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天津科技大学机械研究生值得读吗  > 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欢迎您!

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欢迎您!

一、学院简介

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位于美丽的海河之畔,学院始建于1958年,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前身为天津轻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时为建院三大系之一。

学院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置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智能轻工装备制造”和“大数据与智能汽车”两个学科群入选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学院在轻工与食品工程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方面具有特色,特别是在纸浆造纸机械、蒸发干燥设备、自动包装机械、自动加工机械、视觉检测与测量技术、服务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针对将天津建成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国家战略部署和天津市“1+3+4”产业布局,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聚焦轻工与食品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在机电系统多学科设计、智能检测与控制、智能轻工装备设计与制造、低碳绿色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四个方向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近五年,学院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横向服务等500余项科研项目,荣获天津市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学院持续推进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建有天津市轻工与食品工程机械装备集成设计与在线监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低碳绿色过程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现代汽车安全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现代汽车安全技术中捷“一带一路”联合研究中心4个教学科研平台,天津市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市轻工装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实验教学平台。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人才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0人,其中有正高、副高职称的68人,70%具有博士学位,5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访学经历。拥有博士生导师29名,硕士生导师125名。学院拥有多名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多名教师在国内外相关学术组织和期刊担任学术兼职,一名教师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院不断深化与国内相关行业企业、研究所的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现有专业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近20个,与西班牙巴斯克大学联合开展机械工程双硕士培养合作项目,联合培养10名学生,其中西班牙籍学生2名。与捷克西波希米亚大学合作的“中捷现代汽车安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被天津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积极主办、承办“全国包装与食品工程、农产品加工学术年会暨中泰粮食加工技术研讨会”、京津冀康复辅具研讨会、天津市机器人大会等各类高水平学术活动。

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始终把培养符合当今和未来经济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与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放在首位、并重部署推进。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530人,博士研究生23人。建院以来,学院持续向社会输送综合素质高、社会竞争力强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业务骨干。

机械工程学院将始终坚持严谨的作风、求实的品格、活泼的精神和向上的追求,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水平,立足新发展阶段,赓续“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机械行业人才而不懈奋斗。

二、拟接收调剂专业方向

080200 机械工程

085500 机械

(00)不区分方向(非全日制)

(03)工业设计

085800 能源动力

(00)不区分方向(非全日制)

(01)动力工程

接受调剂的专业缺额情况将通过“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以下简称“调剂系统”)(http://yz.chsi.com.cn)进行发布。

三、调剂基本条件

(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A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4)初试专业科目与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统考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统考科目相同;

(5)报考调剂我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考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工科背景专业知识。

如果上述调剂条件与教育部、市教委和学校发布的2023年研究生招生调剂政策不符,则以上级部门最新发布的政策为准。  

四、学院部分科研团队介绍

(一)服务机器人与仿生设计团队

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机-电一体化设计、人机仿生学及生物机械学、人机协同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团队研究工作基于人机耦合优化的学术观点,构建了集成智能康复机器人设计、智能仿生材料设计与测试、智能仿生关节驱动装置设计、步态运动分析、肌骨生物力学建模与虚拟仿真交互技术的人体机能测试与仿生机械设计研究平台。

团队成员主持包括国家科技支撑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科研项目30余项,形成了智能康复助行机器人、智能仿生材料设计与检测、人体运动综合测试、生物力学与仿生材料设计研发等前沿研究领域的优势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

(1) 结构环境下步态基本理论体系完善

(2) 步态仿生机构理论体系构建

(3) 可穿戴康复助力助行机构设计

(4) 智能康复辅具产品设计研发

(5) 仿生助力假脚设计与研发

(6) 生物运动原理及仿生机械与仿生机器人

(7) 仿生功能致动与仿生控制

(8) 生物医学器件装备与人机交互

(二)低碳绿色过程装备创新团队

团队基于节能理论的过程强化和新能源技术,探明过程机理,研发智能高效、节能降耗、绿色低碳、模块集成化的装备,以实现过程工业的“绿色低碳环保”为目标。团队具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近年来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部、教育部及各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多项,同时承担企业合作、技术开发等项目,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6项。

