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张杰教授  > 以生为本,良师益友

以生为本,良师益友

导师简介

张杰,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厦门青年五四奖章等获得者。2001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6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自2006年9月起在新泽西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8月全职回到厦门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至今。

勇于探索创新  科研成果迭出

张杰教授课题组一直聚焦重大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室通过十几年的研究,系统阐明了细胞周期调控紊乱、神经代谢、神经衰老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与机制,同时筛选到中国人群抑郁症新的风险基因突变,为抑郁症的临床精准药物干预提供了基础。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小分子药物筛选等进行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防治药物的研究,和多家企业正在进行药物转化合作开发。近年来,张杰教授以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PNAS、Biological Psychiatry、Cell Report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军队基础加强重点项目等众多国家级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张杰教授是一个“常知足”的人;但在科研道路上,张杰教授却是一个“不知足”的人。中国脑计划的提出,在他原有的科研热情上又添了一把火,他始终全力面对,不敢丝毫松懈,希望自己能为神经科学的发展有一丝推力,也希望毕生所学能给千千万万被神经退行性疾病所困扰的人们多一份帮助。

不忘初心  专于所学  精于所爱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青年的抑郁症患者和老年人群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越来越多,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也有密切的致病关联,这些疾病所关系到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学术界的研究,也需要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关注。这也是他选择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疾病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回国时,张杰教授表示,作为一个具有二十几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出国第一天起就想着学成回国工作,永远没有忘记为国效力的初心。在国内可以专于所学,精于所爱,在自己钟爱的研究领域里依然可以闪耀出彩。在国家、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他最终选择将自己的科研平台落户于硬件条件不输国外科研院校的厦大。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凭借着一流的科研条件以及课题组的不懈努力,他用出色的研究成果回馈了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科研生活两手抓  为学生保驾护航

一走进张杰教授的办公室,就可以看到墙壁上挂着一个画满科研攻关线路图的黑板,满桌子的文献。张杰教授只要有时间就会和学生在办公室讨论课题,每个课题张杰教授都投入了很多心血。在和学生密切讨论课题的过程中,也是对研究生尤其是新进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督促。为了让新生更快进入科研轨道,张杰教授每天拿出大量时间和新生讨论每天的工作计划。被问及为什么会这样指导学生,张杰教授表示,这样可以使他更了解学生的想法,给他们学习上的指引,也可以帮助学生扣好科研的第一颗扣子。这份对科研的严格要求似乎会让学生紧张,但张杰教授的学生普遍认为,在这里他们结识了热爱科研的师生朋友,在忙碌有序的“实验室日常”中找到了归属感,收获了温暖。这不仅因为“扣好科研的第一颗扣子”会给学生学业和科研上的指导,让学生的学术道路变得顺畅,更是因为张杰教授的细致关怀和鼓励,让学生面对生活时也始终有勇气克服困难。

张杰教授总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常常周末组织运动,饭点“率领”学生“组团”去吃饭,请学生喝奶茶。每次在食堂看到吃饭的学生,他总会悄无声息地给学生加几个菜,买几个水果。张杰教授经常和学生们讲自己的心路历程,听学生们的日常趣事。年轻人喜欢的娱乐他都能尝试加入,学生们讨论的话题他都有涉及,所以学生经常当着他的面叫他“老张”,他自己也说喜欢学生叫他“老张”,显得没有距离感,很是亲切。不止是开心时的陪伴,当学生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也是第一个挺身而出的人。当有学生因为实验接连失败感到沮丧时,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开导,给予信心;当听到学生意外受伤的消息,他顾不上科研,急匆匆地跑去安抚受伤的学生,和救护人员一起赶到医院照顾,比伤到自己还紧张,更是号召大家探望和提供帮助……这些生活点滴,让每个学生的心都凝聚得更紧,让实验室的情汇集

相关推荐: