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天津报考指南  > 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温馨提示:模拟志愿填报用掌上高考,信息丰富准确,一键生成“冲-稳-保”志愿。点击此处,开始精准填报吧!

第二部分 填报志愿的程序和基本原则

一、填报志愿的程序

为帮助广大考生和家长解决志愿填报期间的困惑,市考试院专门开发了“天津市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供考生和家长免费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系统因其权威性、公益性、便捷性和精准性,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欢迎和一致好评。今年,为了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市考试院再次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考生在正式填报志愿前,可以通过辅助系统,查询今年各院校专业组在津招生计划和上一年度录取信息,了解熟悉今年各批次志愿设置情况,并通过条件过滤,筛选关注,逐步聚焦到符合条件且有意向的院校专业组,生成拟报考的院校专业组志愿草表。考生和家长不需要通过社会上的有偿咨询服务、“志愿卡”或高价志愿指导,就可以形成比较精准的填报方案。考生填报志愿,基本可分为5个阶段进行:

1.各中学通过考生和家长会等方式培训、布置填报志愿的相关安排

各中学根据情况组织考生及家长召开普通高考志愿填报培训会,具体布置有关工作。

考生和家长要重点了解有关招生信息,包括招生规定、录取程序、时间安排、考生高考成绩在全市的排名情况、招生院校专业组近年在津录取情况、今年招生计划情况等。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有: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天津市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普通高校在津招生录取统计资料(2021-2022)》《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津招生计划》和各高校在津招生章程、网站或咨询电话、中学和区招办、本市的新闻媒体等。

2.考生及家长通过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拟订初步志愿方案

登录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查询本人的“1+10”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情况及去年各院校专业组及专业的录取最低分的排名信息,并通过筛选的方式,可以查询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类、不同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招生计划,考生结合本人的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情况、选考科目要求、综合素质、兴趣爱好、专业性向和本年度的招生信息,关注有意向的专业组和专业,形成志愿填报的初步方案。初步方案涉及的院校专业组可以稍多些,以便于后续平衡筛选。

3.考生及家长调整平衡志愿方案

考生将初步拟定的志愿方案与中学老师、区招办、高校招办等有关人士进行沟通,充分征询他们意见,并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

填报志愿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制定一个良好、满意的志愿方案,进行家庭协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家庭内部可以就高校地点的选择、专业的选择和上学期间的费用问题等进行协商。

4.确定正式填报志愿方案

在充分收集填报志愿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和家庭的实际状况,特别是本人的学习志向、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情况,通过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进行增加、删减及调整顺序,将确定报考志愿专业组及专业添加到志愿草表并导出。

5.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填报志愿

普通高考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的方式。凡高考总成绩(含政策加分)达到相应批次志愿填报分数范围的考生均可填报志愿。

考生在规定的志愿填报时间内,登录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进入高考志愿网上填报系统,按照《普通高考志愿网上填报系统使用说明》的提示进行填报。考生须输入考生号、密码、图片验证码,通过获取手机验证码的方式(接收手机为高考报名时填报的手机号码),登录系统并根据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导出的志愿草表填报志愿信息。考生填报志愿后,应通过点击“保存并提交志愿表”按钮保存所报志愿信息。如需继续修改志愿,考生可在填报志愿截止时间前,重新进入系统,在志愿填报页面上修改并通过点击“保存并提交志愿表”按钮保存所报志愿信息。

考生须对所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考生手机号码是登录志愿填报系统、接收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考生要确保手机号码准确,并注意做好个人信息及手机接收信息的安全保管。因自身填报失误、个人信息泄露等原因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建议考生及时登录系统填报并保存志愿信息,以免因超过规定时间而无法保存。

二、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考生要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综合考虑自己的选考科目、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实际情况,对自己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统筹安排。知己知彼是正确填报志愿的基础,志愿不要偏高,偏高容易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自己愿望;也不要偏低,偏低会影响将来的发展,造成遗憾。