团队与剑桥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团队未来将遵循“注重应用研究,发展尖端科技,着重产学研结合”,围绕“低碳绿色过程装备的研发与推广”核心目的,为国家战略做出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

•食品干燥技术与装备

•能源统计分析及过程评价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三)机器人与机器视觉测量团队

天津科技大学机器人与机器视觉测量团队成立于2017年6月,成员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天津市教委项目、天津市企业特派员项目、天津创新平台专项项目等纵向课题十余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一百余项。

团队注重“以科研为基础,以企业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指导,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结合机器人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优势,融合电子信息、计算机、机器人、图像视觉、光学、噪声处理等技术,为中国制造业提供科学、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要研究方向:

(1)机器视觉测量

a)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b) 视觉反馈的机器人自稳定控制技术

c) 机器人3D视觉检测及识别及测控技术

d) 视觉机器人系统开发

e) 工业自动化设备系统开发

 (2)水下机器人

a) 水下机器人结构设计研究

b) 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策略研究

c) 水下机器人自动避障算法研究

d) 水下目标识别和跟踪技术研究

 (3)光学镜头设计

a) 基于机器视觉的非标变焦镜头、红外镜头、超短焦镜头设计及制造

b) 复杂离轴光学系统设计、光机系统设计、照明光学系统设计

 (4)智能噪声与振动

a) 智能噪声与振动控制方法研究

b) 智能噪声与振动控制算法研究

c) 振动与噪声测量方法研究

d) 振动与噪声测量中算法的研究

 (5)并联机器人

a) 并/混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

b) 并/混联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

c) 刚柔混合机器人设计与理论

(四)汽车大数据与智能网联技术团队

汽车大数据与智能技术研究团队隶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驾驶/驾舱、智能驾驶功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智能车辆系统动力学、驾驶场景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与控制、车辆性能及可靠性等。科研团队现有包括校外专家在内的10名成员,包括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海外归国人才4人。另外,现阶段科研团队中包括在读博士生4人,在读硕士30余人。

主要研究方向:

(五)车辆安全与损伤生物力学团队

围绕具有高生物仿真度的人体有限元建模技术,以人体-车辆的碰撞响应数据和汽车大数据为依据,应用计算生物力学的原理,结合人体碰撞损伤机制的分析,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方法,研究行人、乘员与车辆在碰撞中的相互关系,对人体、车辆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并确定车辆结构、约束系统以及车辆内外接触表面的安全设计基本参数和标准体系,为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安全系统设计提出具体的科学措施,为汽车安全领域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和设计工具。

主要研究方向:

人体损伤生物力学基础理论研究

人体计算模型智能开发技术及理论研究

智能汽车主被动安全研究

汽车安全数字化测评

载运工具安全理论及智能防护技术

(六)力学与无损检测研究团队

团队基于包括无损检测技术在内的多传感技术和多物理场、多尺度仿真模型,利用包括机器学习在内的各类数据科学方法,研究机械装备及服役过程中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损伤失效机理。主要承担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工程、车辆工程等装备领域的结构分析、测试和设计方面的研发工作。

研究生培养内容:

•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原理,熟练应用常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包括Abaqus、Ansys、Comsol等;并能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进行二次开发。

•掌握面向机械设计的广义优化设计方法,熟练应用大型优化设计软件,能够应用Python进行二次开发。

•掌握主要的机械强度试验方法和技术,包括MTS疲劳试验、材料万能试验、DIC试验、超声探伤、声发射检测、磁记忆检测等。

•接触了解工程实际问题的结构分析、结构设计、无损检测流程。

(七)先进材料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团队

团队总体定位于先进制造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工艺应用基础研究,面向机械制造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需求,针对制约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重点开展 :

•精密/超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

•特种加工理论与技术

•航空航天微低重力模拟仿真与测试设备研制

•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

•智能测控装备制造

•航空发动机使役性能评价

以上几个方向是现代先进制造的主流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不断的进行创新研究,实现以复合加工为特色的先进制造方法研究,在设备研发、数字控制、工艺研究及精密测量等方向不断的实现技术创新突破,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团队成员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多年的科技前沿研究工作,从理论研究到实际操作层面都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目前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项目等重大课题,针对先进制造技术理论、特种加工理论研究、加工表面质量评价、特种加工装备研发等方面已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10余篇,EI论文30余篇,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团队成员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做报告,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业界得到普遍认可,部分成果已经进入到了实际应用阶段。

