部等科研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次。主编教材3部,参编2部。徐老师执教已35年,多年从事学术研究,有深厚的学术造诣,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并长。他上课从不拘泥于课件,经常把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联系自己丰富的学科实践经验,教会学生如何学以致用。

德才兼备,良师益友

他为人师表,以其知识、智慧、情感、人格影响学生的心灵,告诉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在繁忙事务之余,他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对待每一个学生,他都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生活当中,徐教授会将学生们当做朋友们一样,主动关心学生中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引导大家克服负面情绪,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灯、前行路上的鞭策者。

中德学院 朱元老师

刻苦专研,求真务实

朱元现任中德学院Bosch基金教席主任,维克多汽车技术联合实验室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以及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朱元老师学习能力超群,学术能力卓越。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基于CAN总线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能量管理控制系统的研发,研发出国内首例基于AUTOSAR的电机控制器原型机。他坚持求真务实,急企业之所急,积极和英飞凌、Vector、上海大郡等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解决汽车电子行业遇到的难题。近年来,朱元老师在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电驱动系统等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检索6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朱老师在科研上以身作则,带领学生攻克难关,目前已经有众多学生活跃在上汽、联合电子等知名汽车电子企业。

以身作则,润物无声

朱老师不仅在科研上以身作则,带领学生攻克难关,更在课程教学方法上独树一帜,以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意识。朱老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将工程实际和理论结合,积极回答学生问题,让学生学到学以致用的本领,其主讲的《嵌入式系统》获得同济大学“名课优师”奖。开组会时,朱老师会对每人的进度和问题进行一一总结,给出指导方案。在学生们没提出需求时,朱老师就主动提供一些资源,为学生节省学习时间和降低学习难度,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在对待学生生活方面,朱老师也十分的用心。朱老师主动慰问生病的学生,带学生去医院急诊并且打电话联系床位。严肃又风趣,认真敬业又关爱学生,这就是学生们心中的朱老师。

土木工程学院 孙利民老师

严谨求实,砥砺深耕

孙利民老师近三年来主持开展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城市综合防灾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装备》、进行了城市重大工程多灾种监测与安全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并依托上海市闵浦二桥进行示范工程建设。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子课题《大跨深水基础多塔索承重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超大跨深水基础桥梁强震灾变过程及控制研究》。在孙利民老师的指导下,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成功完成了“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超大跨斜拉桥振动台模型试验”,为大跨深水基础缆索承重桥梁的抗震设计理论提供试验基础,为相关重大工程的实施建设提供科学支撑。近三年来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国际期刊论文20篇,EI收录论文19篇,国际会议论文33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7篇。

因材施教,不辞辛劳

本科生的《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们的难点课程。针对重修的同学,孙利民老师逐一谈话,询问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孙老师周一中午下课后在办公室为同学们答疑,每周的那一天他往往连去食堂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从教学楼出来,匆忙地买上个包子就往办公室赶,等同学们走后,才能就着杯热水,吃完那早已凉了的包子。每两周的周五晚上,孙老师还为上课时间冲突的同学补课,往往夜深人静才回到家中。孙老师还特别指定了自己的两名硕士研究生作为这门课程的专职助教,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这些努力下,同学们的成绩正稳步在提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导师不仅是学生钻研学术的启明星

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

欢迎持续关注“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展示!

文稿整理 | 顾景景 廖晨曦 许瀚丹 王建华 肖钰川 刘龙南

编辑 | 李洋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