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天气预报考试  > 预报员持证上岗让人才更专业管理更规范

预报员持证上岗让人才更专业管理更规范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一鹏

“现在,我算是一只脚踏进预报工作的门了。”2014年12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预报员刘晶结束了中国气象局组织的预报员培训和考试,如果考试通过,她便可以“领”到工作后的第一张证书:天气预报员资格证书。与刘晶经历相似,目前全国共计3000余名预报员和近1万名观测员取得上岗资格证书。

预报员为何要持证上岗?持证上岗制度在推动气象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一项社会普遍存在的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上至国家治理,下至市民生活,越来越多的领域都离不开“证”来规范。

在行政执法领域,国务院在2008年即发布《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要求对拟上岗行政执法的人员要进行相关法律知识考试,经考试合格的才能上岗行政执法。

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开展“CETTIC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目前共860人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考试,成为“领证”的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

可以看到,上述职业或兹事体大,需要规范管理,或专业性强,需专业人才支撑,如果不问有无相关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如何,谁都去干,很容易乱套。在合理的领域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既关乎行业基础能力的提升,又关乎管理的规范,在推进法治化建设的道路上,不可或缺。

作为科技型部门,中国气象局推进预报、观测、资料业务等领域的上岗资格认证,正是规范业务管理、探索现代化人才培养方式、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促进相关业务人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先后印发《天气预报员上岗资格管理办法(试行)》《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管理办法(试行)》《气象资料业务人员上岗资格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要求预报员、观测员、气象资料业务人员等须参加统一组织的上岗资格培训和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者方能上岗。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培训处处长董章杭告诉记者,按照目前培训进度,预计到2020年,全国气象部门基本业务持证上岗率将达到90%以上,其中中东部地区达到100%,西部艰苦台站达到85%以上。

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环节

气象事业的发展,对预报、观测等业务要求很高,但目前的业务人员,尤其是新任预报员、观测员基本素质和能力还正在适应现代天气预报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开展天气预报员、观测员等上岗资格管理工作,正是针对他们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薄弱环节、实际能力与工作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开展的具体行动。

“学校学习的知识跟工作实际需求有一定脱节。通过岗前培训,学习天气诊断与短期预报、数值预报知识,利于提升预报员对天气系统发展演变规律的分析能力,并且初步建立预报思路。”刘晶说。

国家气象中心预报员唐健在2012年7月参加了预报员的培训,当年12月通过岗位资格考试。他认为,通过岗前培训和上岗资格考试后,可以熟悉预报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了解相关业务软件,提升对数值预报及现代观测技术、现代预报技术的应用能力。在他看来,培训考试可以把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的预报技能相对接,是迅速适应预报工作不可或缺的准备和过渡环节。

“通过培训,我不仅更加清楚地了解当下业务,而且看到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这是安徽省繁昌县气象局地面观测员刘磊在参加过培训之后的最深切感受。

中国气象局2014年开展的预报员上岗培训效果评估显示,96%的参训预报员和97.2%的送培单位负责人认为,新任预报员在参加上岗培训后已经基本具备了预报员的基本素质;78%的参训预报员认为,参加上岗培训后半年以内就可以独立值班;近一半送培单位负责人认为,新任预报员在参加上岗培训后一两个月就可以独立完成天气分析及预报工作。

这些数据表明,通过上岗培训可以大大缩短独立开展预报工作所需的时间,培训效益十分明显。

一项调整人才结构的不懈探索

目前,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关键在人才。瞄准未来业务需求,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正是调整人才结构、夯实气象现代化人才基础的关键一步。

2014年10月,《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目标任务和评价方案(2014-2020年)》提出人才总体素质程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基本业务持证上岗培训覆盖率和基本业务岗位人员年度参训率等关于人才培养的4项指标,涉及预报、预测、观测、资料业务、信息网络、气象服务等领域业务人员。

据了解,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将根据相关指标标准,进一步加强基本业务的培训和考试,推进信息网络、气象服务等其他岗位的业务工作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

为加强培训核心能力建设,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也将继续加强师资培养,紧跟业务方向,完善上岗培训的教学计划,修订考试大纲,增加实训实习课程比重,探索实施与上岗培训相衔接的远程预培训,并建立上岗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董章杭坦言,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现状是:目前高校开设的大气科学类相关课程,与气象部门业务实际脱节,气象人才“前端”基础薄弱。除了要注重已经参加工作的业务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样关键的是,以现代气象业务的要求、理念,引导高校加强和改进气象高等教育,围绕需求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毕业生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气象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来源:中国气象报1月15日一版 责任编辑:刘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