《天津日报》在2021年9月17号发表了“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 天津科大科研团队助‘一臂之力’”的专题报道。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和“学习强国”滨海新区学习平台也予以相关的报道,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团队人员的信心,同时也为全校师生在科研方面树立了榜样。2022年4月17号,在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凯旋的日子,《天津日报》头版发表了“筑梦向太空 奋斗写未来”的报道,再次对天津科技大学在助力国家空间站建设中做出的贡献给予表彰。

(八)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团队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实验室是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17年5月。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围绕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同时考虑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实验室现有教授1名(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Pranav Shrotriya),副教授2名(赵静楠、郭志全),在读研究生15名,及2个本科生创新团队。实验室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放在重要的位置,所毕业的学生在研究机构和业界均获得了好评。如本科生团体有多人已成功保送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双一流大学研究生,所培养的研究生在近三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2项、学业一等奖学金8项、王克昌奖学金1项。

近年来,实验室成员主持并参与美国自然科学国家基金十余项、美国卫生安全部基金及交通部基金数项、省部级及局级科研项目3项,与各类企业合作项目6项。实验室近5年申请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专利十余项,其中授权国际专利1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SCI一二区检索论文6篇。实验室旨在建成国内知名的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超精密加工技术研发团队,培养高水平微纳米制造和表面改性技术创新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研究

(2)激光等离子体纳米多孔结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

(3)基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装备及建设全过程的应用研究

(九)先进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团队

本学术团队由5名教师及40余名硕士研究生组成,5名教师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名,且所有教师均具有工学博士学历,2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研究领域涵盖材料学及机械工程等。

机械工程学院先进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创新团队成立于2019年,经历3年团队成员的不断磨合与努力,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不断凝练,初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研究特色。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微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功能化,微纳米材料的压电高性能化,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及装置开发,超导线材及块体材料的成型,机器人3D打印以及机电一体化食品机械装置的开发等。

(1)创新性地利用机械涂覆技术在各类金属及陶瓷材料表面制备功能性涂层,尤其是在光催化涂层材料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解决了微小颗粒表面的涂层制备难题,形成了机械涂覆理论及技术体系,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并授权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

(2)利用静态混合器实现多组分物料的在线混合、均化,解决聚合物加工过程中均质、均热的难题,具有节能、环保效果。在高性能静态混合器优化设计、数值模拟、工程应用等方面积累了多年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注塑机专用静态混合器、挤出机专用混合器。发表EI收录论文十余篇,授权国家专利十余项。

(3)MgB2超导块材及线材的制备及机械性能的改善。使用盐模板喷雾干燥法制备的三维碳可以实现有效的碳掺杂,其不但可以使C取代B位形成缺陷,并且网状结构还有利于细小MgB2晶粒的形成,从而有效地提高高磁场下的Jc值。

(4)电磁软体机器人3D打印

软体机器人是指使用软材料开发出的机器人,它们是按照自然界的生物开发出的具有相仿运动能力的机器人。软体机器人的驱动机理也比较清晰,因此人们可以根据它的驱动机理来控制软体机器人实现许多特定的动作,如翻滚、蠕动、抓持、包裹、弹跳等。

(5)食品干燥

主要从事农业及食品机械的研究及成果转化、在农业机械化工程、自动控制、食品机械、干燥节能技术及应用和食品品质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已形成特色。

 

(十)现代机构学创新与智能装备设计团队

团队成立于2009年,前身为机构理论与装备设计实验室,依托天津市轻工与食品工程机械装备集成设计与在线监控重点实验室,以机构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机电一体化与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围绕智能装备设计及行业工程需求,开展智能制造、食品轻工、石油化工及智慧医疗等领域自动化装备关键部件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团队具有良好的机械设计与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技术能力及实践经验,现有导师7人。截至目前,在读研究生共16人,已毕业硕士生20余人。团队始终注重机构学理论的研究与拓展,已在机构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机构学与机器理论》(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发表论文3篇;EI检索5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先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1项,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2项等,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同时,团队注重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与需求共赢,完成玻璃器皿压机、彩钢喷涂机、乳酸菌发酵生产装备等9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目前在研项目4项。