2.拉开梯度。遵循“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原则。通常考生在同一批次志愿中选报院校专业组志愿时,相邻的两个院校专业组志愿的往年录取最低分之间应有一定的“梯度”,或者说保持一定的录取分数级差。例如,在本科普通批次A阶段要尽量填满50个院校专业组,可将较为理想的,蹦一蹦够得上的院校专业组用来“冲一冲”,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将可能性较大的10个院校专业组用来“稳一稳”;将与自己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情况基本适切的院校专业组用来“保一保”,数量控制在15个;最后选择最为稳妥、最为保险的院校专业组用来“垫一垫”,数量控制在15个左右。以此把握好“冲、稳、保、垫”之间的梯度关系,让院校专业组之间形成梯度顺序,规避高分低就以及脱档风险。

3.合理组合。在填报志愿时,与拉开梯度相配合,院校专业组志愿的组合也很重要。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情况、个人爱好、身体条件等因素,在有可能被录取的招生院校专业组中,填报自己最为理想的院校专业组作为高端目标,填报有可能被录取的院校专业组作为中端目标,再填报符合自己最低要求的院校专业组作为实现升学目标的保证,合理、有序地组合自己的高考志愿。

平行志愿投档时,当考生同时符合2所以上报考院校专业组的投档要求时,计算机系统会将考生投档至序号在前的院校专业组。因此,建议考生将最理想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填写在第一个院校专业组志愿的位置上。

填报志愿是一项群体性的共同活动,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考生需通过咨询和了解招生院校专业组的信息自行判断或分类。

4.突出重点。一个完整的志愿方案可能要涉及上百所院校专业组、专业,要想每个志愿都能够发挥作用,提高志愿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众多的招生院校专业组和数百所高校的招生章程,考生要根据自己的选考科目、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状况等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倾向,考虑自己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是适合学习基础理论还是适合学习应用科学,有重点地选读有关资料,设计自己的志愿方案。

三、填报志愿前需了解的信息

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及时收集院校专业组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了解高校招生章程;查询有关院校专业组近两年各批次录取最低分的排名情况;了解今年在本市招生的院校专业组、专业和人数;了解自己高考总成绩在全市“1+10”组合的排名情况,准确定位;了解本人体检结果,避开限报的院校专业组及专业。

1.了解政策变化

2023年本科批次继续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填报志愿的基本思路没有发生变化,让考生以自己的选考科目、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情况为基础,根据兴趣爱好及将来职业生涯方向合理填报志愿。

普通本科批次A阶段设置50个平行志愿,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以及A、B阶段的征询志愿均分别设置25个平行志愿,普通高职(专科)批次设置了20个平行志愿,普通高职(专科)批次征询志愿设置了10个平行志愿,大大地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机会。从选择指向看,通常一部分考生是以专业为优先,一部分考生则是以学校为优先。选择机会的增加很好地兼顾了考生的这两方面需求,只要合理填报志愿,考生进入心仪专业学习的几率会大大提高,充分体现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

2.了解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

在津招生的普通高校,有的是部委属大学,有的是省市属高校。隶属关系不同,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都有所不同。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42所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95所学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3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名单中包括147所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此外,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的数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体现全国各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力和水平。因此,重点学科越多,反映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较高。

3.了解招生专业的内涵

选择专业不能仅看专业名字新潮、前卫、好听,而应对专业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考生要认真咨询:专业的研究方向、学习课程、将来就业领域、以往就业率情况、未来社会需求趋势、在津招生计划多少以及专业历史沿革、学科水平、学科是否拥有硕士和博士点,有哪些名师等情况,更有针对地选择专业。

4.了解院校专业组在津的排名情况

在津招生院校专业组每年的录取最低分的排名情况、各专业的录取最低分的排名情况都不是录取前人为划定的,而是由院校专业组、专业的在津招生计划数、报考考生数以及报考考生的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经过考生填报志愿和招生录取环节自然形成的。如果报考人数多于招生计划数,那么录取后的最低分排名就会靠前,反之则相反。因此,以往院校专业组的录取最低分排名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各专业录取最低分排名情况每年可能会有一定的波动,考生在使用这些信息时也要综合考虑。