主要研究方向:

(1)轻工食品行业基础部件间歇机构设计理论与创新

(2)高速泵用机械密封性能优化与智能流控检测系统

(3)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机电一体化动力设备

(4)大型多缸柴油发动机动温度动态监控一体化测试云平台

(5)飞行器发动机测温气动线传感器支护装置特性分析与优化

(十一)肌骨系统生物力学与康复辅具设计团队

本团队遵循“生物力学分析-康复技术-辅具设计开发”学术思想,采用实验研究与建模分析的方法,研究肌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机理与特性,建立人体肌骨系统损伤及康复的检测与分析评价体系,设计开发相关的康复辅具装置,评估“人-机工程”的生物力学功效,实现人体运动机能的检测、评估、治疗与康复。

团队重点围绕多学科交叉合作,医工结合,基础研究服务临床应用。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在运动生物力学、损伤生物力学、生理系统耦合建模与分析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多年来,与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等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研究。

本团队经多年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申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于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期刊《Journal of Biomechanics》、《Medical&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Journal of Mechan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工程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医用生物力学》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研究方向:

(1)通过对肘关节的生物力学原理进行研究,揭示肘关节损伤的力学机制,可为肘关节外科手术的改进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数理力学基础的肌骨系统组织多尺度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研究,进行其重建、损伤与康复机理的研究与应用。

(2)建立人体膝盖、小腿和脚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特征,研究足部的足跟痛、筋膜炎、跟腱炎等损伤机理,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新型可减小足底压力的鞋垫。

(3)基于生物力学原理的肌骨系统运动仿真模型,进行损伤、人-机工程、康复机理的分析与应用;研究运动与组织生长相互作用机制,研制主动康复训练系统。

(4)基于生物力学特征的测量与分析,针对老年人功能退化、特殊疾病(脑瘫、中风、肢体缺损等)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开展康复原理与机制、评价方法与技术、智能型老年人照护机器人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

(5)研究人体操作疲劳的机制与评价方法以及其在不同环境下对人体作业能力、生理信号(肌电、坐压应力等)等的影响,提出装备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及人机适配性的评价方法。

 (十二)智能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及健康监测团队

天津科技大学智能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及健康监测主要围绕智能制造方向下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及监测开展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海外归国人才1人。现阶段科研团队中包括在读博士生2人,在读硕士10余人。

团队目前已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项目等重大课题,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20余篇,SCI检索60余篇,专利30余项。团队成员担任众多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人,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做报告,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业界得到普遍认可。团队教师指导研究生工作也屡创佳绩,多次获得天津市优秀指导教师奖、天津市教学名师奖。团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曾获得天津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国家奖学金,机械学院优秀研究生。团队指导的本科生有多人已成功保送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双一流大学研究生。

团队具备有限元仿真软件、拉伸疲劳试验平台、高温弯曲扭转疲劳试验平台、摩擦磨损试验平台等软硬件科研基础,有充分能力培养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等不同层次人才。另外,团队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九州工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关系。

主要研究方向:

(1) 机械结构强度与寿命理论研究、机械结构表面缺陷检测与性能优化;

(2)智能可穿戴柔性电子设备研发;

(3)基于视觉识别抓取机械装备控制、多场耦合分析与结构优化;

(4)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密封增效设计和可靠性设计;

(5)智能轻工和食品工程机电装备设计及方法研究;

(6)新型机械连接工艺质量智能预测与优化。

五、联系方式

学院网站:http://jxxy.tust.edu.cn/tzgg/index.htm

研究生院网站:http://yjs.tust.edu.cn/zsgz/sszs/

导师情况介绍:https://tutors.eol.cn/web/index/indexc?service_id=41

联系邮箱:tjkjjxyjs@163.com

联系电话:022-60600720

联系人:周老师

机械工程学院

2023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