5.了解院校专业组的录取相关要求

考生要认真了解有关高校的招生章程,对院校专业组的录取规则要认真研究。录取规则包括:对投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对政策加分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外语语种、身体条件(如身高、视力、限报专业类别)等与录取相关的要求。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考生因身体条件在选报专业时受限制的,已经由体检医院在考生体检表上做出明确结论。以往,个别考生心存侥幸,偏要硬闯体检限报“红灯”。其实,在考生的电子档案被投到招生院校专业组以后,高校会依据考生高考成绩、身体条件等因素安排专业。如果考生的身体条件不能满足院校专业组相关专业的培养要求,即便考生高考成绩较好,也很有可能被院校专业组退档。

6.了解院校专业组的专业录取规则

考生报考某个院校专业组时,几个专业志愿之间如何排序,应了解院校专业组的专业安排模式,即院校专业组按照什么规则来确定考生的录取专业。通常,院校专业组的专业录取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分数优先模式。高校在安排考生录取专业时,无论考生是第几专业志愿报考这个专业,会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进行排队,考生分数高就能排在前面,院校就会优先录取。

第二种:志愿优先模式。高校在安排考生录取专业时,会优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报考这个专业的考生,并按照高考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录取;如这个专业第一专业志愿生源不足,将对第二专业志愿报考这个专业的考生进行排队,按照高考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录取;如果这个专业仍有余缺计划,将对第三专业志愿报这个专业的考生进行排队,按照高考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录取,依此类推。

第三种:分数级差模式。高校在安排考生录取专业时,按招生章程中公布的一个或几个分数值,来确定选报不同专业志愿考生的录取专业,这种分数值就是所谓的“专业级差”。通常的做法是:当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不能被录取时,将其高考成绩减去某个提前规定好的分数值后,再与报考第二专业志愿的其他考生成绩进行排序比较,确定其是否可以被该专业录取。其他专业志愿的录取以此类推,专业志愿越靠后,考生要减去的分数值就越大。

四、填报志愿需处理好的关系

1.考生与家长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高校教学分专业进行,所以考生选报的专业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深造和择业有一定影响。由于家长对此也格外关注,有的家长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而忽略了考生本人的意见,这是不可取的。在充分考虑考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志向以及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情况的前提下,全家共同协商填报志愿是不错的选择。

2.本市与外埠的关系。从院校专业组数量看,外埠院校专业组占全部在津招生院校专业组的绝大多数;从计划数量看,外埠招生计划约占总计划六成以上。因此,建议考生不要只注重高校地理位置,而忽略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就业去向等多种因素。如果考生只“扎堆”报考本市院校专业组和“热门”地区院校专业组,将使这些院校专业组录取分数大幅升高,录取最低分排名会提前,竞争指数自然会增加。因此,在选报院校专业组志愿时,考生应综合考虑、内外兼顾,既积极考虑本市院校专业组,又充分考虑外地院校专业组,既积极考虑坐落在大城市的院校专业组,也充分考虑大城市以外的院校专业组。

3.高校与专业的关系。选择填报自己向往的高校同时,又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是最理想的,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然而,许多考生要面临在高校和专业间进行选择的矛盾,是高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考生本人的志向和爱好。

4.意愿与调剂的关系。考生志愿应充分反映个人意愿,但填报“服从调剂专业志愿”也是考生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中都设置有1个服从调剂专业志愿。以往录取中,个别考生成绩达到所报考院校专业组的最低录取分数,并且被投档到该院校专业组,但结果却未被录取。原因在于:考生填报的几个专业的录取最低分排名都比较高,其高考成绩全市排名没有达到这些专业的录取最低分的排名要求,同时考生没有选择服从调剂专业志愿,形成通常所说的“专业死档”而被退档。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结合本人情况,积极稳妥考虑选择服从调剂专业志愿,以增加录取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